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迁徙与普安的社会变化
时间:2015.4.16
地点:三都县普安镇建华村委会
采访人:潘兴文
受访人:陆永才
受访人简介:陆永才,男,水族,农民,60岁。时任建华村副主任,较了解当地习俗。住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建华村七组白熬寨。
潘兴文: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陆永才:我叫陆永才,水族。
潘兴文:您今年有多大年龄了呀?
陆永才:我今年60岁。
潘兴文:您的家庭住址在哪里呀?
陆永才:我家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建华村懂平白熬落外自然寨(白熬的中间自然寨)。
潘兴文:建华村有几个自然寨呀?
陆永才:建华村有3个自然寨。
潘兴文:白熬自然寨有多少户,有多少人呢?
陆永才:白熬自然寨分成两个组,有410人。
潘兴文:主要居住有哪几个姓氏的人呢?
陆永才:白熬自然寨只有吴姓和陆姓两个姓氏。在白熬自然寨里吴姓多,陆姓少;从全村情况看是陆姓多,吴姓少。
潘兴文:你们建华村的吴姓是从哪里迁徙到这里来?陆姓呢?
陆永才:听上辈老人说,我们是从江西来,在洪武年间来的。关于说是洪武年间来的事我们不当懂,是说在唐末宋初那个时候就来了,来到江西会合以后才上贵州来,到贵州境内的几个地方之后,后来才来到独山。
潘兴文:先到贵州哪几个地方后才到独山的呢?
陆永才:先到贵州的长顺后,才到独山。一起来的有八个姓氏,后来有两个姓氏败了之后,才来到普安。
潘兴文:是来了哪八个姓氏呀?
陆永才:我记不了那么多,目前只知道有:张、吴、陆、李、白、韦……传说中,叫六姓八棒,八个姓氏一起来参加填贵州,途中还有两个姓氏来参加,来到这个地方后,把这里叫作六姓八棒,后立了一块石碑,石碑就立在普安镇的平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现在叫作平和村,那块石碑还立在那里。
潘兴文:现在那块石碑还在吗?
陆永才:那块石碑还在,上面还有碑文记载。
潘兴文:那块石碑的名字叫什么呢?
陆永才:那块石碑本是立在那里了,我记不得碑的名字了。那个时候是老人那辈把那块石碑埋进泥土里面去的哩,不能公开做。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1966年有人专门去找那块石碑,挖泥土找了都没有找到。再后来,到20世纪70代又有一批人去找,挖泥土找到了之后把那面石碑立了起来,就立在平和村,石碑上刻有哪个人带队,哪个姓氏的祖公叫什么,哪个姓氏是带队,哪个姓氏是军师……上面都有。
潘兴文:那块石碑记载了哪些内容呢?请您大致介绍一下吧?
陆永才:石碑上记载了哪几个姓氏,他们从哪里来,经过哪些地方,到哪些地方开什么会,分散到哪几个地方去居住。记录的内容很多,我记不清楚。听老人讲的时候,我还很小,记得不太清楚。
潘兴文:刚才您是说,从江西来?
陆永才:是从江西来填贵州,那个时候,是从几个省来到江西省之后,我们吴、陆两姓是在江西省清溪县白米街诸事巷,两边街是对立的。(来源于传说,无法考证——编者)
潘兴文:你们有没有家谱,家谱上是否记载有从江西迁来的信息呢?
陆永才:各个寨子的老人家有家谱的,家谱上是写有从江西省迁来的情况的。
潘兴文:如果我们要去找那些家谱来看的话,是否能找到呢?
陆永才:我也不知道是否齐全,可能找到百分之八十。
潘兴文:你们哪个寨子的人有家谱呢?
陆永才:在普安有家谱的村寨有:吴姓和陆姓在白熬寨、白姓在燕高寨、韦姓在巫埃(展望)。
潘兴文:那些家谱是古时候就传承下来的,还是现在才修的?
