搜索
   登录

目录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4947字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素有“乌江要津,黔东北门户”之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自治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色彩鲜明,文化形态多样。勤劳善良的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文化,成为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文化资源变成教育资源,让民族文化进校园,彰显地方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一)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建筑和服饰,还是庆典仪式和文学艺术,抑或体育活动,都凝聚着文明的精华,延续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生活的智慧,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沿河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交融、升华为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滋养和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土家族儿女,同时土家族儿女又不断创造和推动土家族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文化和文化遗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整理,一部分文化已逐步削弱、萎缩,甚至消失。沿河自治县成立后,土家族文化和文化遗存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一些民族民间的音乐和舞蹈迅速流传开来。但是,在当今全球化趋势的新形势下,土家族文化较之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程度更深,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更是不容乐观,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和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将面临逐步失传的危险。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发达兴盛,是这个民族生命力旺盛、凝聚力强盛的具体表现,而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削弱、萎缩甚至衰落,则会削弱人们的自信心,阻碍这个民族的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答案之一就是让民族文化进校园。学校教育本身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才是最有效的,最广泛的,也是最深远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从最易于受影响的娃娃抓起,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用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的课程,在专门设置的场所里,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科学的工具和手段,长期地对人施以系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暂时和表面的,而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只有让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长远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才能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后继有人,血脉相传,发扬光大。

(二)对塑造青少年心灵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民族振兴和国家昌盛的重任,承载着祖祖辈辈殷切的期望和辉煌的梦想,他们需要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心灵,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可是当今大多数青少年,由于深受流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电视、网络文化等的影响,对流行音乐、舞蹈等趋之若鹜,成为追星一族,对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视之若敝履,割断了与本民族文化的联系,怎能担当起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进而推动传统文明的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的精神内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它表现的主要是民族道德、民族自信、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内在而稳定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把这样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用这样的文化来影响他们,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形成他们的精神品格,这将对他们一生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重要影响。这样,青少年既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又能得到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营养的滋补,这对塑造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品质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对营造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两基” [1] 国检和“普实” [2] 工作的推进,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了亮丽工程建设,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点,要求全面打造校园文化工程,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各校的共同努力下,亮丽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学校面貌一新,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民族文化的特色不浓或者没有。我们的要求是校园文化民族化,体现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展示民族艺术。从建筑到雕刻,从园林到布局,从音乐到美术,从体育到舞蹈,从文学到艺术,从礼仪到服饰等,全方位打造和包装校园文化,展现文化底蕴,体现文化魅力,突出文化特色,增强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要求学校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集中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民族文化必须进校园。民族文化在校园的缺失,是教育功能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能使学生获得关于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进而追寻自己生长的文化之根,真正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产生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可爱的家乡的一种深沉而厚重的情感,使学生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二)课程管理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是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实行一标多本、三级课程管理,即在统一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并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设置计划之中,规定了一定的课时量。一些地区和学校按照课程管理给定的政策,纷纷开发和使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我县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还不尽人意,没有正式的地方教材,个别学校编印了一些校本教材,但只是一些知识的选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开发。用好课程管理的政策,填补地方课程的空白,让民族文化进校园,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

(三)学生成才的需要

民族文化进校园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于有艺术特长和爱好的学生,特别是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学校可以着意引导和精心栽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目的,一方面是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是从中寻找和发现民族文化的传人和有志于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开拓者,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民族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沿河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品类繁多,异彩纷呈,其中不乏文化艺术之瑰宝。巴文化经武陵郡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濡染,历土司文化的浸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包括土家民居(吊脚楼),民族服饰,民族习俗(过赶年等),民族歌舞(摆手舞、肉莲花、毛古斯舞等),民族戏剧(傩堂戏),民族工艺(树皮堆画、发编、藤编等),民间传说(蛮王洞的传说、望夫石的传说等),饮食文化等等,可谓灿若星河,璀璨夺目。沿河也有前景无限的旅游文化。贵州的母亲河——乌江流贯全县,天地造化绘制乌江百里画廊,雄险奇秀,峡深水碧,令世人叹为观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和乌江百里画廊自然保护区彰显出独特的魅力,洪渡古镇、淇滩古镇见证了历史的荣耀和辉煌。还有撼人心魄的红色文化。当年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沿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云贵高原上第一个红色政权,留下了永载史册的文化遗产。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丰富的文化品类,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和尝试

