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历史文化与《周氏家族谱》
采访时间:2015、6、30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大河街上周顺龙家里
采访人:韦仕钊
受访人:周顺龙
受访人简介:周顺龙,男,布依族,大河董利人,农民,农村文化人。现住大河镇上,受访时91岁。
韦仕钊:公,我想和您老人家了解一下我们大河地区的一些历史。我们大河街,到这里来是哪个姓氏来得最早呢?
周顺龙:我们那里有个碑记,要凭口说,我也不知道从哪说起。
韦仕钊:有碑记?在哪里呢?
周顺龙:我这里有族谱嘛。
韦仕钊:哦,那个好啊。
周顺龙:有碑记,那也只是介绍我们这里的人而已。
韦仕钊:介绍你们也行。
周顺龙:嗯。(翻在一百八十几页)
韦仕钊:周覃板偶寨。
周顺龙:嗯,这里写有周覃这里呢。这里,一百八十七页。
韦仕钊:您老九十多岁还能看到这小的字,视力太好啦。
周顺龙:你拿去翻看,就这里了,这里序言是我写的。
韦仕钊:大河这支从一百八十七页到哪一页止,有多没得?
周顺龙:有多嘞!要几组就行了,太远多了。
韦仕钊:没怕,越古越好。
王金良:写有您名字这里。
周顺龙:有嘞!我写这里嘛,大概也在上面了。就在这里啦。
韦仕钊:唉,看来,我把您这里照下算了,现在看也看不完那么多。
周顺龙:嗯,那也好,翻一页一页的照就行了。
韦仕钊:我一页一页的照,然后再整理。
周顺龙:他是我们那里的(指身旁的周超),周超属18代世孙。
韦仕钊:这可能也差不多了。(指族谱上19代世孙)
周顺龙:19世,好像有到20世。
韦仕钊:哦,20世。这里是其他地方的了。
周顺龙:到其他地方了。
韦仕钊:其他不管了,到这里就可以了!
王金良:要这里。
韦仕钊:嗯。
周顺龙:我们是康熙年间,搬迁到这里的。
韦仕钊:康熙年间,才来的。
周顺龙:康熙年间,到现在四百多年。
韦仕钊:哦。目录,看还有好多,看有后记没有?
周顺龙:有后记啊。
王金良:周席君原来是三都中学的老师嘛。
韦仕钊:现在他还在世吗?
周顺龙:还在世。
韦仕钊:(拍完)谢谢周公。
周顺龙:不要客气。
韦仕钊:以前听老人们说我们这里从哪个地方搬迁来的,有没有听到这些呢?
周顺龙:有。但是很多,杂七杂八的,各从一个地方来,也不知具体从哪个地方来。哪先来,哪后来也不知道这些,所以这些街老,哪个又知多少噢。
韦仕钊:来这里后,大河以前组织赶场,是谁先来主持呢?
周顺龙:那不知道了啦。据说大河的赶场,从猴场迁来。
韦仕钊:从猴场迁来啊?
周顺龙:原来是赶猴场。
韦仕钊:过后为什么迁到大河来赶场呢?
周顺龙:不知道是为什么搬到这里来赶,听说在清朝年间搬来的。搬到这里来的时候,都是赶虎、赶猴。那时候赶场在那边河,被大水冲毁以后,才统来这边赶的。原来赶在桥头那边河,1949年被大水冲走那半边街后,才统来这边。
韦仕钊:原来是赶在那边面,那么后来是谁来主持赶这边的呢?
周顺龙:那边没有场坝了,大水冲走半边街了喽,没得地势赶了,就搬迁来这边赶。原来也是上街和下街互相争主持过,上街建一座桥,下街建一座桥,来争主持赶集的。
韦仕钊:过后有谁来调解这个事情呢?
周顺龙:没有调解,各赶一边,中间隔空。
韦仕钊:那么也没有谁来管这个市场喽?
周顺龙:没得人来管。
韦仕钊:万一出事情了怎么办?出一些纰漏啊,有些人偷啊,抢啊,来闹事了,出现打架啊,那怎么办?
周顺龙:当时赶集的时候,打架很少。这边人,打架很少。有点纠纷,就互相来调解啊,这种而已。
韦仕钊:是哪些人来给予调解?
周顺龙:以前的那些调解讲不成的,连我们都说不清楚,或许是群众自发调解。
韦仕钊:或是街老、寨老?
周顺龙:那种霸道的人,您不服调解劝说,那您就是告状也讲不拢。那种人他就硬搞了。所以那些调解人,就是强行那种人。
韦仕钊:那种叫街霸的那种嘛。
周顺龙:喔,喔,就是街霸喽。
韦仕钊:街霸去调解,您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了。
周顺龙:就是这种,他去吃哪边酒,调解来另一边就输。都是以强行来搞。
韦仕钊:这里,下街原来是哪些人呢?
