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民俗与旧社会生活
时间:2015.6.15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水龙社区地寨村各冬组
采访人:韦世方
受访人:杨光邦
受访人简介:杨光邦,水族,83岁,农民,当地德高望重的寨老。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水龙社区地寨村各冬组。
韦世方:公,您好,我是韦世方,在县民委工作,想来了解一下我们地方历史、习俗等方面的东西。作为晚辈好多东西就直接问了,请多包涵。
杨光邦:呵呵,没事的。
韦世方:请问您大名呢?
杨光邦:我单名叫邦。
韦世方:字辈呢?
杨光邦:光字辈。
韦世方:叫杨光邦吗?
杨光邦:嗯。
韦世方:今年高寿呢?
杨光邦:八十三了。
韦世方:是哪年生呢?
杨光邦:是酉年。
韦世方:寨子多少人口知道吗?
杨光邦:我不太清楚。
韦世方:看这个寨子很大,可能50多户吧?
杨光邦:以前分田到户时才有90多人参加分田,现在就几百人了。
韦世方:分田时在八几年,得30多年了。
杨光邦:是土改时候啊,很久了的。
韦世方:后来还有一次分田啊。
杨光邦:是啊。我们队田较少的,后来又把别个生产队的田给我们队。
韦世方:现在您在家主要是带孙子吗?
杨光邦:没有啊,孙子都长大了,曾孙由他们公带了,我是太公,就在空了。
韦世方:这个寨子是原本就有还是什么时候迁来这里呢?
杨光邦:我也不清楚啊。
韦世方:有没有歌谣或传说之类的记载呢?
杨光邦:也没有。
韦世方:寨子目前有多少户呢?
杨光邦:大概40来户吧。房屋有多,但没人住了,好多起成了新房子,老房子就留空了。
韦世方:在家有没有专门养殖的呢?
杨光邦:没有,目前去打工找钱的多,并且要有点本钱才做得的。像我小时候父母就过世了,堂叔就教我干活,稍大后自己才独立。
韦世方:您一直在寨子里住吗?
杨光邦:一直在的,年轻时也只做集体活路。现在路通了才出远门,以前交通闭塞,不知去哪里干活找钱的。
韦世方:以前这里有几户呢?
杨光邦:才有4户人家。
韦世方:您小时候这里归哪里管辖呢?
杨光邦:水龙区啊。
韦世方:建区当时解放了没有?
杨光邦:没有啊。我小时是孤儿,解放军来后叫带路,杨仲比我机灵一点,就叫他去学习。我因为是穷孤儿,没有要去学习。
韦世方:解放军来打土匪,有没有抓来当兵的呀?
杨光邦:没有,抓得土匪就拿去枪毙了。
韦世方:有没有匪头或逃到台湾之类的呢?
杨光邦:没有。只有塘州的杨谋到台湾去,现在可能90多岁,也许去世了。
韦世方:日本来我们地方时,您多大了?
杨光邦:当时还小,可能10岁左右。记得当时我父亲还在,因为我13岁时他就过世了,就10岁左右。
韦世方:当时过我们这里吗?
杨光邦:不过,全部从水龙坡上去的。
韦世方:他们是从三都去荔波吗?
杨光邦:是的。
韦世方:因为没到过,所以地方上也没有打鬼子的啊。
杨光邦:没有,他们到过倒坡脚,然后从中和去荔波。
韦世方:地方上的人躲吗?
杨光邦:躲啊,但后来又有土匪来了。
韦世方:当时土匪驻扎哪里呢?
杨光邦:住嘎佛那里。
韦世方:在哪里呢?
杨光邦:在地祥老公社那里。
韦世方:解放军来以后呢?
杨光邦:就打散他们。
韦世方:当时还斗地主分田,在我们地方特别富裕的有哪个呢?
