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都江交德王姓与塘州安塘、丁寨王姓的渊源
所属图书:《都柳江流域百位寨老口述史》 出版日期:2017-12-01 文章字数:4336字

都江交德王姓与塘州安塘、丁寨王姓的渊源

时间:2015.5.8

地点:都江高德村韩姓寨脚

采访人:潘兴文

受访人:王和银

受访人简介:王和银,男,1935年生,农民。为村寨的寨老。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交德村。

潘兴文:请您作个简单介绍。

王和银:我叫王和银,水族,1935年6月20日生。

潘兴文:您是否知道你们交德的王姓是从哪里迁来?

王和银:知道的,是从安塘的丁寨迁来的。

潘兴文:迁来有多少代人了?

王和银:我不清楚。我听说,一个叫番(水语,黄色之意)的祖公迁来的,不知道有多少代人了。

潘兴文:您试数一数,看看你们到这个地方居住多少代了?

王和银:我们语言中,最多才数出几代人,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再也没有办法数起来了。再往上或往下,都数不出来了。

潘兴文:你们交德的王姓与安塘丁寨的王家字辈是否一样呢?您数一下字辈来听听好吗?

王和银:我们交德的王姓与安塘丁寨的王家字辈是一样的,但丁寨的王家字辈比较乱,恐怕我们的字辈准确得多。我们这里王家的字辈是:应、政、玉、金、仁、通、仲、仕、嘉、鸿、永、其、国、炳、智、承、恩、慧、泽、兴,共20个字。

潘兴文:你们交德的王姓到哪个字辈了?

王和银:现在我们交德的王姓中,最低的字辈是“通”字了。我应该是“玉”字辈。因为我哥哥给我取名字时用“和”,字辈里没有“和”,我的辈分应该是“玉”字辈。

潘兴文:为什么是哥哥给您取名,而不是父亲给您取名呢?

王和银: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离世了,所以哥哥取名跟他一样用“和”字。

潘兴文:您读书到什么程度了?到哪些地方去读书呢?

王和银: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我到中和镇的中和小学那里读的书。

潘兴文:为什么到中和小学读书呢?

王和银:那是我一段坎坷人生的经历,因为我父亲死得早,我母亲改嫁。当时我还很小,可能三四岁,还不知道死与人死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而后我就跟着母亲的改嫁到中和姑引寨子去。我大约是10岁左右随母亲去中和姑引寨子的,到中和小学就进二年级,读完三年级后就不读书了。我到中和姑引寨子那里生活可能20多年,到1968年才回到交德来继续生活。

潘兴文:您是怎样回来的呢?

王和银:是我哥哥把我要回来的。我有两个哥哥在都江镇上生活,是两个哥哥要回交德的。我是在姑引寨子结了婚,继父去世几年之后,我带自己的母亲、妻儿老小一起回交德的。

潘兴文:您觉得中和姑引与都江交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区别吗?

王和银:各有长短。中和姑引那里比较平坦,出行方便,没有山坡,做什么事需要用钱或者逢年过节只能卖自家粮仓里的稻谷或大米解决问题。都江交德在大山深处,有山坡,山林多,耕地面积少,我家才有两亩多田。因山体塌方,毁坏了一部分,加上修来牛河至交德的村级公路占了一部分,到现在只有一亩多田了。

潘兴文:那么现在,你们是依靠农田生产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还是依靠砍伐自家山林拿到市场上去卖来买米解决吃饭问题?

王和银:什么都依靠,才能解决实际生活。现在还依靠国家发放农村的低保金和养老金来维持生计。我们这里本来农田就很少,在修村级公路之前,我家全部农田一年生产的稻谷,人头年均才200斤生稻谷左右,山地也只有一亩多,用来种植玉米和蔬菜作为生活补助。我家现在也有几亩山坡,山坡上用来栽杉树,栽杉木20年才能成林方可砍伐换成钱,平时就饲养猪、黄牛来维持家庭的开支。

潘兴文:您离开中和姑引,返回交德来生活有多少年了,做了哪些值得称赞的事呢?

王和银:我回交德来生活,已有40多年了,我立了两次木楼房,可是,没有能力把两栋房子装起来,就已经年老体弱了。

潘兴文:您40年之内能找钱修了两栋木楼房,真能干啊!