周顺龙:您问是哪些人?
韦仕钊:就是下街是哪些人先来?
周顺龙:原来是一坝田呀。
韦仕钊:哦,是一坝田。
周顺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这边赶集了以后,才来起房屋的。修三都至大河这条公路以后,才来起房子嘛。
韦仕钊:您说当时地方政府没有来管理集市,赶场就由地方上的恶霸来管理?
周顺龙:是嘛,由那些恶霸来管。
韦仕钊:具体是哪些人,您记不记得一些呢?比如刚从猴场迁过来的那时候。
周顺龙:从猴场搬迁来的那时候,没知道。只是知道从猴场搬迁来的,年限不知道了。
韦仕钊:到底是谁组织搬来这里也不知道啊?
周顺龙:不知道。这里只有几家老住户,一个是黄姓,另外一个包姓也算老户了,但没有黄姓的老。我们碑文写的我们周姓,也比较老的。四百多年嘛,将近五百年在这里。
韦仕钊:康熙年间。
周顺龙:康熙年间来的。
韦仕钊:那么康熙以前,这里就有人的啊?
周顺龙:有嘛,那时候人很少。那时候少得很啊,我们一个队才有五十几人,现在两百多,那你说嘛。那时候人少得很,赶集也赶得很稀,一会儿就散完了。不像现在,起码都赶到大半天才散。那时候,就像苗翁巴台赶集一样,您来买得东西就走,我来买得东西我也走,没有什么其他可赶的了,一会儿,全部散。
韦仕钊:买得就走人。
周顺龙:嗯,买得就走了。
韦仕钊:以前大河这里,赶集最鼎盛的时候,是哪个时候呢?最闹热是哪时候?
周顺龙:我也不知道哪时候了啦,也没有什么很热闹。
韦仕钊:赶集人比较多的时候。
周顺龙:人多,也还是现在赶的人多。
韦仕钊:以前您还小的时候,这市场主要卖的是什么东西呢?
周顺龙:主要是农产品多。
韦仕钊:都是农产品?
周顺龙:嗯,是的。大米啊,肉类啊这些。一场杀一头猪都卖不完来,你说。
韦仕钊:那时候,人少得这么多啊。
周顺龙:嗯,少得可怜啊。
韦仕钊:那时候人的生活也可能跟不上,吃不起肉。
周顺龙:那时候,我参加土改嘛,划分地主,没得哪一家是地主,都没有哪一家上一百挑田。有些吃空在闲,我问土改工作队长,你们北方人那些百万挑田,那才是地主,我们这里没有啊,怎么划他们成地主啊?他说,老周,你不懂,我是有任务的。整个大河镇,要定好多户是地主啊,挖都要挖出来啊。
韦仕钊:那该是恶霸的。
周顺龙:那该是恶霸就是恶霸,谁是地主就是地主。有吃空在闲的,只要请一个半长工的,那就是地主了。
韦仕钊:哦,是那种的。
周顺龙:要不一家请两个童工以上的就是地主了。因为你不干活,请人来帮你干的。所有我们这些地方地主是穷得很啊,没有几个是富有的。
韦仕钊:在张均土司以前,大河地带是归哪里的呢?
周顺龙:大河原来归烂土(现在的合江)。
韦仕钊:还是归烂土(现在的合江)啊。那么张均土司以前,是谁来管这个地区呢?
周顺龙:那保懂啊,这些啦,还没有到保甲制。其实,保懂也像后来的保甲制差不多,它名词不同而已。
韦仕钊:到张均土司时候,他是南下干部喽,南下干部随军到这个地方,他不愿意走了以后,在这个地方封他土司就管这个地方。在张均土司以前,是谁来管这个地方,知不知道呢?
周顺龙:我不知道。
韦仕钊:张均土司时候,恐怕比您说的康熙时代要早啊?他是明洪武时期。
韦仕钊:当时的张土司官职有多大,管到哪个地方呢?
周顺龙:不知道。
周顺龙:听讲以前有一个“绕姓”,曾在这里住过,后搬迁到坝固去,那里不知道叫什么地名,见这边人,统统杀掉。
韦仕钊:那是什么原因呢?
周顺龙:为哪样噢,当时他在这边,被这边人欺负呢!
韦仕钊:哦,这边人赶他走。
周顺龙:赶他走,所以他恨,只要是鼠马场的人,都要杀的。
韦仕钊:当时那些人是什么民族?
周顺龙:那时绕姓不知道是啥民族。
韦仕钊:绕姓啊?
周顺龙:嗯,是绕姓。
韦仕钊:得知您是这边人,就杀,以前可能有,现在这个社会,可能不存在这样的事了。
周顺龙:以前,新中国成立前,那时候去不了,知道了就杀。现在可能没敢了。
韦仕钊:现在你杀人了,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周顺龙:绕姓在坝固那边,不知道哪里。
韦仕钊:我们这里,以前,是不是归过独山?