杨光邦:以前只有瓢寨的杨浩,后来有杨文山,他是当了乡长以后才富有的。以前的人是继承他上一辈的家财富裕的,主要在瓢寨那个地方。
韦世方:当时有人跟他们干活吗?
杨光邦:他请佣人啊。
韦世方:养兵没有?
杨光邦:没有啊,只有佣人帮干活。
韦世方:当时没有人打劫啊?
杨光邦:没有。虽然讲是地主,但没有客家地方的地主那样富有,他们才算是大地主的。
韦世方:那些地主后来挨批斗吗?
杨光邦:斗啊,要斗垮了才分得他们的田地。
韦世方:拿没拿去游行呢?
杨光邦:去啊,让他向地方人道歉,有时就拉出来斗。
韦世方:他们那些田地也分来这边吗?
杨光邦:所有地寨的人都分得。
韦世方:像您家一人得多少田呢?
杨光邦:我家三人总共得三亩六分。
韦世方:山林分吗?
杨光邦:分的。
韦世方:地呢?
杨光邦:集体过后还分,后来有劳力的家庭就在荒坡上翻地,开多少就增加多少。
韦世方:以前赶场时间怎么定的?
杨光邦:15天才赶一次场。
韦世方:您小时候赶场吗?
杨光邦:小时候就赶的。
韦世方:多少天一次呢?
杨光邦:7天。
韦世方:小时候赶哪里呢?
杨光邦:往下面赶牛场,上面赶中和,还有尧贯场。
韦世方:这个地方有吗?
杨光邦:没有。
韦世方:公社那边呢?
杨光邦:人少赶不成。小时种成苞谷,很多人都挑去中和场卖。以前我们地少,现在的田一半以上是外面分来的。
韦世方:以前田里种哪种水稻呢?
杨光邦:水语叫“光喜”。
韦世方:地里呢?
杨光邦:多种苞谷,田地多的人家就请人犁田种植。
韦世方:有没有喂鱼之类的。
杨光邦:很少喂,只有中和那边多喂些。
韦世方:地里常种什么作物?
杨光邦:以前少许种辣椒,多半种苞谷和黄豆。卖辣椒也少有人要。当时没通路,现在路通了,辣椒全部运去远处卖,所以才贵的。
韦世方:以前这里有大树林吗?
杨光邦:没有,全部拿来种地,树木全被砍光,近几年才有树林的。
韦世方:如果建房子呢?
杨光邦:全部到孟寨石家那边抬柱子来。
韦世方:那就靠兄弟们帮忙了?
杨光邦:是啊,有些房子木板从登寨那边来。
韦世方:寨子里有一两百年的老屋没有呢?
杨光邦:没有,老屋已拆除了。
韦世方:您13岁父亲不在了,母亲呢?
杨光邦:当时在的,后来她卖布匹得钱来买子弹送去打解放军。土匪们来家找要,有黄牛的支持5颗子弹,水牛的支持7颗子弹,逼你出的。
韦世方:哦,这样呀。他们没抢要牛啊?
杨光邦:没有,当时是哄大家一起计划如何打仗。平时也少抢,抢的多半是从尧麓下来的。以前牵黄牛水牛过这里,路都走烂了。
韦世方:是土匪牵的吗?
杨光邦:是的。这个大队也有人参加,所以黄牛水牛都从那边牵来。
韦世方:以前起房子要翻水书择日子吗?
杨光邦:要。
韦世方:水书先生多吗?
杨光邦:不多,上面的一个公会一点,一般都找外面的人。
韦世方:以前婚嫁方面怎样呢?
杨光邦:以前婚嫁,贫富各不同,像我这样贫穷的,孩子他妈就空手来的,没得什么。生活好的人就得柜子、棉被等。
韦世方:请人去讲,还是什么呢?
杨光邦:肯定请人讲的,无论如何都要请媒人的。
韦世方:过哪些节呢?
杨光邦:端节、春节等都过。
韦世方:祭祀方式一样吧?