沿河自治县部分城区中小学、乡镇学校,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自20世纪末就开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和尝试。和平镇第一小学、第三小学和官舟第二小学教授摆手舞、金钱杆等民族舞蹈。沿河民族中学、沿河第二中学、沿河第四中学教授摆手舞、肉莲花、毛古斯舞。几所学校的舞蹈队还多次参加县里的大型表演,获得广泛好评。沿河四中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尤有特色,摆手舞走进课堂,开展比赛活动,进行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这些学校的可贵探索和有益尝试,为我县全面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各级组织和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重视

各级组织和上级部门的大力倡导与高度重视,为沿河自治县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大力支持民族自治县挖掘、整理和发展民族文化。沿河依托资源优势,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把打造滨江旅游大县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举办了三届乌江旅游文化艺术节,带动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编写,2008年11月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召开的“贵州省教研联席会暨省教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其主题就是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对教材的编写进行了探究和指导,助推民族文化进校园。沿河自治县教育部门早已做出要求,要把民族文化纳入地方课程,并着力推进和实施。

四、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操作性

(一)开发地方教材

民族文化进校园,必须要有教材,这就是民族文化教材化。只有具备了融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教材,教学才有依据,才有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可以编写一本《沿河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地方教材,按文化渊源、民间文艺、民族工艺、傩堂文化、民族风情、民间传说、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文物古迹、历史名人等分章分节编写。教材的编写必须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教材编写完成,需送省教材审订委员会审订合格后方可出版。省市物价部门按书价核准收费,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使用。各中小学可就某些专题编写校本教材,比如土家摆手舞、土家花灯、土家特色饮食等,用于学校的校本教学。

(二)培训兼职教师

民族文化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没有专业教师,必须培训大量兼职教师。可以请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集中培训,也可以到民间实地走访、考察、学习。开展教师资格认证,经考试合格的教师颁发民族文化教师资格证,在职称评聘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开展民族文化名师评选,比如摆手舞名师、肉莲花名师、花灯名师、民歌名师等,不断打造名师队伍,促进校园民族文化的繁荣,培养更多的土家族文化新一代的传人。

(三)开展课题研究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题研究,有利于解决民族文化课程教学中碰到的突出问题,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民族文化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而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课,是情感熏陶课,是行为训练课,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与其他学科相衔接和整合,融入或穿插其中,需要专门研究。如何改变教育途径单一化,教育内容空泛化,教学手段简单化,教育过程无序化,使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落到实处,也要专门研究。还有一些研究专题,如“摆手舞教学研究”“土家语教学研究”“土家饮食文化研究”等,都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和研究。

(四)建立示范学校

民族文化进校园在推进的过程中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需要建立示范校,树立典范,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首先是制订民族文化示范校评选方案,从组织领导、活动开展、取得实效等方面拟定评选细则;然后,各校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按照评选方案的要求进行申报;最后由主管部门评估验收,合格的授牌。也可设立评选单项示范校,比如“摆手舞示范校”“民歌示范校”“土家语言示范校”等,凸显学校民族文化特色。示范校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十所学校,稳步推进校园民族文化的繁荣。

(五)建立评价制度

为了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入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需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由学校就课程课时、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严格的规定,并分解为量化指标,与教学常规管理对接,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且作为教师评职评优、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是民族文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是民族文化教学体系完善的标志。

沿河,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文风昌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土家族文化的重任落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肩上。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实施民族文化教学,培养更多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进入校园,使我们的校园成为民族文化培训的基地、发展的园地、创造的天地。


[1] “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 “普实”指实施实验教学普及县。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