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江抗日和都柳江航运史
时间:2015年8月18日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上江村四组
采访人:韦世方
受访人:付友光
受访人简介:付友光,汉族,69岁,退休教师。在都江镇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住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上江村四组。
韦世方:公,您好,我来自县民宗局,想跟您了解一下我们地方的历史和民俗情况。
付友光:好的。
韦世方:请您老先作个自我介绍。
付友光:我姓付,叫付友光,教书,退休了。
韦世方:那您退休得几年了?
付友光:得五六年了,2009年退的。
韦世方:您高寿?
付友光:今年69岁了。
韦世方:哪一年生呢?
付友光:我是1946年生的,到2016年就70岁了。
韦世方:原来您在这里的上江小学上课吗?
付友光:嗯,但是在下面村校上课的多。上了24年的课后才来中心校的。
韦世方:在中心校好多年才退休呢?
付友光:19年。
韦世方:呵呵,您为教育事业贡献非常大的。
付友光:过奖。
韦世方:您老家本身住在这里吗?
付友光:嗯,五代人了。
韦世方:您是什么民族呢?
付友光:我家是汉族。传说我们是从江西迁来的。
韦世方:从江西来啊?
付友光:祖籍在江西。
韦世方:从江西来这里得好多代啦?
付友光:哎哟,那讲不清楚了,不晓得多少年了啊。
韦世方:从江西直接来这里,还是经过哪里呢?
付友光:我们这里老家在甲找,以前甲雄乡的一个村。在甲找好多代搞不清楚,但来这里得五代了。老的一代就喜欢搞复杂,我们也无法知道好多代了。
韦世方:宗谱有吗?
付友光:什么?
韦世方:家谱啊?
付友光:家谱没有哩。家里两次被火烧了,家谱被烧看不到字辈了就瞎取字辈的。
韦世方:现在字辈还记得一些吧?
付友光:我只记得我父亲的字辈,到我的就记不得了。我们随便开友字辈,下一辈是什么就不清楚了。
韦世方:哦。
付友光:当时我哥在的时候,平常讲“友”、“仁”,所以就用“友”字辈了,实际是什么不清楚。我记得的是太公下来的,因为是有碑文记载的我才知道,是昌、盛、庆三个字辈。
韦世方:庆字辈呢?
付友光:那是我爹用的字辈了。
韦世方:您爹是庆字辈哦,那到您,您就忘记了?
付友光:我大哥八十几岁的时候,讲友仁、友仁什么的,就按这个乱喊的。当时的家谱夹放在家里的柜子里,平时耗子咬烂了不少,还有后来被火烧就没有了。
韦世方:哦,那您搬来这里的时候,这个城墙建造没?
付友光:建了。
韦世方:是问你们从甲找老家搬来这里的时候,这个城墙建造没?
付友光:那个搞不清楚,那个是老城墙啊,要有几百年历史的。
韦世方:意思是你们过后才来的?
付友光:历史太久了,只怕任何人都不晓得。听说是西门还是东门、北门,以前奠基时,我怀疑埋东西在门洞的底下。
韦世方:是埋人吗?
付友光:不是,我们国家起栋大楼都要埋有奠基石呢?是啊,我怀疑那个奠基石就埋在一个门的基脚下面。他们先写好字了,一动土的时候,就埋了的。
韦世方:埋了之后就开始建造了?
付友光:对啦,但不知在哪个门洞下面,几百年的事情了,就连老太公他们也不晓得。五六百年哪个知道那么多啊?
韦世方:就是听讲吧?
付友光:嗯,没有那个记载就不十分清楚。但井边那边是有些记载的。
韦世方:我了解过一些,城墙共有四个门哦。
付友光:四大城门嘛。
韦世方:哦,小城门有小东门吧?
付友光:东门是小点。
韦世方:没哩,城门布局图上除了四个大门以外,还有小门。
付友光:嗯。但不是小东门,清朝时有个营场在那里,那个地方有个小门洞。
韦世方:水师应该在下面河边吧?
付友光:那不是水师,水师在下面水师营,驻老仓库那里。南教场那边还有一个师。
韦世方:那演武厅就是专门训练兵的场地吗?
付友光:就是那里了,那里有大的场地。
韦世方:就是在南门吧,是南上去一点吗?
付友光:距离还远啊,有几里路的。
韦世方:当时的兵专门打哪些人呢?
付友光:就像现在的县中队嘛,专门保护城区——当时是厅,专门维护治安的。
韦世方:是维护地方治安的啊。听说太平天国洪秀全他们打到这些地方后,地方上的罗光明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曾经攻打这座城,您听讲过吗?