周顺龙:以前好像归过独山过。
韦仕钊:哦,是哪个时候才归三都呢?
周顺龙:都江和三合两县合并成三都县了以后,才划归三都的。
韦仕钊:哪时候都江和三合合并的呢?
周顺龙:是新中国成立前(1941年——编者)。以前叫“山脚”,三都原来叫“山脚”。营上坡原来是大山,在那山脚底下,所以叫“山脚”。
韦仕钊:哦。
周顺龙:“山脚”后来改为“三合”。“三都”是都江和三合合并的总称。
韦仕钊: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才改名的?
周顺龙:不是的。解放以前就合并的嘞,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的。
韦仕钊:国民党时期吗?
周顺龙:是国民党时期就改的。
韦仕钊:听说以前这里也曾经叫过“三合”啊?没是叫“合江”噢。
周顺龙:没是,这里也不叫“合江”,我们自小长大就一直叫“大河”。
韦仕钊:一直都叫“大河”啊?
周顺龙:是的。
韦仕钊:后来大河场坝,赶场比较正规的、有政府来参与管理的是哪一年呢?
周顺龙:国民党时期就有政府管了。那时有过保甲制,它有组织的嘛。虽是国民党,但是它是有组织的。那时候卖米是拿斗斗来量的。
韦仕钊:那时候税收怎么个上法呢?
周顺龙:上什么?
韦仕钊:就是上税。
周顺龙:它没论一种的,您有房子的,还要上房产税。
韦仕钊:哦,以前也上房产税过?
周顺龙:嗯,上的嘞。比如一间房屋一年交多少税,有嘛。
韦仕钊:那时候也还有这种规定的啊?
周顺龙:有这种规定的。
王金良:房屋还交钱啊?
周顺龙:有嘞,那个叫“房捐”。
韦仕钊:比如你家有多少田,一年收得多少粮食,要按照百分比上啦?
周顺龙:那是交公粮,按田来交公粮。
韦仕钊:哦,那也曾经叫公粮过。
周顺龙:按田要公粮。
韦仕钊:国民党也交公粮啊?
周顺龙:交嘞。
韦仕钊:国民党以前,不过您也生在国民党时期喽,您是哪年生的?
周顺龙:民国十四年(1925年)。
韦仕钊:1925年,我公是1910年(庚戌岁)生的,你们差不多同时代。
周顺龙:虽然上下差不多,但是那时候有兵灾、水灾喽,那时候灾情严重,路上饿死人来。
韦仕钊:主要是兵灾多。那么有政府来扶持、救助没有?
周顺龙:没有什么扶持,只有收进去,不会拿出的。
韦仕钊:哦,国民政府就是那么回事!
周顺龙:国民政府只有收进去,不会拿出的。
韦仕钊:国民党时代,我们公路有修哪条路没有呢?
周顺龙:没有。
韦仕钊:没修路,那么就尽走水路喽?
周顺龙:全走水路,用船运粮食我都参与过。
韦仕钊:那时候你们运粮到哪里去呢?
周顺龙:三都。
韦仕钊:只到三都?
周顺龙:有的也运到榕江,甚至还运到柳州去的啊。那是大船运,一般都是两三吨船来运的。我们自己去找船,那时也同是这条河,现在不知道水到哪里去了。那时候,三吨的船经常通这里,冬天都可以经常来的。
韦仕钊:三吨的船都可以通到这里来?
周顺龙:嗯。
王金良:现在水到哪里去了呢?
周顺龙:不知道水到哪里去。
王金良:那时候水才大,现在变成小河。
周顺龙:成小河了啦!
韦仕钊:这里赶集的,都是哪里的人来这里做生意呢?
周顺龙:都是农产品交易。
韦仕钊:虽是农产品交易,我们拉什么下去,下面的人又拉什么东西上来?
周顺龙:一般来这里,都是米商,其他没有什么了。我们这里生产米多,拉下去卖而已。
韦仕钊:米,广西下面同有啊。
周顺龙:不知道是什么道理,我们也找不出什么原因出来。这里只是生产粮食,其他生产不出来。
韦仕钊:哦。那么有那么帮人专门来这里做生意的有没有呢?
周顺龙:没有。
韦仕钊:上来的船放在哪里?码头?
周顺龙:码头,已经被水冲走了喽,没在了。
韦仕钊:那时的码头,像现在的码头没有?
周顺龙:没有。上来就绑在大树脚下。
韦仕钊:就只绑在大树下而已。
周顺龙:嗯。
韦仕钊:他们主要是运粮食的多。
周顺龙:就是运粮食的多。
韦仕钊: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了喽?