王和银:全部靠乡亲来帮忙,我修房子那时候,本村寨所有男劳动力都来帮忙,从挖屋基到上山砍树、解木、锯枋、穿柱搭架、立房、运瓦盖瓦都是村寨及亲戚来支持,才能把房子立起来的,那时候有饭给大家吃饱就可以,因为没有钱我都未能让大家喝酒而感到很内疚,但是大家也都非常体谅,都对我回来交德白手起家表示同情和支持,所以,我家的房子方能立起来。

潘兴文:您说的饲养猪、黄牛,是喂料?还是原生态圈养?

王和银:在集体的时候,我们这里都没有猪,只养牛,牛是集体的,喂牛要工分和犁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家庭饲养猪。我们养的猪都是煮菜、放米糠来喂的,一般是10个月以上才出栏。黄牛,就是喂草,白天放到山坡上吃草,天黑了关进圈里还是喂草,一家喂几头牛,喂牛主要是犁田,老牛、弱牛可以当肉牛卖或杀来卖肉。我们这里没有饲养猪、黄牛的专业户,都是家庭小型饲养。

潘兴文:你们有什么节日?

王和银:我们交德村主要的民族节日是端节,我们过的农历九月第一个亥(就是第三批)的端节。

潘兴文:你们交德村有哪几个姓氏?

王和银:有王、韩、韦、杨。王家从安塘的丁寨迁来,听说,韩家从水龙的拉佑迁来,韦家从三洞的水维迁来,杨家不知道从哪里迁来。

潘兴文:交德村有几个自然寨?

王和银:有巫怀、巫固、排赖、排同、排挡共5个自然寨,全部是水族。

潘兴文:您说,你们全村全部是水族,那么村民娶媳妇也全部是水族妇女吗?

王和银:我数一数看,全村恐怕只有两个媳妇是苗族,剩下的全部是水族。

潘兴文:一般你们交德村到哪些村寨娶媳妇来呢?

王和银:我们交德村常到周围的板鸟村、怎雷村等地娶媳妇,有远有近。我的两个儿媳妇,一个是从坝街的后辉寨子来,一个是从上江的卡上寨子来;我的两个姑娘,一个出嫁到坝街的低捞自然寨子去,一个出嫁到拉揽的董术自然寨子去。媳妇来自水族村寨,姑娘也出嫁到水族村寨去,我们水族大多是与本民族成亲的。

潘兴文:您的两个哥哥在哪里?

王和银:我的两个哥哥,新中国成立前就在都江镇的上江定居。我大哥当兵回来在上江当主任,并成家、立业定居在那里;我二哥在都江镇的上江邮政局工作,也在那里娶媳妇后定居在那里。我的两个哥哥都离世了。当时两个哥哥都动员我从姑引搬回来居住,我大哥叫王和安,我二哥叫王和希,是他们到中和姑引来接我回来。当时两个哥哥都叫我到都江镇的上江与他们在一起,我带着母亲及妻儿老小感觉到镇上去生活不方便,于是就到生我养我的故土居住。

潘兴文:你们交德村最近的农村交易市场要到哪里去?

王和银:是都江的上江,过去步行有15里路,现在修了我们村的公路,我们村公路接到来牛河边上大公路(321国道)处就有9公里多,从那里到上江还有几公里我就不知道了。

潘兴文:你们村的公路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呀?

王和银:五六年前。修这条村级公路占去我家农田有几块,总计占去10多挑稻谷,旱地还不算,还占了很多家的农田,所占的农田都是无偿的,后来村委会统计被占农田农户,因为耕种的农田面积少了,都上报争取上级安排农村低保来维持生活,如果没有这个低保,像我家修公路剩下的农田每年才收几挑稻谷(几百斤)是没办法解决吃饭问题的。修了这条公路后,交通倒是方便了一些,可是占了农田后,很多家庭都像我家一样依靠国家维持生计。

潘兴文:现在我们看到的新修的大桥叫什么桥,是哪年修建的?

