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江口县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5684字

江口县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口境内溪河密布,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高达65.5%,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如何利用其优越的生态资源,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这条道路,是江口县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发展现状

(一)资源优势

江口境内沟壑纵横、溪河密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天下名岳之宗”梵净山位于县境西北,拥有黔金丝猴、“中国鸽子花”——珙桐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天蓝水碧、景色迷人,是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和户外运动的好去处。境内民族风俗各异,土家族的拦门礼、苗寨的水龙舞、侗寨的情歌对唱、羌寨的莎郎舞最具民族特色,“江口金钱杆”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命名为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基地。江口县还是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全国精品旅游示范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全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贵州省写作学会创作基地,是贵州省著名的“长寿之乡”。

(二)环境优势

江口县集雨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流有27条,集雨面积2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条,发源于梵净山的太平河、闵孝河等几十条大小河流贯通全县,于县城外汇成锦江,形成长江上游沅江水系的主要支流。县内现有泉眼283处,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53处,多处达国家水源标准一、二级,被国家卫生部、轻工业部、地质矿产部鉴定为国家级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极具开发潜力。江口在开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随着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全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39平方米,增长至2012年的47平方米,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三)运营现状

2008年以来,江口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用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8~2011年,江口入境游客分别为27.12万人次、83.64万人次、177万人次、281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14.3%、208.4%、111.6%、54.87%;2008~2011年旅游收入分别为10848万元、3.3亿元、10.5亿元、20.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3%、549.2%、218.2%、95.44%。全县酒店、宾馆从39家增加到96家,星级酒店从零增加到5家,床位从1300张增加到3000多张,从业人员从不足7000人增加到15000人。2014年1~6月,全县入境游客22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4.1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1%、145.3%。这些数据表明,江口生态休闲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制约因素

(一)理念制约

国际、国内旅游的发展由于受到飞速发展的经济力量的推动,已经走过了单纯的旅游观光阶段,逐步迈向了集休闲、度假、会展、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阶段。江口旅游起源于梵净山的自然景观和佛学道场,由于受到地域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限制,从一开始就具有观光游的特征。长期以来,受观光和朝拜这种理念的支配,江口旅游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发展着力点、景区景点建设等都围绕观光旅游做文章,这就使江口旅游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由于这种观念在一定时期内被固化下来,故未能实现旅游类型的转型升级,直接导致江口旅游是过路游而不是体验游。

(二)空间制约

在开发建设梵净山景区的过程中,江口县根据旅游资源和种类,确立了“一业带三化”(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镇园林化)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一山(梵净山)、一河(太平河)、一村(云舍村)、三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但由于旅游要素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脱节,城市旅游功能、旅游主题、旅游特色不突出,游客活动基本囿于景区围墙之内,景区与城市未能有效互动,导致文化旅游业一时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何根据江口自然资源特色,把江口的山水、城镇、佛境有机结合,把江口的城市建设、生态资源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动态结合,科学谋划江口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产品制约

一是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个性化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强。如梵净山弥勒道场,虽属世界级品牌,产品品位较高,但配套开发不足,多年来仍依赖于“朝山拜佛”和“观光旅游”两大传统产品,吸引力远远赶不上邻近的黄果树、张家界。二是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没有着力挖掘内涵,特别是产品的文化内涵,佛文化旅游仍停留在一般的逛寺庙和烧香拜佛上。三是产品开发广度差。多年来,只注重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忽视对省﹑市、县级风景区和文化景观﹑景点的开发,参与性强、趣味性浓的项目开发速度缓慢,重量级旅游产品基本为零。

三、对策措施

(一)更新理念

一是战略理念。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不单是旅游战略,而是城市品牌战略、城市经济战略甚至城市发展战略。江口应以旅游为载体,以山、水、佛为特色,以环梵净山旅游景区景点为突破口,以工业设计、会展广告、建筑设计、精细农业、观光农业、研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策划咨询等文化创意为内容,以项目为抓手,引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理念。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具有成为支柱产业的独特优势,具有平衡江口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三是休闲理念。多年来,江口只是顺访地而不是目的地,过路客多而过夜客少,其根本原因就是江口的旅游产业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旅游阶段。江口旅游只有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和旅游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江口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进而发展为扩散地。四是规划理念。高水平、详尽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是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关键,规划的前提要有战略思维、策划创意,要体现国际视野和水平,做到城市建设与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将城景一体的理念融入规划当中,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五是大旅游理念。大旅游理念主要包括旅游要素的大融合,旅游产业链的大联动,旅游景点资源的大整合,旅游形式的大结合等等。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要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结合起来,以梵净山为龙头,以云舍土家村、寨沙侗寨、太平河田园风光等为突破口,整合资源,集体包装,做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构建“大产业、大市场、大开放”格局。

(二)拓展空间

江口文化旅游产业要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拓宽生态休闲空间,合理规划布局。围绕“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理念,可以按照“一心两轴一区”来构建其空间布局。

“一心”,即以梵净山核心景区为中心,带动外围景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在进一步发掘梵净山旅游潜力的同时,依托一江(锦江,江口县城至铜仁河段)、四寨(云舍土家寨、寨沙侗寨、梭家苗寨、漆树坪羌寨)、两河(太平河、闵孝河)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山、水、佛旅游新景观。同时,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及其沿江水域,大力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和水上娱乐项目。如沿锦江、太平河两岸,修建10~20米宽的旅游长廊,并根据各河段的特点,精心布局休闲娱乐设施,定点修建嬉水乐园,打造饮食文化长廊、文化娱乐长廊和休闲观光长廊,让游客观赏到迤逦的水景,体验到水的魅力。

