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土家族文化发展的思考
在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文件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进一步明确贵州推进跨越发展的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方法途径,为贵州发展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当前,如何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如何将党和政府的发展构想转化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成为贵州专家学者和各个工作部门讨论的焦点。
一、土家族在贵州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土家族是居住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川毗连地带的武陵山地区。贵州境内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地区,包括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德江县、思南县、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还有遵义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正安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县、岑巩县、三穗县等地。从行政区划上来看,主要为有着“黔东门户”之称的铜仁所辖,北与重庆市交界,东与湖南省为邻,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连,西与遵义市接壤,是贵州省面向湘、鄂、渝的最前沿。从地理分布上看,土家族聚居地基本上连成一大片,是我国大片聚居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也是贵州人口数量较多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其中,生活在贵州的土家族有143.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58%。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排位中,土家族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居第七位;在贵州少数民族中,土家族人口仅次于苗族、布依族,居第三位,其中大部分聚居于铜仁市。由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土家族文化在贵州民族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二、贵州土家族文化发展概况
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人民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贵州土家族地区属于巴郡和黔中郡。三国时诸葛亮“南抚夷越”,贵州土家族开始与内地发生联系。在巴蜀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贵州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来。唐宋时期,贵州土家族已相当强盛,形成许多大姓。北宋大观年间,思州首领田祐恭率土内附,被封为思州刺史,从此世代统治今黔东北及黔东南大部分地区。南宋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向南播撒和书院教育的兴旺发达,书院作为中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开始进入贵州土家族地区。南宋绍兴年间在绍庆府治彭水县(今沿河自治县)建立的鸾塘书院和竹溪书院是贵州最早的书院。
土家族文化在与汉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质。一是传统文化现象大量保留在民俗活动中,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如摆手舞、跳丧舞、哭嫁歌等。二是传统文化与宗教关系十分密切,并通过宗教祭祀表现出来。如梯玛活动、八宝铜铃舞、唱傩歌、孝歌、丧事锣鼓等。三是文人文化、民间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本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从领导、人力、资金诸方面入手,对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抢救、发掘、整理,土家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开发和利用,如山歌、民歌、摆手舞、撒叶儿嗬、打镏子、八宝铜铃舞、毛古斯舞、地龙灯、土家油茶汤、哭嫁、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都登上舞台或进入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土家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12月,铜仁市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高中42所,普通初中213所,小学1471所;铜仁市有文化馆、艺术馆11个,图书馆11个,农家书屋2035个,农民体育健身点425个。近年来,铜仁市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活动、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整理出版民族文化专著、建设民族民俗文化村、申报省级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黔东北地区土家族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家族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土家族人民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传统的风俗习惯和保守的思想依然制约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部分政府官员对当地文化建设也不够重视,没有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专门的知识性人才,当前黔东北土家族文化人才队伍总体来说面临数量不够充足,素质不够高,专业能力不够强,复合型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增强文化软实力是黔东北地区土家族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贵州土家族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土家族文化产业虽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但也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发〔2012〕2号文件的颁布,为贵州土家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件指出:“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发展既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又拥有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
文件第24条特别指出:“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遵义、镇远、习水、青岩、西江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城镇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施红色旅游二期建设方案,加强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重点的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旅游商品。支持贵州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结合对国发〔2012〕2号文件的学习理解及对贵州土家族文化发展的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组织建设和机构建设。一是成立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及“贵州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就土家族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二是加强土家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等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育工作,让别具一格的土家族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手工艺品等成为宣传土家族文化的途径。三是建立土家族博物馆。加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宣传。民族博物馆是高标准保存、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场所,贵州土家族应该有自己的博物馆。通过建立民族博物馆,将贵州土家族传统文化用实物、图片结合现代化灯光、音响进行展示,让人们了解土家族文化。四是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形成土家族文化产业品牌。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土家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中央和贵州的重大人才工程,支持黔东北土家族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巩固已取得的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土家族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培育土家族复合型人才,增强土家族人才储备,为振兴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争取政府给予优惠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外来专业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留在本地发展。落实各项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推动贵州土家族文化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带动黔东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迈向高峰。另外,争取各级政府对土家族文化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的拨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土家族地区建立民族文化图书馆、文化馆等,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全面推进土家族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第三,抢抓政策机遇,打造土家族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是旅游的生命。黔东北土家族地区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厚重,加之处于梵净山—凤凰—张家界这条旅游黄金线上,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条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交通通道为纽带,以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着力打造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根据规划,黔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梵净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组团,即“以铜仁市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梵净山、乌江山峡、九龙洞、十里锦江、太平河、玉屏阳河、松桃苗王城、思南石林、石阡温泉群等旅游景区”。我们要分利用国发〔2012〕2号文件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搭建的政策平台,整合土家族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施特色民族村镇和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工程,形成一批土家族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村镇和跨区域旅游网络,打造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以及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土家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形成有效带动土家族人民就业和增收的支柱产业,而且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世界人民了解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
第四,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合作,借鉴兄弟民族的文化发展经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任何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支持与协作。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必须充分利用“黔东门户”的天然地理优势,加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进一步向省内其他地区和湘、鄂、渝开放,谋求合作发展的机会。同时,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黔东北地区经济跨越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总之,在贵州各民族地区抢抓国发〔2012〕2号文件政策机遇的时代背景下,贵州土家族地区必须利用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树立创新发展意识,研究制定对策,以推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