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北坳水族婚姻、节日习俗
时间:2015.6.9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建华村
采访人:韦世方
受访人:吴正周
受访人简介:吴正周,水族,85岁,农民,水书先生。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建华村四组。
韦世方:公,请您作个简单的个人介绍。
吴正周:我叫吴正周,今年八十有五,水族,在家务农。懂点水书,是水书先生,为人们择吉避凶。家住普安镇建华村四组,水话喊做“务冻”。
韦世方:务冻啊,有的还喊做“务能”。
吴正周:没是,是“务冻”哩,“务能”是人们后来瞎喊的。现在讲“务冻”人们晓得,讲“务能”别人就不晓得。你们来的车停靠的寨子人们才叫“务能”,这个寨子叫“务冻”啊,“北坳”(寨子学名)嘛。
韦世方:“务冻”寨子的吴家从哪里迁来呢?
吴正周:我们是从大岩寨来的,从丰乐镇恶屯来大岩寨,到大岩寨成几哥弟后才分来这点的。当时我们从平寨(丰乐镇)下的大岩寨分来这点的。
韦世方:哦,开始只有一个公先来?
吴正周:才一个公嘛,开始买得这点,还有坟墓在这里,挂青时都还上坟的。
韦世方:那位公来这点到现在有好多代人呢?
吴正周:九代嘛。朝、廷、毕、启、光……(按指节)有十一代了。
韦世方:十一代,家谱还有吧?
吴正周:还在。
韦世方:辈是怎么数的,刚才您数的那些?
吴正周:从朝、廷、毕、启、光、景、正、如、安、邦、荣、华、功、胜、策到世、代、显、名、扬。
韦世方:十一代啊。
吴正周:总才十一代,我们是第八代,吴正元公还在,是第八代。
韦世方:第八代还在,最小的是第十一代了?
吴正周:嗯,到最小的就四代了。
韦世方:十一代,吴姓公来到这里,人口发展后,总共有好多人呢?
吴正周:人啊,吴正元知道清楚的。正元晓得,他在搞家谱,分到哪里,哪里的人口他知道很清楚的,一个都不少。
韦世方:刚才咨询时知道,这个寨子吴姓和陆姓共有四百多点,吴姓人口大概占三分之二,可能是两百多到三百人。
吴正周:嗯,还有部分到这里后又搬出去,去找吃的嘛。
韦世方:这个寨子的吴姓、陆姓都是水族?
吴正周:都是水族。
韦世方:有其他民族没有?
吴正周:没有。
韦世方:现在讲话都是用水语吗?
吴正周:用水话讲嘛。
韦世方:哦,是这样啊。那么这寨子到普安有好远呢?
吴正周:五公里嘛,十华里。
韦世方:这里出去打工的人呢?
吴正周:起码一百五左右。
韦世方:可能是小半,还是去了一半?
吴正周:没到一半,出去的一百五六十个出点。
韦世方:哦。
吴正周:去年我数才去一百四十七人,今年有几家全部去,可能多一点。
韦世方:在家的就种田种地?
吴正周:种田种地和守小孩的,那些老的去不了就种点田地。
韦世方:那你们一个人得几分田呢?
吴正周:我们一人得三挑,我不晓得几分,就知道三挑。
韦世方:地呢,有多吧?
吴正周:有一些,当时分的忘记了。
韦世方:山林每家都有?
吴正周:每家都有的。
韦世方:田主要是种水稻的吧?
吴正周:在农村的田专门种水稻,不种苞谷。哪块真正干多才种苞谷的。
韦世方:地呢,主要种哪样呢?
吴正周:主要种苞谷,也不知种什么。
韦世方:现在家里牛还喂吧?
吴正周:嗯,有些去打工卖了,在家的才喂。去打工的请哪个喂也不爱喂,就卖了。哪个也不帮你喂嘛,只能喂几回,晚上守不好,就有人拉去。独家户(居住分散的)人晚上要睡在牛圈边守啊。
韦世方:也是的。
吴正周:不过我们寨子的牛从来没丢失过一头。
韦世方:主要是寨内的人团结了。
吴正周:那些无理无赖的人来寨内闹事,大家就把他撵走了。牛从来没落过一头。
韦世方:现在家里除了喂牛,还喂猪?
吴正周:喂猪。
韦世方:还有鸡鸭?
吴正周:鸡鸭很少喂。地窄了只喂几只捡米吃,一般不多喂。
韦世方:有没有专门喂鸡或喂鸭的?
吴正周:没有,我们这里没有。
韦世方:我们这里的水家人,平时过什么节日呢。
吴正周:节气啊,过点清明、端午节,过点七月半等,还有过大年。
韦世方:哪个节日多隆重点呢?
吴正周:在这里过年多大点,其他节气只是多买几斤肉来吃,像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等还杀鸡之类的。
韦世方:过大年要杀猪、做腊肉吗?
吴正周:要做哩,但这几年少了,个个去打工,正月初几就去。所以两三家共同杀一头猪过年,初几就出去了。
韦世方:三十晚供祖宗在哪个地方呢?
