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一个退伍军人的本色
所属图书:《都柳江流域百位寨老口述史》 出版日期:2017-12-01 文章字数:3135字

一个退伍军人的本色

时间:2015.5.30

地点:潘桂花家(潘光进女儿家)

采访人:潘兴文

受访人:潘光进

受访人简介:潘光进,男,水族,农民,1939年生,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寨老,水族银饰制作传承人之一。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拉海村高寨组。

潘兴文:公,请您作个自我介绍。

潘光进:我叫潘光进,小名叫潘祥,水族,1939年生,农民。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乡拉海村高寨组。

潘兴文:听说,您年轻时候,曾到外界闯一闯,到过哪些地方呀?

潘光进:我只是去参军入伍,我实际上是1958年元月参军入伍,可是部队才算1959年3月份的兵。我是到福建省当兵。开始去的时候,是在福建省的三明市,后来在福建的南亭,再后来,到上海几个月之后,又到江西省,最后从江西省退伍回家。

潘兴文:您参军到部队去了多少年,当什么兵种,在部队里做了哪些事呢?

潘光进:我到部队是当铁道兵。我当了8年兵,当过班长,从1962年就在部队里当班长到退伍。我服役到1963年就期满,可是我们到1966年才退伍回家。我当兵实际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6年。

潘兴文:您在部队做了哪些事呢?

潘光进:我们铁道部队,主要是修大桥,也有抢修铁路。

潘兴文:参加过什么战争了没有呢?

潘光进:没有参加什么战争。1962年,听说蒋介石想带部队反攻大陆,那时候,部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结果蒋介石没有来,所以就没有打仗。1962年,我们大陆准备得太好,蒋介石不敢反攻。

潘兴文:当年,您退伍回来的时候,规定到哪个部门去报到没有,部队是否发有退伍证?

潘光进:部队发退伍证,现在我的退伍证都还保留得好好的,当时部队直接把我们送到我们三都县武装部来。

潘兴文:县政府是否安排你们退伍军人做什么工作没有?

潘光进:县政府没有安排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就直接回家干农活。

潘兴文:您家在高寨,我们的老尧贯场距离你们寨子不远,老尧贯场叫借助高寨也叫“拱高”,(水语谐音)拱,坡头的意思;高,指高寨。赶老尧贯场的另一种说法叫“赶拱高”,意思就是,在高寨的坡头赶场,请您说说老尧贯场有关事来听听?

潘光进:只晓得老尧贯场赶场的那个坡叫“拱高”,但我不知道老尧贯场坝的历史故事啊。从什么朝代开始赶老尧贯场我也不清楚哩。

潘兴文:老尧贯场原来是赶对哪一天呢?

潘光进:老尧贯场原来是赶在中和场的头一天,好像是寅天(虎场天)和申天(猴场天),中和场坝一直以来都是赶在卯天(兔场天)和酉天(鸡场天),就是今天赶尧贯场,明天赶中和场。

潘兴文:老尧贯场是什么时候不在那里赶场了,场坝搬迁到哪里去了?

潘光进:老尧贯场直接搬迁到梅育村的“姑腰”(现在的塘州乡政府所在地),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搬迁的吧。把老尧贯场直接搬迁到梅育村的“姑腰”(现在的塘州乡政府驻地)之后,中和场期又改了,就是今天赶中和,明天赶梅育村的“姑腰”,现在的“姑腰”是赶对辰的天(龙场天)和戌的天(狗场天)。从此,老尧贯场坝的名称没有了,过去赶场是哪一天也被人们淡忘了。

潘兴文:您从部队退伍回家之后,从事什么技术性的方面呀?

潘光进:退伍回家之后,只是跟乡政府去做“四清”工作有几个月的时间。接着就在家里干农活。

潘兴文:您参加什么民族手工艺加工劳动了没有呢?

潘光进:开始做我们水族的银匠有一段时间,到后来又做了我们水族民族裁缝有两年多的时间。

潘兴文:做我们水族的银匠有多少年?您的银匠技术是家传,还是到外面拜师学来的?

潘光进:我做银匠有10多年的时间,银匠技术是到阳安乡的甲乃寨子的一个亲戚那里学来的。

潘兴文:您的银匠师傅的技术是祖传,还是拜师学来的呢?

潘光进:我不清楚师傅的银匠技术从哪里来的。

潘兴文:您学了多长的时间,才能把银匠的技术掌握呀?

潘光进:我跟师傅一起打一根银项圈来给我弟弟娶媳妇,就是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亲自动手,从熔解银毫到拉成条,到打铸再抛光等工序,把那根银项圈做完成了之后,就基本学会了。

潘兴文:您学会了银匠技术之后,您加工过哪些首饰呀?