杨光邦:一样的。现在人们才随便的,以前该什么就什么。当时过端节,杨文山他们去水潘那边走女儿,不知道肉是什么样的,一定等到跑马下坡了才允许吃肉。当时文山说:“我们去别处也还得吃的。”于是又走到别的地方去了。
韦世方:哦,那是午(马)下午跑马下坡了才能吃肉啊。
杨光邦:是的,之前祭桌上、火塘弯桌上都不沾肉,只能吃鱼之类的。
韦世方:这地方也一样吗?
杨光邦:也是一样的,以前比现在更讲究,现在随意。
韦世方:以前马坡只赛马还是什么呢?
杨光邦:以前端坡土地归哪家,哪家就拿鱼、煎豆腐、酒等前去祭祀,请年纪大的上去一起喝酒。
韦世方:到“文革”时期不能过,后来又过了?
杨光邦:嗯。
韦世方:国庆节是什么时候过呢?
杨光邦:不允许过端节后,就过十月一。
韦世方:是怎么过的?
杨光邦:哪个队生活好点就敲黄牛、水牛,杀猪之类的。
韦世方:全寨一起吃吗?
杨光邦:是的。
韦世方:还有什么活动吗?
杨光邦:没有,吃完就休息。
韦世方:以前生活苦,生小孩时外家是怎样探视的?
杨光邦:贫富各不一样。生活好的就送背带给他们外甥,到家后还杀猪招待,还喊家族兄弟陪同喝酒。生活差的等三早晨过后就悄悄拿一个背带和几斤米、几斤酒等,说是治女儿肚痛就完事。
韦世方:老人过世时也是全寨帮忙的吧?
杨光邦:是的。同一支的要穿三天的孝衣,安葬后过了三朝才脱掉孝衣。现在安葬结束后就脱下了。
韦世方:以前很重视择日的,有时浅葬要长时间穿孝衣吗?
杨光邦:“开控”(吊丧)时又重新穿上,一直到第三天。
韦世方:我们都送香亭,地方俗话说:“孝母一百二,孝父九十。”是不是到时才烧的呀?
杨光邦:以前是孝母一百二十天,孝父九十天,现在按七七四十九天就行了。
韦世方:意思是那么多天就烧香亭吗?
杨光邦:香亭三年才烧的。
韦世方:那刚才说的一百二十天是什么意思呢?
杨光邦:是孝老人,头发要留那么多天不剃。
韦世方:开始过世时剃的啊,要等过一百二十天才再剃吗?
杨光邦:是的。
韦世方:原来这样啊。开控放腊(水族的一种大型吊丧活动)您还看到吗?
杨光邦:倒是看见,但地方有多种情况的。当年吊丧中和中寨的石明时放腊,你可能不知道,当时有三路亲戚放腊来。他们还会念什么词的,那一头敲打,然后这一头又敲打,不知会什么法术,有一头敲打铜锣都不响声音了。
韦世方:放腊的亲戚是邀请寨内的人来吗?
杨光邦:嗯,都来送礼的。
韦世方:送黄牛和水牛来吧?
杨光邦:不是,只送米、酒,还有旗幡等,女儿送的旗幡。
韦世方:放腊分几头来吧?比如几个女儿出嫁后,这时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都一起各邀请各的兄弟送来是吧?
杨光邦:是的。
韦世方:那孝家招待也很麻烦的。
杨光邦:孝家就负责接待各路亲戚的,石明他家作为大地主,三路亲戚来了,米饭就用大竹箩盖装起放在寨门口,大坛子酒放在旁边,还有蒸豆颗下酒。
韦世方:当时还放炮吗?
杨光邦:有铁炮和小爆竹,但没有像现在的大筒烟花爆竹。拿“通肖”(水语称谓——编者)爆竹点燃过后,就点小爆竹。所有亲戚还来吃放腊酒,搭建台子接待各路放腊的亲戚。
韦世方:就是送旗幡那些亲戚来吗?
