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与水语翻译轶事
时间:2015.5.14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民宗局水族研究所办公室
采访人:韦世方
受访人:潘殿噙
受访人简介:潘殿噙,水族,74岁,三都水族自治县民宗局退休职工。住三合街道建设东路。
韦世方:潘公,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下我们地方的一些历史情况。
潘殿噙:好的,别客气。
韦世方:请您先介绍一下自我情况。
潘殿噙:我叫潘殿噙,曾用名潘学第。壬午年(1942)生,现在74岁。
韦世方:老家在哪里?
潘殿噙:在塘州上岜,属于塘州村梅岜组。
韦世方:现在您在三都,但以前是在哪里读书的?
潘殿噙:在鼠场读书。1953年成立时叫水潘小学,后来改为地西小学。
韦世方:读完了小学后,又到哪里就读呢?
潘殿噙:后来就考上三都师范。那里虽然叫师范学校,但连桌椅都没有,睡觉就在地上打地铺。用砖头垫木枋的两头,当桌子和凳子。
韦世方:当时读完小学就读师范?
潘殿噙:是的。1960年三都师范刚刚建立,学校是新建的,什么都没有。当时是集体年代,只读了几天书就去牛场高放生产队帮助秋收,帮打米。
韦世方:哦,书基本上没得读啊。
潘殿噙:打米结束后我就回家了,几个月后因为有新政策下达,学校也就停办了,再后来才恢复办学。
韦世方:大概是哪一年呢?
潘殿噙:好像是1963年吧,具体不太清楚。
韦世方:您进校时间呢?
潘殿噙:是1960年9月份。
韦世方:具体读多久呢?
潘殿噙:一个星期吧,后来到1963年时我就去部队参军了。
韦世方:入伍得好久呢?
潘殿噙:从1963年年底到1969年4月份。
韦世方:当时参军时间好长啊。回来以后呢?
潘殿噙:回来后我就到凯里造纸厂,当时叫贵州省凯里造纸厂,那里招工了,县里就安排我去。就是1969年进厂,到1974年母亲去世了,我就要求回来,县里就安排我到三都电影院就职。
韦世方:当时电影还是比较流行的。
潘殿噙:当时没有什么娱乐,农村人最喜欢看电影的。到1981年时,中央有文件,要求少数民族地区要翻译少数民族电影,让大家得看,并且看得懂。
韦世方:也是的。
潘殿噙:别的民族,人家已经做了的。当时贵州只有水族和苗族没做,到1981年6月,贵州电影公司就成立民族电影译制组,黔南就只有三都成立水语电影译制组了,黔东南就集中在凯里成立侗语和苗语电影译制组。贵州的录音室是在凯里,比如我们翻译的《喜迎门》是在凯里录音的。
韦世方:1974年您来这里任职后,电影院有多少人呢?
潘殿噙:十多人,大概十四五个。1975年因为水语翻译影片没有出来,我们就经常下到农村搞映间解说,也就是汉语电影播放过后,得必须重新用水语解说内容,大家特别是妇女小孩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种解说工作从1975年到1981年,也就是水语配音之前全部这样。特别是到廷牌,当时是公社,各个大队相当集中,一晚到一个大队放映。那些小孩个个都来,晚晚来,到放映台边。我说,你们都来看过了啊,他们说,喜欢你的翻译,很好听。特别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游击队长枪打侯登科那个情节,我翻译得较为精彩,赢利大家的掌声。
韦世方:当时你们拿到哪里播放呢?
潘殿噙:所有南片区各大队都去。
韦世方:是节庆时去还是什么时候去呢?
潘殿噙:是各大队请去的,一场给20块钱,我们就去。第一个公社轮流播放完了就到另外一个公社播放,除了冷天不去以外,平时都去的,就这样。
韦世方:当时的电影公司和电影院是什么关系?
潘殿噙:电影院是电影院,电影公司是个机构嘛。电影院是具体的办公地方,在家是就电影院放映,外面就是电影队下乡放映。
韦世方:电影院当时的负责人是哪个呢?
潘殿噙:我来时是苗林山任支书,刘体正当电影管理站站长,刘体正到宣传部后,潘光千就接他的位子。1980年潘光千之后就是刘玉俊任负责人,当时电影公司成立了,称为经理。后来刘玉俊不愿当了,就叫我来当负责人。
韦世方:当时用水语翻译汉语电影时,有哪些人来参与呢?
潘殿噙:电影公司由我全权负责,第一批招5人,翻译了《喜迎门》后就把他们解散了,最后从1981年7月份到1994年一共翻译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26部。其中科教片《稻虫天敌》获得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民委颁发的优秀奖。
韦世方:这样啊,成绩挺不错的。
潘殿噙:现在好多人都要求我们制成光碟给他们观看。
韦世方:您也经常在我们地方工作的,对于我们地方办学情况和历史名人情况知道一些吗?
