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巫不尧排村侗族迁徙史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时间:2014.10.14
地点:尧排村村委活动室
采访人:潘兴文
受访人:姚原勇
受访人简介:姚原勇,男,48岁,侗族,农民。为村寨较有威望之人,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乡尧排村姚家组。
潘兴文:请您作个自我介绍。
姚原勇:我叫姚原勇,今年48岁了,侗族,农民。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乡尧排村姚家组。
潘兴文:你们村寨中这支侗族从哪里迁来的呢?
姚原勇:按老人们的说法,我们这支侗族是从湖南省、江西省迁入的。
潘兴文:你们这支侗族到巫不乡尧排村姚家组居住得多少代人了呀?
姚原勇:我也不清楚定居这里多少代人了。
潘兴文:你说的,你们这支侗族是从湖南省、江西省迁入的,是先到贵州省境内哪里居住之后,才迁到巫不乡尧排村姚家组居住吗?
姚原勇:我们这支侗族从湖南省、江西省迁来时就直接进住巫不乡尧排村姚家组到现在。在前年清明节的时候,听老人们说,我们住巫不乡尧排村姚家组有9代人了。
潘兴文:就只有9代人吗?
姚原勇:老人们按字辈来推,已经有9代人了。清明节跟老人们去给老祖坟挂青时,根据墓碑上的碑文来推算,我们真的有9代人了。
潘兴文:侗族,在尧排村目前有多少人口呢?
姚原勇:在尧排村,具体有多少侗族人口,我也没有掌握,根据去年都匀侗学会几个老人来我们这里调查,我们侗族人口约占尧排村总人口的65%(2014年尧排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303户1320人)。
潘兴文:在尧排村的侗族人口中,能讲侗话的多不多?
姚原勇:目前,在尧排村的侗族人很多已经不会讲侗话了,至于杨姓侗族还健在的老人们会不会讲侗话,我也不知道。像我们姚家的这支侗族已经没有人会讲侗话了。
潘兴文:像你们姓姚的这支侗族过不过侗族的节日了呢?
姚原勇:过嘛,一样的过侗族的节日的。
潘兴文:你们过哪些侗族节日呀?
姚原勇:六月六,第一热闹的是六月六。到六月六那天,做点好吃的,邀请几个亲戚朋友一起来过节,没有其他节日有那种热闹场面了。
潘兴文:你们的六月六有哪些节日活动呀?
姚原勇:过去,过六月六时,还用侗话对歌,过去唱的侗歌,有表达生活方面的,也有表达爱情方面的。现在侗话都失传了,也没有侗话对歌的情况了。现在有些家庭在吃饭时,为了给朋友敬酒,是用汉话唱几支山歌。有时候为了挽留客人也唱爱情方面的山歌。我们这里女人多会唱点山歌,男人们都不会唱山歌了。
潘兴文:在尧排村的侗族,除了过六月六之外,还过哪些侗族节日呢?像春节、清明节……
姚原勇:好像没有其他专门的节日了。春节也过,但没有像六月六那样隆重和热闹。
潘兴文:你们侗族过的六月六,来的亲戚朋友多不多?
姚原勇:有些人交际广一些的,一个节日里,可能有五六桌客或三五桌客那个样子,亲戚朋友少的人家,客人就相对少一些。
潘兴文:来与你们过六月六的主要是哪方面的亲戚朋友呢?
姚原勇:来的客人有,出嫁到外面的姑娘带她家庭成员回来走走;邀一些不过六月六的族外朋友一起来过节。就是这些客人而已。
潘兴文:在尧排村的侗族,还有没有侗族的服饰了?
姚原勇:没有了,就穿这些汉族的服装了。都穿这些一般衣服了,没有侗族服装了,侗族服装都失传了。
潘兴文:多少年以前,这里的侗族还穿侗族服装呢?
姚原勇:凭我48岁的人,都没有见过这里的人穿侗族服装,以前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不但我没有见穿过侗族衣服,也没有见哪家留有侗族的衣服过。
潘兴文:尧排村的侗族,只是侗族之间开亲呢,还是族外也可以开亲?
姚原勇:侗族的开亲不分民族,自由恋爱为主。
潘兴文:在巫不当地,侗族做了哪些对经济有影响力的事呢?