潘光进:我做过的首饰有:围腰上的银片、围腰的银链子、儿童佛式银帽、银梳子、银压领等等。我做成银首饰之后,在我们塘州、廷牌、三洞、中和、水龙这些场坝推销过,也拿到九阡场坝销售过,都江场坝也推销过,后来我还到都江进行银首饰加工。

潘兴文:您加工的那些银首饰,是经过精雕细琢还是有什么模子呢?

潘光进:只有那些银花是模子,那些模子都是参照别人的老式的银片,拿来用铝或锡来照样制好模子,然后就将银块溶化后倒到模子里,等冷却后剥开模子就获得银花,有多种模子,就有多种银花了。其他的大件的银首饰都必须人工打铸的。

潘兴文:现在您是否还在做银匠呀?

潘光进:现在不做银匠了,年老眼花看不见了。

潘兴文:您做银匠的工具还在吧?

潘光进:那些工具,不知道孩子们弄丢到哪里去了,都没有了。

潘兴文:有哪个人跟您学银匠工艺技术没有呀?

潘光进:我们寨子好几个人都跟我学过银器加工技艺,他们都能单独加工银首饰,把银首饰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过。我们寨子跟我学银匠的人有:潘米(我的弟弟)、潘真、潘对、潘营等他们四五个人。

潘兴文:对于古时候的老高寨,在什么时候迁到哪些地方去了?您知道多少请介绍一下好吗?

潘光进:古时候的老高寨,我们叫“高劳”(水语谐音,意思是高寨大寨子),我不清楚。我们现在的高寨是新高寨,我们高寨是从老高寨分来的,这个问题,我们新高寨的潘赖大伯有可能知道,潘赖大伯今年有80多岁了,潘赖大伯的孩子有潘以和潘贤。我们现在的新高寨,是从老高寨分出来的,先到我们现在高寨寨子上面的寨址(我们叫“上寨”)住了有好多代人之后,才迁到现在的新高寨,现在的新高寨也只是叫高寨罢了。

潘兴文:您说的“高劳”,“高劳”分散迁到哪些地方定居了呢?

潘光进:我也不清楚“高劳”分散迁到哪些地方去,我只知道有一个公,从高寨迁到都江去定居了,他们到都江去也好几代人了,就是现在的都江甲找、怎雷两个寨子的潘姓。从高寨迁到都江的潘姓,我只知道现在还有一个叫潘光品,他今年也有80多岁了,他比较记得老人们说的,为什么迁到都江去的有关经历。

潘兴文:我们地方是怎么过的端节,您说说来听听好吗?

潘光进:我也不清楚端节历史方面的知识。

潘兴文:您了解的,端节的祭祀有什么讲究呀?

潘光进:我也只是听老人讲讲的,端节三十晚的那天,把所有要祭祀的供桌都须清洗干干净净,碗、筷、盘、杯子等要祭祀的器具也要清洗得干干净净,不让沾上油荤。就像我们塘州端节,我们塘州端节是过午日,巳日是三十晚,午日是初一天。我们塘州端节巳天的祭祀,供桌上放豆腐、煮熟的鱼或蒸的鱼包韭菜、煮或蒸熟的南瓜和茄子以及水果、叶子烟、盛好米酒的酒杯、筷子等等。

端节除夕那天傍晚,还要到大门外祭祀为小孩子招魂,就是每家每户在簸箕里摆上豆腐、煮熟的鱼或蒸的鱼包韭菜、盛好米酒的酒杯、筷子、糯米饭,小孩子的衣服、帽子,还有收回家的一两株芝麻等在大门外祭供。端节为小孩招魂时,家家户户自己做,也不请人念咒,也不作什么祈祷,就那样祭供到晚上就收回家了。

还有娘娘(观音菩萨)供桌上,也要摆放煮熟的鱼或蒸的鱼包韭菜等祭祀品、筷子等。不管端节在哪里祭供,任何供桌上的供品均不能让它沾上油荤,更不能用除了鱼类之外的任何荤菜来祭供,主要就是用鱼作为主菜,菜油煎的豆腐或白豆腐,煮或蒸熟的南瓜和茄子作为配菜,就这几样菜。

潘兴文:跟您一起去福建当兵的,我们三都县还有哪些人呢?

潘光进:我们一起去福建当兵的,普安去的人比较多,我们塘州乡与我一起去福建当兵的人还健在的有:阳乐村的吴远和、安塘大寨的王炳佳。只有我和吴远和是一道去的,我们两个同是一个部队;其他人后来遇到了,才知道他们与我们都是来自三都,都在福建当兵。我们那些在福建当兵的退伍回来,只有阳乐的一个战友在仓库做事,其他人都是回家务农。

都柳江流域百位寨老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