潘殿噙:不太清楚,我们村里有一个人办私学,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我才开始入学,鼠场地方早就办学了,后来停办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办学。
韦世方:鼠场当时归哪个乡呢?
潘殿噙:归庆阳乡,塘州归庆阳乡。再下来的,就归东新乡。
韦世方:在明清时期有哪些名人或历史事件呢?
潘殿噙:我们作为小地方,名人少,还有历史事件我也不太清楚。有钱的人就是地主,其余的就不太清楚了。
韦世方:民国时期呢?
潘殿噙:我们小时候,有钱的人就是地主而已。
韦世方:当时的地主有哪些呢?
潘殿噙:抗日时期我不太清楚,只听讲一些。
韦世方:日军到过塘州地方吗?
潘殿噙:到啊,日军来时,听我哥在家喊:“有外面地方的兵来了。”于是大家赶紧跑出去躲,他牵着我躲到高本的山上。因为忘记带马饲料,于是他又跑来家要马料,把我留下骑在马背上。听到高本对面附近响起枪声,当时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我哥讲了才知道。算我运气好,要不就活不到现在了。
韦世方:他们从哪边来呢?
潘殿噙:是从三洞方向来的。
韦世方:我们地方人反抗吗?
潘殿噙:不太清楚,我们地方农民没有枪,多半是躲藏的。
韦世方:土匪到我们地方的时候,您听说吗?
潘殿噙:当时是1951年初,当时听地方人喊集中,就有一队队的人过来,不知道要打谁,可能是打解放军。
韦世方:群众要打吗?
潘殿噙:不是,是那些地方上的土匪召集的,因为还没有民兵组织,是他们在起哄的。不见解放军部队,只见地方土匪走过,从尧贯场下去,说要去打外面的敌人。
韦世方:他们还到寨子里驻扎吗?
潘殿噙:土匪们不来,后来解放军才到,解放军到我们寨子,住在我家下面的村民家里。
韦世方:我们地方拉佑村造纸的事您知道吗?
潘殿噙:我不太清楚。只知道三都街上制造清纸,用树皮造的。
韦世方:地址是在哪里呢?
潘殿噙:在现在的新桥对面,也就是二中那边的河边。
韦世方:当时在地方上收购的构树皮,就是用来那里造纸吗?
潘殿噙:嗯,就是用来造挂亲纸的。
韦世方:当时的规模有好大呢?
潘殿噙:我只是在外面看到,具体人数、营运方面不太清楚。
韦世方:是您到三都电影院工作以后看到的吗?
潘殿噙:是啊。
韦世方:说明这个厂早就建造的哦。
潘殿噙:是的,可能是解放初就有的。
韦世方:那三都解放的情况您知道吗?
潘殿噙:当时在老家,真的不清楚。
韦世方:解放军来了,一是打土匪,二是斗地主,您知道一些情况吗?
潘殿噙:斗地主在我们当地很得民心的,当时水龙区经常组织开会,赶场天就拿地主们到尧贯场去批斗。以前水龙区包括中和、塘州、水龙等地。
韦世方:当时有公社了吗?
潘殿噙:没有,还喊叫乡,后来改成管理区、公社等。
韦世方:听说您曾经修过公路?
潘殿噙:是的,修过。
韦世方:是三都到荔波的路吗?
潘殿噙:不是,当时只修到周覃。
韦世方:当时您修哪一段呢?
潘殿噙:邝家店,当时塘州乡人负责这一段路,大概200多米。
韦世方:当时南片区各村都去吗?
潘殿噙:嗯,是抽人去的。当时已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韦世方:当时抽去的人员每天待遇多少呢?
潘殿噙:是义务工,自己带粮食跟后。
韦世方:计算工分代替吗?
潘殿噙:不是,纯粹的义务劳动,塘州那段是石旺村的潘金保当负责人。
韦世方:这条路共修多久呢?
潘殿噙:我们负责修的那段共修两个月时间,总里程修完多少时间不太清楚。
韦世方:什么时候通车的?
潘殿噙:这个不太清楚,当时修成后就回家了,又不下来干什么。
韦世方:修去塘州的那条路呢?
潘殿噙:那是20世纪60年代了,应该是1962年吧。
韦世方:“文革”时期,我们地方有什么变动吗?
潘殿噙:当时我在部队,回来后已经结束了。
韦世方:哦,当时谁任我县的县委书记呢?
潘殿噙:当时是邱玉郎任书记。
韦世方:当时处理哪些人呢?
潘殿噙:在电影公司有一个叫潘光树,他是公司负责人,就清理他,问他得了哪些东西,叫他退还回来。情况基本是这些,具体历史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韦世方:也收获不少了,谢谢。
潘殿噙:别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