“两轴”,即以一横一纵两条线为支撑,打造黄金旅游新线路,增添生态休闲旅游新内容。“一横”,即德旺至闵孝至锦江一线。重点开发“城市农业公园、户外运动社区、峡谷体验乐园”三大旅游项目,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开发和规范各种特色小吃,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江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一纵”,即梵净山景区至寨沙侗寨至太平河一线。重点打造梵净山博物馆、黑湾河生态观光游和云舍土家文化休闲游,把水上游和陆地游结合起来,使休闲游与观光游融为一体,突出水上立体开发,开辟水上旅游新项目,配之以地方特色美食,形成新的景区景点。

“一区”,即“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从双江镇起步,途经太平乡、德旺乡、闵孝镇,而后回到县城(双江镇),绕梵净山核心景区一周,开发重点包括双江镇红色文化景观,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及环线公路新概念旅游,德旺乡梵净山西线精品旅游线路,闵孝镇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示范园,每个节点布置不同角色定位的体验内容,开发差异明显、相互弥补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每到一处感受一种文化,每走一步见识一种新奇,从而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高品质生态休闲旅游区。

(三)丰富内涵

江口生态休闲旅游要创建品牌,提升品位,必须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从江口的自身优势来看,可以从佛教文化、名人文化、民族文化三方面入手。

1.佛教文化。一是定期举办以佛文化为主题的节日。设立江口佛文化月,吸引国内外佛文化爱好者和朝圣者来江口旅游和朝圣。二是开展佛教书画展。可以请贵州乃至全国的知名书画家轮流到江口现场作画或开馆授徒。三是举办大型庙会。利用江口佛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佛教建筑、雕塑),举行大型的佛文化庙会活动。四是打造佛教禅修体验、佛教素食、佛文化讲座等参与性项目,形成形式多样的佛文化体验游。五是开发和做大佛文化产业链。挖掘梵净山佛教“僧茶”精华,打造梵净山佛教“禅茶”文化。六是开发佛工艺文化产品。以佛文化为主题,开发一批佛文化工艺产品,比如根雕、石刻等。七是鼓励梵净山承办世界佛教论坛。举办世界性佛学研讨会、讲座和佛教礼仪观摩等活动,打响佛文化品牌。

2.名人文化。一是建造名人博物馆,推出名人影视文化作品。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根据梵净山名人的成长经历,创作影视文学作品,拍摄影视剧。二是整合梵净山的文艺演出团体,集中安排在景点景区演出,吸引游客留下来观看,达到留住客人的目的。三是邀请梵净山名人到江口召开专题讲座,提高江口生态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民族文化。一是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对不同地方的农家乐进行不同风格的统一规划,学习省内外先进经验对农家乐进行打造,推出黔东民俗风情村庄游项目。二是打造民族文化村。借鉴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成功经验,利用江口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将各民族的各种文化特色进行挖掘和整理,在民族村进行集中展现。三是构建具有民族风情的水上设施。利用锦江、太平河等水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民族风情的游艇、冲浪、休闲垂钓、游泳等水上项目。

(四)增加元素

从江口的既有生态资源来看,可以从策划旅游项目、文化场馆的建设等着手,大胆添加旅游元素,打造现代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1.策划项目。一是实施太平河、锦江河两岸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太平河—锦江河两岸景观,深度开发游河、游江项目。二是利用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太平河、锦江、城市中心的旅游资源,合理、适度地开发建设各种档次的旅游设施。三是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形成集酒店度假、会议会展、休闲养生、娱乐演出、商务购物等为一体的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四是加快太平河田园风光城镇带建设,逐步实现城镇景区化,景区城镇化,实现景城一体化格局。

2.建设场馆。一是建设梵净山植物博物园。把适宜在亚热带生长的植被、农作物、中草药、经济花木等移栽至梵净山植物博物园,将梵净山打造成贵州省最大的植物博物园。二是修建一批会展馆。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服务机构、大型公司、实力企业、科研高校参与建造文化馆、艺术馆、美术馆等专业场馆和休闲娱乐场馆,策划音乐会、诗歌会、绘画会等高层次的艺术交流会。三是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采用先进的光、电、影技术,将未来江口的城市规划以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形式展现在游客和市民面前。

(五)完善举措

探索建立江口生态休闲旅游运营机制,克服保护与开发、原住居民生存发展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矛盾。

1.准确定位。一是积极培育江口生态休闲旅游新特色,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江口的佛教、佛茶、佛光等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二是大胆整合生态休闲旅游要素,推进旅游创新,提升品牌价值,科学准确定位,创造“武陵之巅·生态江口”品牌。

2.制定政策。一是出台优惠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对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实行政策倾斜,逐年加大开发投入。二是建立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基金,放宽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办旅游。三是出台减免税费、简化审批手续、土地转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使生态休闲旅游成为江口经济新的增长点。

3.调动资源。通过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调动一切智力资源,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加以推广,推动江口生态休闲旅游发展。

(六)善处关系

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必须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1.妥善处理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一是着眼大中型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市政规划及城市建设要为今后发展留足空间。二是调整江口旅游进出交通线路,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随意进出景区,景区内可使用节能环保的电瓶车。三是按照“提升观光游,推进休闲游”的整体思路,依托梵净山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水优势,加快推进旅游转型,着力打造生态江口。

2.妥善处理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一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低碳工业,更多考虑环保、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要求,发展与生态江口相匹配的新型工业。二是调整工业布局,果断迁出景区和城区内的工业企业,特别是看得见烟囱的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步伐。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治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大力发展高新、轻、净产业,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技术。

3.妥善处理与人才储备之间的关系。一是结合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培养、选拔、引进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民俗展演、文艺演出人员。二是建立不同层次、专业、类型的人才档案和数据库,不断调整生态休闲旅游人才的规模、类型和层次。三是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推进生态休闲旅游人才网站建设,加快人才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