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沿河土家族山歌保护模式初探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4694字

沿河土家族山歌保护模式初探

一、沿河土家族山歌概况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在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于铜仁市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印江自治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土家族人民形成了许多内容丰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土家山歌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文化明珠。土家族人爱唱山歌,而且所唱山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摆手歌、劳动歌、盘歌、情歌、哭嫁歌等。这些山歌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土家族的历史记忆、社会发展、民族情感、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知识等信息,见证了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生产生活的发展历程。因此,土家山歌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沿河土家山歌被音乐研究者称为“高腔山歌”,以其发音高亢有震撼力而著称。其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土家山歌,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开始将其作为主要的文化名片加以打造。2010年4月,沿河自治县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中国土家山歌之乡”。2010年10月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批复,授予沿河自治县“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的称号。

二、沿河土家族山歌的传承和现状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高度重视土家族山歌的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工作。截至目前,沿河自治县共收集、整理成册的土家山歌约有2000多首,并出版了《沿河土家族歌谣选》等有关书籍,进一步健全了土家山歌资料档案。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画廊乌江·山歌沿河”的城市口号,连续举办了“乌江之声”“多彩土家·魅力沿河”等主题山歌大赛,连续举办七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成功推出了千人民歌大联唱。还成立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抢救、保护与申报工作制度与规范的措施,成功将“土家高腔山歌”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0年申报并荣获“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称号。与此同时,对为民族民间文艺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将民族民间音乐纳入中小学教育中,在校内开设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课堂,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土家山歌之美。在此基础上,由静态的、文本性的保护向动态的、符号性的保护转变,积极推动土家山歌走出山门,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文艺大赛,让更多的人认识并逐渐了解土家山歌,并精选了一批土家山歌曲目制作成专辑,公开出版发行,使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通过这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工作,沿河自治县在土家山歌的传承保护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内而言,增强了沿河土家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强了土家族人民自觉保护土家山歌的意识;对外而言,沿河土家山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反响,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三、沿河土家族山歌的保护传承模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等矛盾的凸现,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因受到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冲击而逐渐消失并被人们遗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才能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有效地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了所有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难题。沿河自治县传承保护土家山歌的成功案例,或许可以给其他民族地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启示。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指出:“切实解决多元多样多变环境下文化引领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共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了传承保护土家山歌有利于沿河自治县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朝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土家山歌不仅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旅游品位,也能够推进学术研究,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民间文化。可见传承保护好土家山歌,有百利而无一害。沿河自治县从以下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传承保护土家山歌的有效措施。

首先,以学术界的理论支撑为前提。自2010年起,沿河自治县多次举办了“中国土家山歌理论研讨会”“中国土家山歌研讨会”等学术会议,邀请了许多省内外土家学会专家学者莅临参加,共同探讨土家山歌理论及如何搜集整理、传承推广和弘扬发展土家山歌等问题。专家学者的倾心研究,为土家山歌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献的收集、研究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增加了土家山歌的理论依据,使土家山歌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有助于加强政府和广大民众对土家山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更有助于政府正确地开展土家山歌的各项保护工作。

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国家政策鼓励和各级政府重视。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已经彰显,各级地方政府随即出台了支持、鼓励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同时,新阶段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给沿河自治县带来了发展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二、沿河自治县政府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共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几百万元对土家山歌进行挖掘、整理、宣传和推广。三、中共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及各文化单位高度重视土家山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挖掘,通过系统地分类整理,共整理了土家山歌2000多首,出版了《沿河土家族歌谣选》《沿河土家族民歌集成》等书籍和音乐光碟,进一步完善了土家山歌的资料档案,并筹备建立“沿河土家山歌”档案库。四、沿河自治县还制定完善了文艺工作奖励办法,对为民间文艺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确立了32名土家山歌传承人,每年给予一定补助。五、成立了土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小组,2009年成功将“土家高腔山歌”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沿河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并获得“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的称号。六、政府对“土家山歌”这一文化名片进行了大力的宣传推广。沿河连续举办了“乌江之声”“多彩土家·魅力沿河”“土家歌王擂台赛”等主题山歌大赛,推出千人民歌大联唱,积极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赛事。精选山歌曲目制作成音乐光碟公开出版发行。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录制,十多首沿河土家山歌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沿河,活跃了沿河,而且让沿河土家山歌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中国,赢得了发展的契机和腾飞的力量。

其三,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中传播文化。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沿河有乌江山峡百里画廊、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然而,仅有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有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融入了地方特色的旅游才有发展的前景。沿河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沿河土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沿河土家山歌。旅游依托文化,更要反哺文化。一方面,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传播沿河当地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应当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以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截至2012年10月18日,沿河自治县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沿河旅游业发展,也极大地宣传推广了沿河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

其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沿河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将土家山歌纳入中小学教育,并编印了土家山歌中小学学习教材,在校内开设土家山歌特色课堂,使土家山歌渗透到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土家山歌的美感。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传承土家山歌,让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他们从小形成自觉保护土家山歌的意识,确保土家山歌的传承后继有人。土家山歌除了进入中小学课堂,还要进入高校课堂。沿河自治县正努力开拓土家山歌走进贵州地方高校之路。在高校音乐学院,将土家山歌作为专业选修课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对于传承和保护土家山歌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其五,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及民间活动的传承作用。土家山歌根植于民间,生长于民间,因此在土家山歌的传承保护中,民间艺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沿河自治县先后确立了32名土家山歌传承人,并每年给予他们补助津贴。相应地,这些传承人要向年轻人传授唱山歌的技艺,使土家山歌得到有效的传承。另外,沿河自治县积极地开展了千人民歌大联唱、“激情乌江”社区群众文化展演等活动,以活动促进山歌的保护。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鼓励广大群众及民间艺人积极参与,通过参与活动,普通民众增强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政府形成保护的共识。土家山歌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重视,从而更有利于土家山歌的传承保护。

总结起来,沿河土家族山歌保护模式即“学术支撑、政府主导、旅游传播、教育传承、民间发展”。学术支撑,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各部门开展土家族山歌传承、保护、创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一方面,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让政府各部门更充分地了解土家山歌,更充分地认识到其拥有的巨大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利于各部门开展土家山歌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学术界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为土家山歌的保护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政府各部门开展土家山歌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政府主导,即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成为土家山歌传承、保护、创新工作的主导者。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政府职能,才能确保土家山歌挖掘整理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保护的强制性。没有政府的重视,土家山歌的保护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旅游传播,即旅游活动可以广泛地传播土家族山歌。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各旅游企业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做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也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教育传承,即教育担任着培养土家族山歌新一代传承人的使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年一代在学校环境下了解和认识土家山歌,为土家山歌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民间发展,即民间是土家族山歌发展创新的源泉。土家山歌根植于民间,民间活动养育土家山歌,民间传承人传承发展土家山歌。

总之,沿河土家族山歌保护模式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功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模式。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和广大的民众,都对沿河土家山歌的保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这必将引领沿河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也希望沿河的成功模式能够给其他地区一些启示,使之尽快脱离困境,迈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轨。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