王和银:有两座桥。跨来牛河的桥是小桥,叫来牛桥;跨过大河(都柳江)的那座大桥叫都江大桥。这两座桥都是2014年才修建的。都江大桥修通之后,解决了交德村、摆(板)鸟村、里基村三个行政村的过河通行。

潘兴文:你们交德村过哪批端节呢?

王和银:我们交德村只过农历九月第一个亥(就是第三批)的端节,我们没有专门的马坡赛马,有时候在第二组的小河边举行赛马,最多十年才赛马两次。我们村只有二组和三组有铜鼓,过端时在敲铜鼓,其他寨子没有铜鼓。过去,只是我们过这个端节,过节时客人比较多,现在还有控抗村、怎雷村、柳排村跟我们一起过这个端节。以前那些村寨不跟我们过这个端节的,过去他们在这个端节的时候来走访并与我们一起过端节。

潘兴文:每年过端节的时候,您家客人有几桌呢?

王和银:过去过端节,若有赛马活动,客人多一些,现在客人少了。一般我们过端节时,自己家里杀猪和打豆腐来做菜,平时就酿米酒藏起来到端节的时候拿出来待客。

潘兴文:交德村,除了过端节之外,还过哪些民族节日呢?

王和银:主要是春节和端节,还有端午节、清明节。

潘兴文:交德村有王、韩、韦、杨四姓,在本村这四个姓氏之间开亲吗?

王和银:我们交德村,这边寨子姓王,那边寨子姓韩,只有巫怀组有两个姓,其他组只是一个姓,这四姓之间也有开亲的,这个寨子嫁到那个寨子去。嫁娶时,要办酒席,桌数是10至20桌之间。

潘兴文:嫁娶办酒席的桌数多还是老人去世时丧葬活动办的桌数多一些呢?

王和银:老人去世时丧葬活动办的桌数多一些,一般20到30桌左右。

潘兴文:老人去世你们这里根据什么择吉安葬呢?

王和银:老人去世的丧葬,我们还是请水书先生根据水书的有关规定来主持丧葬仪式。我们交德村的丧葬请的水书先生主要是三组的韦文忠,还有韩友恩,但他八十多岁了,年龄大了请他的人比较少了。有些家庭到外村请水书先生的也有,如:里基村也有几个水书先生,里基村里习组的王五能也是水书先生,板鸟村有3个水书先生等。可是,最近三五年,有一部分家庭都不请先生择日子了,百无禁忌,一般三五天就安葬。

潘兴文:您说,1968年从中和姑引搬回都江交德居住,一起来的有您母亲、妻儿一家老小,您母亲回来在这里住多久呀?

王和银:1969年的年尾我母亲就去世了,我母亲去世时,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做丧葬仪式活动(水族开控仪式),当时我们寨子的队长说:“哥哥啊,伯母去世就千万别开控哩,政策不让我们开控啊。”我回答说:“就是让我给母亲开控,我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也做不了。”于是,在族亲们的帮助下,当天就把我母亲的尸体草草还山了。

潘兴文:如果您当时有钱,那个时候会不会让您给母亲开控呢?

王和银:也不会让我们开控的,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后,地方就开始悄悄地举行小小的开控活动,到改革开放后,就允许地方举行开控活动了。

潘兴文:上江市场前后有什么变化呀?

王和银:在集体的时候,都江的市场冷落不太热闹,只有合作社有东西卖。从胡锦涛当国家主席以来,都江的市场就非常热闹了,场坝什么东西都有,从县城来摆杂货摊的商人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有卖。10多年来,我们都江场坝也有牛、马市场了,以前只有鸡、鸭、鹅、小猪、狗崽,以及各种杂货、百货东西。

潘兴文:你们去都江要过来牛河、都柳江,未修桥的时候,怎样过河呢?

王和银:未修桥之前,大多数时候都是靠渡船过河,小河在枯水季节可以蹚水过去,大河只能靠渡船过河,大河边有船专门渡河的,渡船费随着河水的大小而变化,一人过一趟河,少到几角钱,多到几元钱不等,大洪水多到10多元。那些渡船都是河边附近村寨(来牛河寨子)私人的船只。河边历来就有船只渡河,我们这边有交德、板鸟、里基三个行政村都在那里渡河,只有过河之后,才方便到其他地方去。

都柳江流域百位寨老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