吴正周:在堂屋嘛,就供在神龛那里。
韦世方:别的地方供没供呢?
吴正周:没供,就那点,家里供完就完事。
韦世方:还有一种,比如小孩晚上爱哭需要立指路碑或找保爷之类的有吗?
吴正周:那只有背小孩到路上,遇到哪个就要哪个了。
韦世方:还有立指路碑的吗?
吴正周:指路碑少有啊。过去老人立过,现在不容易有了,路上也没见嘛。
韦世方:那这里过年跟汉族一样从初一过到十五?
吴正周:一般供老人(祖宗)供到初四、初五左右。
韦世方:过年你们走亲戚没有呢?
吴正周:走哩,初四、五等都去走亲戚,十五过后才出去打工。
韦世方:过年了,亲戚怎么来往呢?
吴正周:过年你走亲戚家,随便他来不,他不来有别人来。我们就煮饭做菜招待他,吃饱才行。在家的人负责招待,出去的人随便他走哪里。他没到的地方,那里的亲戚就来我们这里走,我们就负责做饭菜招待他。
韦世方:有时亲戚来了,我们又出去走别的亲戚,来的亲戚不遇到我们,这种情况有吧?
吴正周:有啊,多得很。但出去也好还留部分人在家,他们来了得饭吃就好。老人去后生就在家,后生去老人就在家,但老人在家的多。
韦世方:哦,那主要是后生走亲戚啊。那过年除了供祖宗外,还有活动吗?
吴正周:搞活动由各寨子自己定,这几年有打球、捉鱼、拔河、登山等,初三、初四举行,让大家觉得好玩就是,去年是这样,今年也是这样。
韦世方:随便哪个寨子搞吧。
吴正周:嗯,没有规定。
韦世方:婚姻上,寨内同姓的结婚吗?
吴正周:我们同姓没结啊,我们要的是杂姓。
韦世方:本寨子没有嘛,如跟其他地方的吴姓结不结婚呢?
吴正周:就怕有些后生出去打工乱找的,在本地明明知道同姓的不乱提亲。
韦世方:同个村的杂姓可以结婚吗?
吴正周:可以。
韦世方:这里结婚习俗跟汉族一样吗,比如提亲要不要媒婆等之类的?
吴正周:这个不太有啊。
韦世方:以前呢?
吴正周:以前也少有。但两人认识要结婚了,男方要喊老人去那边讲,说是您姑娘已来到我们家了,报个信。
韦世方:如果讲成了,然后就定结婚时间吗?
吴正周:嗯,找时间要拿杯酒去认亲。
韦世方:有没有分小酒大酒的?
吴正周:大酒另外有,不过想做就做,不做将就也可以,但认亲一定要去。做那个(大酒)要钱啊,要不过一两年有孩子了,外家送点棉被之类的就算了,大部分就那种了,这两年撇脱,不像过去了。
韦世方:这边建新房时择不择日子呢?
吴正周:择啊。起木房还择,砖房是先问得好日子后才下基脚的。
韦世方:讲不讲究方向呢?
吴正周:做八字中讲“就地起屋”就等于是了。屋基太窄,再选就没得了。现在大部分就是就地起屋了,不敢扭方向,再扭屋基就落下坎了。
韦世方:立房子时,特别亲的亲戚如外家等来不来呢?
吴正周:立木房他们来,起砖房你做不做酒他们不知道,通知了才来。立木房那天,重要亲戚全部来,还有寨子也来吃酒,大家都来,就是立房子那天。
韦世方:特别是上梁的时候,有没有撒梁粑这些呢?
吴正周:有放爆竹、撒梁粑啊。梁粑打几百斤,外家抬来,随便多少,全部撒完。
韦世方:外家可能还送点东西来吧?
吴正周:这个地方的外家来,至少要打一百斤米的糍粑。
韦世方:除了梁粑,还送什么呢?
吴正周:还送米、酒、钱等,前来吃酒。礼信大的送一百斤米、一百斤酒,几架豆腐,几百或几千元。建木房就是立房子那天吃酒,该来的全部那天来了。
韦世方:木房子起多少间,有没有讲究呢?
吴正周:没有讲究。
韦世方:木房第一层见有喂牲口的,人住不?
吴正周:没住,在普安片区都这样。
韦世方:第二层人住,那第三层呢?
吴正周:有米仓,装米啊。
韦世方:你们这里习俗中,老人过世的时候,关于殓装、报信之类的怎样呢?
吴正周:一死就跟外家报信。
韦世方:专门派人去讲吧?
吴正周:嗯,有电话可以电话上讲。马上讲,说老人过世了,来不来是他们的事。
韦世方:亲戚有忌油的吗?