周顺龙:其他的,那时候还种大烟(鸦片烟),有的运大烟出去。
韦仕钊:来这里运大烟去?
周顺龙:嗯。以前这个地方种大烟,到阴历三四月间,满田间红的、绿的、紫的、白的,各种不同颜色的花,到处都是。
韦仕钊:据说张均他的权力相当大,他可以设有监狱,也可以自己征粮……
周顺龙:就说那时的山林,说是张姓的山林,没有谁敢动的。
韦仕钊:是不是现在三都的张姓都是张均的后代呢?不可能吧。
周顺龙:不可能的。因为他势力大了,和他同姓才有帮助,要不你在不成的。
韦仕钊:不和他一姓,就会被欺辱?
周顺龙:喔,是啦。
韦仕钊:哦,是这样的啊。那时他既然设有监狱,也可能设有军队?
周顺龙:有不有军队,我不知道,只知道大河营上坡顶叫“堂王”(布依语)。
韦仕钊:“堂王”是什么意思呢?
周顺龙:我不知道了啦,本是知道顶上有很多古迹的东西。
韦仕钊:这里?(指图片)
周顺龙:嗯,这里营上坡。现在不太有了,被破坏了。以前上面有很多的壕沟。
韦仕钊:打仗备用的,打仗时是有壕沟的。
周顺龙:嗯,打仗备用的。
韦仕钊:张均来这里的时候,属明朝时期,到现在六百多年。
周顺龙:在这里张姓有《平南传》,鼠场有一本,藏书的人不在世了,现在不知道书是否还在。那书记载的历史比较详细。
韦仕钊:哦,老人家有过吗?谁有呢?
周顺龙:没有,我又不姓张,要干啥?
王金良:张姓有吗?
周顺龙:张姓有。
韦仕钊:那只是一本小说故事而已嘛,章回小说。
周顺龙:也是,他来的这个地方如何,他们张姓的事。鼠场以前我见过,有一本。
王金良:恐怕以前张先群有啊?
周顺龙:张先群没有。张先群是后来的了。
韦仕钊:张先群在不在世了?
周顺龙:他去世了。不过他没有,只有鼠场张晓明家藏有一本。现在他死去了,不知道在谁的手里。古人留下的古籍资料,民委也可能有啊。
韦仕钊:没有。那可能在档案史志局保存有。
周顺龙:得那本书,就知道了。找到那本书就行了嘛。
韦仕钊:张均后代都是掌管土司这个职权。
周顺龙:是的。
韦仕钊:他那个土司,到什么时候才消失呢?
周顺龙:土司,在国民党时期撤销来。
韦仕钊:烂土土司一直由张姓掌管?
周顺龙:一直是由张姓掌管。那本《平南传》讲得比较详细。
韦仕钊:除了张氏土司以外,以前有过其他什么土司没有呢?
周顺龙:没有。只有烂土那个土司。
韦仕钊:那个土司建立什么庙房啊、办什么学堂啊,有没有呢?
周顺龙:没有。只有张氏祠堂,我参加过。
韦仕钊:祠堂在哪里呢?
周顺龙:巴堕。现在已经全部拆掉了,什么都没有啦,群众都拿来种地完了。
韦仕钊:在巴堕哪里呢?
周顺龙:下巴堕,下寨。我曾经在那里教书。
韦仕钊:哦,您曾经在那里教书?
周顺龙:嗯,是的。
韦仕钊:有触犯他的法律法规,他怎么去处罚呢?
周顺龙:那没知道啦。
韦仕钊:以前我们这些地方,像国民党或国民党前一点的,依靠政府也不可能,就是由哪个寨老啊,这些去处理,比如罚榔啊那些,怎么做的?
周顺龙:那个归地方处理。
韦仕钊:那个归地方?
周顺龙:嗯,是的。
韦仕钊:那么有没有“罚榔”的文字记载没有了呢?
周顺龙:没有了。
韦仕钊:比如以前你们这里,经常有罚榔这种现象没有呢?
周顺龙:有那种,比如这里封山了,有人还去砍柴,抓到了,就罚多少钱这种。
王金良:乡规民约嘛。
周顺龙:嗯,乡规民约,对,乡规民约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
韦仕钊:乡规民约,以前是“榔”?
周顺龙:嗯,以前叫“罚榔”,是的,过后转变为“乡规民约”。
韦仕钊:这里没有听到谁有“罚榔”的文字记载啊?
周顺龙:没有,没有。
王金良:只有我们苗草罚的那个“三个一”喽。
韦仕钊:就问老人家这些。自从你长大后,听说我们地方除了张土司以外,还有其他人来管理没有了呢?
周顺龙:各地方有各地方的寨老,来参加管理,其他的没有了。
韦仕钊:其他的没有了啊?
周顺龙:到保甲制,就由保甲制来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