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在商品经济大行其道,网络文化日益盛行的21世纪,伴随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存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破坏,在这样的现实前提之下,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就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迫切的重大问题。
德江民族中学于2010年成为全省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以来,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项工作。2010年9月,学校制定了发扬民族特色、让民族特色走进校园的三年计划,对三年中要完成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力争完成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全体教师和社会人士中征集有本地民族文化内涵,有一定代表意义,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校徽、校服设计方案,改变过去单一化、无差别的校服。德江民族中学学生现在所穿的校服和佩戴的校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走到哪里都是鲜明的标志,都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第二件事,德江县是文化部授牌的“中国傩戏之乡”,傩文化作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存早已蜚声海内外,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德江的傩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但随着近几十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同样面临失传的危险,保护和传承这种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迫在眉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将“傩舞”引进到教学中去,组成专门的班子,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办公室,由它牵头,组织校内外专家到农村傩艺师家中去采风、调研、观摩,充分掌握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成功编成了“德江民族中学傩舞韵律操”,并将它搬上全县的文艺演出舞台,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最后在全校学生中推广,并在2012、2013年举办了两届全校比赛,现在这套操已成为德江民族中学课间操的固定用操,每天全校师生都一起做,得到了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同时部分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
第三件事,德江的土家山歌、小调内容丰富,曲调非常动听,然而这些来自劳动群众生产、生活的优秀文化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迅速地流失,我们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出发,组织人员对县域内山歌、小调进行收集、整理,现已收集了300多首歌谣,并整理打印了一部分,推广到学校音乐课堂。
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考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重要性
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流传,传承到今天很不容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革,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正在逐渐流失。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就不用多说了。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能有效促进这种保护和传承。首先,它有最大的平台和载体。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可作为这项工作的平台。学生是一群有着强烈求知欲望且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群,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在完成常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将这些优良文化深植于他们的脑海和心中,这对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我校的“傩舞韵律操”虽不能完全地将“傩文化”的整体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我们可在学习“傩舞”的同时,通过讲座、专栏等方式对“傩文化”进行传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下去,使学生掌握优秀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以说利在千秋。
二、这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和成绩,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如果操作得当,不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而且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下面就如何做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把准脉,下对药
要认真组织人员对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广泛收集、整理原始资料的同时,抓住最有代表意义、最具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大面积推广学习。如我校的“傩韵操”,是中共德江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我们组织人员整理,结合课间操编排出傩韵操,既起到了锻炼的目的,同时又彰显了民族特色,同时,还填补了德江县文化市场中的一个空白。
(二)把握学生心理,运用合理的方式,在快乐中推广民族文化
1.比赛。运用学生的竞技意识,合理地安排一定的比赛,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在比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如我校在完成了全校的“傩韵操”训练之后,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比赛,这样确保了全校学生,包括每年的新生,人人会做,从而使我校的课间操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充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请进来”是指请有代表性的傩艺师和地方文化名人到学校举办讲座,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有兴趣的课题进行讲授,并让学生模仿、互动。“走出去”是指县里凡有这方面的演出,我们就从学生中抽出部分爱好者前往参观,提高他们的兴趣。
3.宣传。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定期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反映德江县重大文化活动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定期以文化墙、黑板报等形式宣传,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营造良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的土壤。
4.借力推广
在我们推出的文化品牌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后,借助社会活动和政府活动平台以适当的形式推向全县,甚至更大的范围。如2013年铜仁市“教师节”文艺晚会将我校的“傩舞韵律操”搬上了舞台,2013年暑假全县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培训,我校的民族音乐课和“傩舞韵律操”作为每个受训教师必学的民族文化内容推向了全县的学校,我们正配合中共德江县委、县政府在全县举办一次“傩舞韵律操”比赛,以达到全县推广的目的。
三、今后工作的展望
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深入,新的问题和矛盾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果保持目前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变,这项工作就无法深入推动下去,带动效应就体现不出来,新的东西也拿不出来,所以我们学校对今后的工作思路做了一个计划,要在近两年内完成下面几件事。
第一,继续完善“傩舞韵律操”。“傩舞韵律操”第一套的动作很有特色,但动作太少,一节一个动作,共八个动作,全套操用时三分五十秒,作为课间操稍微短了一点。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摸索,请舞蹈专家前来我校共同研究,第二套操的动作基本定型,用时五分五十秒,共十六个动作,争取尽快完成音乐的合成,明年年初在全校推广。
第二,完成“傩舞韵律操”动作图解和动作要领的绘制工作,以便更好地向外推广,组织撰写有关“傩舞韵律操”健身功能的研究论文,并报请相关领导和研究部门审核,使这项工作获得科学理论的支持,以便走得更好、更远。
第三,在本地民歌中,精选出一部分能充分反映土家族文化的民歌,组织专业人士,在充分保留民歌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歌曲做适当的改编,正式出版一本较为规范的土家族民歌校本教材。并制作出相应的音乐、视频教学资料。
第四,继续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利用文化墙、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专业人才不足,经费严重短缺,各部门配合难度较大。这项工作一旦铺开,要在全县推广,才能真正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但无论怎样,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全社会各级部门的配合,这项工作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