吴正周:往年有,这几年没忌了。往年这边水家姑奶过世时外家都忌,我们也一样,如姑奶在外面过世,报信一到我们都忌油。现在没忌了,自从整理家谱有新规定后,我们就没忌了,太麻烦,天天忌油做不得,大家说不忌就不忌了。
韦世方:一起不忌。
吴正周:一起不忌。那时我们人一死,从普安到大岩寨下去的吴家全部忌。大家觉得做不得,特别是大年三十死人,只有各寨各办丧事。修家谱后,普遍都不忌,孝子忌就成了。
韦世方:家谱修好久了呢?
吴正周:没久,才几年。有时老人死了,孙辈们可以吃油,独孝子不吃。
韦世方:哦,孝子不吃,其他的像孙辈、媳妇等可以吃?
吴正周:嗯,他们全部可以吃油。
韦世方:唯独儿子忌吧,姑娘呢?
吴正周:姑娘爱忌就忌,不忌也算了。但肯定不吃的多嘛。
韦世方:是啊,应该吃不下去。
吴正周:是吃不下去啊。
韦世方:你们这种规定得几年了呢?
吴正周:从修家谱以来,得六七年了。
韦世方:老人过世了,还兴择日子下葬吧?
吴正周:现在没择了,三四年都没择了,一般三天、五天、七天就埋了,全部择日子也麻烦得很。
韦世方:择日子的话,要等到好日子才用。
吴正周:择日子有时先生翻跟斗来不好办,不择还好多。有时万事俱备,但碰到“杀师”鬼,水书先生死了划不来。还是搞百无禁忌的好。
韦世方:像坟地,还择方向吧?
吴正周:晓得就乱搞点,看点金木水火土,看水养它,合了就要。那是属性,只晓得大方向的。
韦世方:老人过世,还“开控”(吊丧)吧?
吴正周:还做,客人要来,不知道的就打电话喊来,随便做什么送来,像芦笙啰、花灯啰,唢呐啰等随便送来,那个风俗还没改。
韦世方:收礼的时候,如有几个儿子,他们是分户收还是总的一起收呢?
吴正周:各收各的多,这样好还礼。
韦世方:“开控”有吹芦笙、唱花灯、还有什么?
吴正周:还有鼓吹(唢呐),就这三样。这几年后生们打工回来后,买的爆竹几箱几箱的,要抬几挑的来,一放就四五筒,这几年太耍了。
韦世方:一箱就是百多甚至几百元。
吴正周:一百多吧,现在是瞎耍了。一去商店买几大箱来,花钱太大了。
韦世方:那戴不戴孝帕呢?
吴正周:戴啊,我们水家的全部戴。
韦世方:儿子、姑娘、孙子等都全部戴?
吴正周:还有媳妇。
韦世方:三家六房的晚辈戴吗?
吴正周:戴啊。有钱的就买来戴,没有钱就那一家戴算了。
韦世方:我们这一带有没有哪些出名的人物呢?
吴正周:没有,山上没出人嘛。
韦世方:以前有没有什么秀才、武官之类的?
吴正周:也没有啊。有点点名声的不算嘛。
韦世方:我跟您讲话,发现您水话也会、客话也会。
吴正周:苗话我也会讲啊。
韦世方:三样话都会讲?
吴正周:我们这里百分之八十的人三样话都会讲。
韦世方:从大到小都会,特别是小的?
吴正周:小的讲不成了,很小就进学校讲普通话,一毕业就去打工,水话也讲不成了,喊吃饭都不知道。
韦世方:20岁以下好多都没会讲吗?
吴正周:没会哩。20岁以下的用水话跟他讲,他眨着眼睛看你,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因为一毕业就出去打工,没机会在家学水话。
韦世方:平时在家的时候你们讲什么话嘛?
吴正周:讲水话。现在跟他们讲汉话不到十句就掺讲水话了。如果外面媳妇回来,如讲苗话就跟她讲苗话,如讲客话就跟她讲客话,如讲水话就跟她讲水话,我们就讲成三样话,我们这里就成这种,主要讲水话的多。
韦世方:会讲更好嘛,多会一样话出去了别人讲你也多晓得一些。
吴正周:这些都晓得的,独山本寨讲的话我们都不晓得,那年我们到荔波甲良,他们讲本地话我们一句也没听懂。
韦世方:主要隔远了,那边讲的话和我们这边没一样。
吴正周:嗯。以前我们还过端节的。
韦世方:以前过端节吗?
吴正周:还过,后来卖给胡家。胡家以前没过端节,我们讲,我们不想过了。那边说,不过就卖给他们啊。只是嘴上讲而已,没要钱。
韦世方:是哪里的胡家呢?
吴正周:是套头(都匀阳和一带)的胡家。
韦世方:胡家过节时间跟套头过的是不是同一时间?
吴正周:同一天。
韦世方:哦,以前你们这里也过套头端,过后你们不过了就卖给胡家,现在胡家在过。
吴正周:嗯,以前我们这里过端的人少,两边客家亲戚来多了,接待费力,就商量卖出去,胡家说留给他们,后来他们就过了。
韦世方:这种例子在南面也有类似情况。
吴正周:呵呵,说来好笑。
韦世方:这是很实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