付友光:没听讲,洪秀全我们看历史书晓得,他们经过都江没有我们不太清楚了。
韦世方:洪秀全他们跟清兵作战,后来广西、贵州一带也受到影响,像潘新简、罗光明他们受到影响,跟清军作战,失败后潘新简在广西被杀害的。
付友光:呵呵,我不太清楚。
韦世方:那这里到下面水师营有好远呢?
付友光:有三里,但你找不到路去,路莽很(路不成路了,堵塞了),全部长草了。
韦世方:老路还在吧?
付友光:还在,就是不能走了。现在有公路了,那条路就再没人走了。路上不少石板已被别人抠去铺路了。就是在修公路的时候。现在下面到处长巴茅草,我们都不敢走那路。
韦世方:哦。那目前古城里面就是一个村吗?
付友光:是一个村。
韦世方:叫什么名字呢?
付友光:上江村。
韦世方:您在的这个组是哪个组呢?
付友光:我们归四组。
韦世方:总共有好多人口呢?
付友光:共8个组,五六百户人家吧。
韦世方:也算很大的,有哪些民族呢?
付友光:民族多啊,挺复杂的,有些是从外面迁来的,有回族,本地有汉族、水族、苗族等。
韦世方:清代有兵在这里驻守,那些外来民族是不是他们的后代呢?
付友光: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像民国时候,有些逃难来的,代数少,有几代左右。
韦世方:您在这里,对于民国时候还知道些吧?
付友光:我是1946年出生的,才沾民国时代几年的时光。
韦世方:民国时候,这里设置什么?
付友光:当时这里设置有县,叫都江县。之前是都江分府,后来三都叫三合县,这里叫都江县。
韦世方:原来喊做上江府是吧?
付友光:叫都江分府,还管几个县的,管榕江、三都等,还管到独山去。(与史实有误——编者)
韦世方:那样啊?
付友光:嗯。
韦世方:是归都匀还是黎平管呢?
付友光:不清楚,当时是分府,只管几个县。
韦世方:清朝时是分府,民国时改作什么呢?
付友光:不太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直接跟三合县合并了。
韦世方:当时设县没有?
付友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三几年是县,后来就不是了。(有误——编者)
韦世方:哦,那民国时期日本兵过我们这里吗?
付友光:过嘛。
韦世方:他们从哪里来呢?
付友光:从独山来,他们被打败了,基本上投降了。(可能有误——编者)
韦世方:意思是他们从独山、三都来,下去榕江吧?
付友光:对了,后来好像是在从江还是哪里,全部死光了。
韦世方:哦。
付友光:这里只有一条路去,当地的土匪想抢他们的枪,就在山头上打他们。东打一点,西打一点,到从江就没剩下几个人了。
韦世方:到我们这里他们住下吗?
付友光:住哩,还烧我们房子的。
韦世方:还到城里面吗?
付友光:嗯,听老人摆,他们是一九四几年过我们这里。
韦世方:应该是1945年吧。
付友光:嗯。
韦世方:当时有好多人到我们这边听讲吗?
付友光:不知道,当时人来多多的,过下面的柳叠像牵线一样。他们到老百姓家吃饱了还阿屎放甑子、坛子里面。把南瓜内籽抠去就阿屎去里面。像他们肠子内杂不吃,皮子也不吃,光吃肉。当时我妈在这里街上住,她一见日本人从柳叠上来了,就赶忙喊:“日本人来了,快跑啊,不跑就挨打啦。”那些老百姓就到坡上躲藏了,没躲就喊去当兵呢。
韦世方:哦,还喊去当兵呀?
付友光:没是,是拉去抬东西,就是货郎担。东西叫你抬,抬不动就拿枪托打。他们把枪栓、子弹等抠去,然后叫你抬几支抢,当时的枪又重,走不快了就踢你。
韦世方:哦。
付友光:当时日本人好像到坝街还是哪里,蒋介石就派飞机追他们,我们地方有一个人看到飞机来了,以为是日本人的飞机还是什么,就乱开一枪。
韦世方:我们地方人开的枪?
付友光:就是地方的土匪开了一枪,飞行员认为日本人还在都江,就直接轰炸。
韦世方:是误会啊。
付友光:是啊,光街上就落几颗炸弹,反正就乱投,在柳排两边寨子的人看到了,就说飞机下蛋了。他们炸得这里满是烟尘。后来飞机回去了蒋介石才拿点钱来补贴地方的。但钱发下来一级拿一点,到地方上钱就没有了。
韦世方:后来没炸的炸弹落到哪里呢?