杨光邦:除了那些,还有其他送礼吃放腊酒的亲戚。
韦世方:来的人只是带米来?
杨光邦:带米和酒来的。
韦世方:不送牲口来吗?
杨光邦:不送。
韦世方:送芦笙、花灯之类的来吗?
杨光邦:是的。
韦世方:放腊的亲戚回去时,孝家还送什么呢?
杨光邦:看孝家敲多少头牲口,就送一些酒肉回去,一般有钱人家都敲几头牛和几匹马的。
韦世方:带头放腊来的亲戚负担也很大的,他们要请家族兄弟来的。
杨光邦:还敲打铜锣、手拿纸扇、旗幡之类的赶来,现在看不到放腊了。
韦世方:那太花钱了,特别有钱的人家才办得起,也很浪费。
杨光邦:都是地主家才办得起的。我们这地方只有格索的陆公才得放腊吊丧。还有刚才讲的中寨的石明。
韦世方:以前安葬看地理,现在呢?
杨光邦:现在还选的,找不到地理先生的就傍老坟旁边埋葬。
韦世方:也还看年方的吧?
杨光邦:就看哪年利在哪方,后代健康就好。以前才注重那些的,现在少了。
韦世方:以前好像盐巴特别少吧?
杨光邦:没有多少。以前姑荣的杨文山家砍水牛时全部包盐巴,几桌才二两盐巴。
韦世方:是颗粒食盐吗?
杨光邦:是的,现在才是粉盐。当时就那种盐巴,随便盐味够不够就是那样,因为当时地方没通车,交通差。
韦世方:现在的食盐多半为海盐,井盐较少。
杨光邦:我现在也不知道盐井在什么地方,但现在盐碾成粉后又包好,太方便了。
韦世方:海水其实就含盐的,盐巴非常充足。
杨光邦:呵呵,全部用海水提取的吗?
韦世方:也有井盐,像四川、云南就有井盐。
杨光邦:不清楚,如果有就太值钱了。
韦世方:呵呵,过去盐巴和煤油在我们地方卖得很销的。卖这些的商店老板非常傲气,我都遇到过。
杨光邦:是啊,但是民国时期没有煤油的,全部点桐油灯照亮。现在国家真的发展了,旧社会时我们地方什么也没有。以前的乡长没得像你那样的皮鞋穿,只穿解放鞋。我们只穿土制皮鞋,不知道什么是橡胶鞋。
韦世方:有穿草鞋的吗?
杨光邦:就是那些啊。
韦世方:还有家境好的人家穿的钉鞋呢?
杨光邦:那钉鞋就是所谓的皮鞋了,染上桐油做成的,我现在还有一只的。
韦世方:好啊,您要留起,保存下来。
杨光邦:都不知道放哪里了。以前进新房时,他们叫我穿上皮鞋,头戴小铁锅,牵水牛进新房。
韦世方:呵呵,差点忘了,进新房怎样做呢?
杨光邦:当时我就牵牛,穿上皮鞋,头戴小铁锅,还拿只泥鳅去。
韦世方:泥鳅有什么用呢?
杨光邦:是说让它在里面,会钻会找吃。
韦世方:呵呵。现在是抱鸡先去吗?
杨光邦:是啊。如果装在笼里,可以连笼一起先放进里面,等到祭祖时拿碗筷一起去,还杀小猪去供。
韦世方:这是进新房啊。刚才您讲的铁锅,旧社会有吗?
杨光邦:有啊。有铁锅、陶锅,丹寨那边烧有陶锅,说是煮菜特别好吃。
韦世方:好像还有鼎罐吧?
杨光邦:有啊。
韦世方:当时粮食很少,怎么还有酿酒的呀?
杨光邦:主要是苞谷酒。苞谷熟时你得烤一两坛酒等着过端节。种红薯的就烤红薯酒来喝。
韦世方:一般酒药是土制的吗?
杨光邦:是啊,新中国成立后也有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