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舍土家族村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云舍土家族村简介
云舍村是江口县太平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400余户人家,1700余人,其中杨姓土家族占全村人口的93.7%以上,是贵州省批准的第一个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文件形式明确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云舍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末十峒首领、诚州刺史杨再思第七世孙杨再西。云舍村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200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把云舍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帮扶。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云舍的旅游业初具规模。
二、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向提供无形服务转变,劳动力将按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力量,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并显现出联动发展的趋势,这是因为两者有天然的耦合性、共同的现实需要、产业融合的趋势要求等。云舍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具有民族风情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等特点,十分适合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云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区位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江口县交通十分便利,渝怀铁路和湘黔铁路过境,从铜仁凤凰机场可以飞赴湘、渝、黔三省省会,另外杭瑞高速路自东向西贯穿5个乡镇。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提供了可能和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并且直接促进产业联动的进程。
(二)社会因素
除了经济因素外,一些软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对产业联动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云舍土家族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至今仍保留着自身民族的习俗和特征。历经上千年的岁月洗礼,云舍村杨氏土家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强有力的凝聚力与道德规范。
(三)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业规划、行政命令、经济政策等因素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国发〔2012〕2号文件中提到重点发展贵州省民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江口县的发展规划中也将发展的重点定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属于综合性的产业,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别管理,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江口县成立了土家学研究会。江口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旅游局、统战部等部门在制定云舍村旅游业发展政策时也一起召开研讨会,从而综合各方面意见,制定出更加优化的政策。
四、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首先是缺少必要的市场调查。两大产业联动发展必须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从而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我们在讨论产业发展政策时经常提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类的观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方案呢?除了要加大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外,还要了解顾客真正的需求点在哪里。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文化品位逐渐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那种“看热闹”的层面,而慢慢走向“看门道”。粗制滥造的所谓民俗表演已经不能取悦他们,旅游产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注入精湛的文化内涵。
(二)互动性原则
旅游产业在和文化产业互动的过程中,要形成两个产业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综合互动。首先要充分借鉴民族文化学者的建议,将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在旅游产品中。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对云舍村进行实地调研时深有体会,例如目前的云舍村餐饮业中,除了菜肴是土家族的之外,餐饮器皿、服务人员的着装乃至服务礼仪都和汉族无异,这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云舍对游客的吸引力。国家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出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贡献毋庸置疑。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组织一种“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形式呢?江口县政府部门可以联合云舍村委会,组织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文化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
(三)优势主导原则
优势主导原则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云舍村的优势有很多,最典型的也是最有名的就是,云舍村是公认的“土家族第一村”。云舍村初期的发展就要围绕“第一”下功夫。云舍首先要将筒子屋方面的文章做大做强。加大对筒子屋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做好筒子屋现有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增加对外宣传力度,吸引旅游者观光旅游等等。只有以此为起点,才能进而引领相关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形成拉动云舍经济的增长极。
(四)纵横一体化原则
产业的联动既包括横向的结合又包括纵向的互动。横向的结合,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要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餐饮业、住宿业、导游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等方面,而且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方面。比如住宿业,不仅要在建筑的外形上体现土家族风格,也要在房间内部装修、床上用品甚至电器等方面也表现出云舍土家族的风情。纵向的互动主要是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例如餐饮行业要体现出土家风情,就不能只体现在顾客用餐这一个环节,蔬菜的种植、培育、管理、采摘乃至菜品的烹饪等一系列环节都要将土家族的生态理念体现在内,当然,这些环节不仅要让旅游者知晓,最好还要让人看得见甚至可以参与其中,既增加饮食文化的内涵,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文化可持续是灵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的可持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目前云舍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河道内垃圾随处可见,村寨内白色垃圾、生活垃圾污染现象普遍存在,村后小梵净山植被破坏现象日益严重。这些现象要想消除,除了要完善立法外,还要加强村民的思想教育工作。 [1]
五、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模式
云舍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有助于产业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有助于区域间资源要素的互动与均衡,也有利于发挥产业优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均涉及多个行业与部门。其组织环节包括政府调控、企业经营、社会监督、社区参与、消费者推动、部门执行(图1)。两大行业要在产品开发方面打造出具有复合性特点的产品,扩大营销渠道,打造品牌形象,实行多元化经营,正确制定政策,合力化解危机。
图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示意图
六、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关于古村落文化的保护问题,近年来已经让人感到越来越迫切。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2004年做客搜狐网时,说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关系,他说:“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原来都很贫困,现在都发了,好得不得了。现在经济收入不是说随随便便种点菜、种点粮食能解决的问题。发展旅游是绝对应该的,但是有一条,不能过度,过度了,反过来就会形成破坏。因此,要发展旅游,而且旅游跟文物必须密切地配合,这样是双赢的局面,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发展旅游。如果不正确认识,有可能变成两个不利。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超越这个度,不能破坏,只有在不破坏的情况下才可以搞旅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特别提出了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系统研究”的要求,这就更进一步加强了旅游法规中有关文物政策和文物法规的权威地位。
针对云舍村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笔者在这里综合前人的一些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提出一些见解。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多样性。
(一)原生性
《关于历史遗迹修缮的雅典宪章》所强调的“防止发生丧失个性和历史价值的错误”,“不要破坏其原有风格”,“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和其周边的优美风景也应该注意保护”,“应从保护古迹的角度研究装饰性植被如何与古迹协调”等,无疑都是在强调原生性。云舍村在开发旅游业过程中,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在筒子屋的建筑群落中夹杂着一些钢筋水泥结构的民居,路边的照明设施也是不锈钢的,显然是不协调的。
(2)完整性
《华盛顿宪章》在论述“历史城镇城区中需要保护的是当地的历史风格以及表现这种风格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要素”时,特别强调了“城市建筑街道格局”,“城镇或城区与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城镇或城区功能”等,都是突出完整性的重要性。云舍村中现代民居的建设、其他钢筋水泥结构建筑的建构以及拆除了以前的石板路铺设水泥柏油路面的做法无疑是在破坏云舍村原有的建筑街道格局。
(3)真实性和多样性
《威尼斯宪章》认为,文化遗址价值的基本特质就是它的真实性。而体现《威尼斯宪章》精神的《奈良宣言》,强调的正是《威尼斯宪章》的“真实性”和与之密切相连的“多样性”,“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所以我们在注重保护云舍村土家族文化的时候,也一定不要忽视对其业已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为了实现严格认真的保护,也不妨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办法,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其他合理利用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分寸。 [2]
云舍村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龟寿山、一碗水、三碗水、呼应泉等。人文资源包括筒子屋、古法造纸作坊等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为人文环境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人文环境的保存又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思想基础。两者又共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收益,又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经济支撑。
[1] 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载《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 周建明,张高攀:《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