姚原勇:这方面,我也不太知道。
潘兴文:比如说,当地的瑶族、苗族、水族没有的东西,而你们侗族却有并且能卖成钱。
姚原勇:据我了解的,我们侗族没有这方面的东西。
潘兴文:过去这里的侗族人多喜欢到哪些地方赶集?
姚原勇:听老人们说,过去我们巫不没有集市,要赶集须到榕江县三江的整懒去,以前叫整懒,现在叫三江,就是现在榕江县的三江。过去,我们这支侗族来巫不这个地方居住,都依靠汉族,就穿汉族衣服去赶场,这里的苗族看到我们侗族穿的是汉族衣服,就在心理上就产生了隔阂思想,他们认为我们汉化了,就不太理睬汉族人和侗族人。
潘兴文:过去,当地苗族是不是把侗族人当汉族人一样不理睬呀?
姚原勇:新中国成立前,当地的苗族、侗族、汉族之间,相互来往较少,联姻甚少。新中国成立后,办了集体,逐渐有认识、来往。后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关系也开放起来,走到哪里,大家都热情地沟通交流。
潘兴文:你们居住的巫不这个地方,特别是你们尧排村苗族比较多,苗族与汉族和侗族如何相处?
姚原勇:那个时候,苗族比较多,当时的说法是尧排是800户,尧帅是900户,全部都是苗族人。(传说,不可靠,欠真实——编者)
潘兴文:那个时候,侗族有多少户呢?
姚原勇:那个时候,侗族陆续从外省迁进来的,具体有多少侗族人,不太清楚。
潘兴文:刚才您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侗族人喜欢到榕江的三江去赶场,那我们侗族去赶场交易的主要是哪些东西呢?
姚原勇:主要是自己家里种植出来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比如,海茄(西红柿)、辣椒,就这些海茄和辣椒而已,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特产拿出去交易的。
潘兴文: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这里的侗族外出是骑马,步行,还是坐船?
姚原勇: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更加偏僻,都是崎岖小道,没有什么马路走,整个地方都比较穷。听老人们说,我们这支侗族人是从外地进来的,这个地方很贫穷,那个时候只是讲田和山,个人有哪些田和山,富有的那些人就骑马、我们侗族人是新进来的,也很贫穷,只是靠步行,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的。
潘兴文:新中国成立前,我们这里养殖情况怎样呢?
姚原勇:我们侗族人,家庭除了喂养牛、马、羊、猪、鸡、鸭之类的,没有其他的了。
潘兴文:家家户户都普遍喂养的是什么?
姚原勇:主要是喂养黄牛和猪,鸡和鸭。不喂水牛。
潘兴文:黄牛,我们这里的侗族人看重哪些颜色的黄牛呀?
姚原勇:主要是黄色和黑色这两种。其他的颜色不太喜欢。比如哪家有花色的黄牛,要不就卖掉,或者到过节的时候就敲来吃肉,家里不喜欢留有或喂养花色的黄牛。
潘兴文:这里的侗族人,主要吃的粮食和蔬菜有哪些?
姚原勇:吃的粮食是大米。普通的蔬菜有白菜、海茄、辣椒等。
潘兴文:你们家庭经济来源有哪些?
姚原勇:过去,家庭经济主要是靠喂养黄牛和猪来卖找点钱。现在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除了家庭喂养黄牛和猪之外,就在山上种植一些杉木,砍杉木树子卖找点钱帮补家庭开支,就这些。
潘兴文:对于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你们这里的寨老们有哪些培养的习惯呢?
姚原勇:我们这里的侗族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按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孩子在小的时候,就靠家长带大,到适合上学年龄了,就把孩子交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
潘兴文:过去,你们这里没有建设乡村学校的时候,是怎么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呢?
姚原勇:那个时候,有些家长有点汉文化的,就自己传授给孩子。没有学校教育的时候,我们这里的侗族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潘兴文:比如说,过去的都江县、都江厅政府的建设或要求做的公益活动,我们这里的侗族人是否喜欢参与?
姚原勇:只要是政府要求或者邀请参加的活动,我们这里的侗族人都积极参加,比如,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里喂养有大黄牛的牯牛,政府搞活动,我们都把牯牛拉去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