付友光:不晓得,当时国民党兵一批去一批来的,一些从榕江上来,一些从榕江下去,但都经过这里。在部队的营长、排长他们知道炸弹的构造,炸弹上有个撞钉,没有硬的东西撞击它炸不起。
韦世方:也就是无法引爆。
付友光:对啊,因为落下来进入软泥巴里,如果是硬地肯定要炸的。他们懂这些,就拿东西去开那药嘴——像水桶那样大,老百姓哪知道那些。他们开得的炸药相当好,拿到官塘那里,炸得1000多斤鱼。
韦世方:他们拿去炸鱼啊,弹壳也丢弃了?
付友光:也丢了,只要炸药。那个炸药白森森的,是当时最好的炸药。当时的鱼还不像现在那样灵活,以为是什么东西,还来闻的,等到炸开不知死好多鱼啊。
韦世方:当时的鱼不像现在的鱼哦?
付友光:没有像现在的鱼刁,现在的鱼受惊吓多了,一有水响就赶忙跑。
韦世方:以前这条江(指都柳江)有船吗?
付友光:有船呢,当时拉一些盐米之类的。
韦世方:运到柳州吗?
付友光:嗯,就到这些地方。大船大船的,一只船装8吨多。
韦世方:当时您小的时候水大吧?
付友光:水大啊。那时山林没受破坏呢。这条江是从独山、大河那边流过来的,当时水大啊。
韦世方:码头在哪里呢?
付友光:在下面水师营那里。
韦世方:当时船多不?
付友光:多啊,可能七八十艘左右。
韦世方:就装米之类的?
付友光:嗯,当时我们还小,抬不动。米在仓库里,拿大麻袋装,一袋两百斤,运到河边,再喊人扛上船,运到广西去。
韦世方:从广西上来的时候是空船上来吗?
付友光:有空船嘛,有些运点盐巴、布匹等上来。但当时人少,交上来的米吃不完就运到广西去。
韦世方:当时的老仓库在哪里呢?
付友光:就在现在的仓库那地方,那点就是县政府嘛,就在小学的下面一点。
韦世方:哦。有一部分船到这里,还有一部分上到三都吗?
付友光:是啊。当时叫三脚屯,后来两个县合并后喊叫三都,取名自三脚屯和都江。
韦世方:后来什么时候船才开始没有了呢?
付友光:20世纪70年代初吧,一通车了就逐渐减少了。我们这里1974年才通车的。当时来三四辆货车,大家都说通车了,但路基还不稳固,经常塌方,但车到过就说是通车到都江了。车一般晴天才敢来,常常怕下雨垮路的。正式通车应该在1975年。
韦世方:通车后船就没多大作用了。
付友光:是啊。
韦世方:当时的路修到都江后是否继续修下去?
付友光:只修到都江,经过十多年路才修得牢固些,以前才修毛坯路。
韦世方:当时都江城里的人都去修路吧?
付友光:当时分任务下来,哪个村从哪段包到哪段都分好的。拉揽那一截路全是都江人搞的嘛。你包一段我包一段的,互相连起,有硬石无法修的地方就放炮。下雨了就塌方,特别是打鱼那片的路段经常垮路,这是必然的,现在稳固多了。
韦世方:这边的泥土是沙质泥的多吧?
付友光:就是泥巴路,当时没有挖掘机,拿炮炸岩石影响了路基,下雨了就滑坡垮塌。到1980年才算稳固。
韦世方:哦。
付友光:《都江志》原是有的,不知哪个得去了,有了它可以知道几百年前的情况,多的我不敢讲,因为城墙是五百多年前修,应该知道这段历史。
韦世方:大概是明朝、清朝时的历史吧。
付友光:是啊。
韦世方:刚才我到前面姓吴的一家看到资料,说古城是1731年修建的,当时三都有土司的,那这里有不?
付友光:这里以前甲找有土司。
韦世方:那家土司姓什么呢?
付友光:姓白,叫白土司,他有权利杀人啊,比现在的县法院权力还大多。以前判决杀人不像现在要通报到州里面去,还审来审去的,当时就直接由土司解决了。
韦世方:这里除了白土司还有谁呢?
付友光:我只知道这个白土司。
韦世方:呵呵,很庆幸您还知道这些,我们就根本不清楚了。
付友光:是啊。再老的八九十岁了,耳聋眼花的,根本讲不清楚什么。
韦世方:也是的。您知道滕久寿将军故居在哪里吗?
付友光:就在靠近北门的路坎下面。
韦世方:他家原来是哪里呢?
付友光:一直是这里的人,后来他哪年去当兵我们不晓得。后来当了国民革命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韦世方:听说他的后代住在合江?
付友光:他的后代是有的,但具体不太清楚。但他家以前是大户人家,应该有点钱的,没钱读不起书,肯定也当不了参谋长,具体的就不太清楚了。
韦世方:也知道不少的了。今天耽误您时间不好意思。
付友光:没事的,有需要的我们再聊。
韦世方:好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