陆永才:听老人们说,那些家谱都是在清朝时修的并传到现在的。
潘兴文:后来修的家谱有没有呢?
陆永才:后来的家谱也有,他们在独山修家谱,祠堂在独山。
潘兴文:您说的在独山修的家谱是不是改革开放之后修的?
陆永才:是民国年间修的家谱。
潘兴文:您说你们明朝时从江西填贵州而迁来,到现在大约有多少代人了呢?
陆永才:从江西填贵州,先来到贵州的其他地方后,才到普安这个地方来,就算来普安也有约20代人了。
潘兴文:您所说的几十代人,每一代人您算多少年呢?
陆永才:我认为一代人最多算30年,虽然有的人活到一百多岁的,但是一个人30岁就生有小孩了,孩子再生小孩,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像我们陆姓,有一个公先到甲化那边居住几代之后才迁到普安这边来定居的都有18、19代人了。
潘兴文:您就给我谈你们陆姓的传承情况吧?
陆永才:只要生出来,我看见了人,就算一代了吧。像我家孙也算一代了,我数来看看(字辈与名字混合):春、常、有、生、阳、伍、维、燕、王、良、懂、联、龙、铜、浓、移。在中和甲化那里是移公分下来的。
潘兴文:你们陆家到普安这里有多少代人了呢?
陆永才:我数来看:春、常、有、生、阳、伍、维、燕、王、良、懂就这么多代人了。
潘兴文:请您讲讲普安的变化发展情况来听一听?
陆永才:听老人说,我们老人到这个地方来时,就有绕家(绕姓)在这个地方居住了,古时候是国家派我们老人来这个地方“催粮”(催促为国家上交粮食),绕家就害怕了,就悄悄跑了,绕家是抗国家皇粮而跑的(传说,不必当真——编者)。
潘兴文:您再讲一讲过去的烂土司普安屯时候的当地情况来听一听?
陆永才:上面我讲过,是六姓八棒来到普安,是从独山来到普安,是国家叫他们来普安这个地方来催粮,所有原来居住在普安范围内都抗皇粮逃跑了,国家就安排这六姓八棒到普安地方居住,同时管理普安这个地方。
潘兴文:从普安抗皇粮而逃跑的是哪些人,是哪些姓氏逃跑的,他们逃跑到哪里去了呢?
陆永才:逃跑的是绕家,绕家跑到黔东南州的绕坝司去了。他们逃跑有两个原因,一是抗皇粮,二是有瘟疫。老人们说,从江西来填贵州也有两方面,一是为国家催皇粮,二是安排一部分人来贵州居住。虽然是来江西会合,我们陆姓是从天津调到江西会合的,到江西会合之后,国家才派他们来填贵州的。
潘兴文:您这支陆姓来到普安定居之后,参加了哪些社会建设呢?
陆永才:我们这支陆姓先到独山—(三都县中和镇)甲化的一个山洞叫“杠颇”(水语谐音)—(普安镇交梨的)高绒—(普安镇的)白熬。我们这支陆姓从高绒来到白熬居住的有11代人了。
潘兴文:您这支陆姓来到普安白熬定居后,经过接受教育或从事公职的情况有哪些呢?
陆永才:我这支陆姓到普安白熬定居后,白熬全部是高坡,当时是来砍山撒小米赶麻雀,就是砍山撒小米而定居下来的,接受教育的也少,都没一个人在政府参加公职。
潘兴文:您就说你们这支陆姓什么时候到普安白熬开始进行砍山撒小米赶麻雀的?有哪些民族文化?
陆永才:可能是民国之前的清朝就来白熬砍山撒小米赶麻雀的,我们陆姓有好多的老人懂水书。他们记性好,水书主要是靠口传,他们掌握水书文化就用这种文化为当地群众服务(婚、丧、出行、占卜等)。
潘兴文:您今年60岁了,您这几十年看到普安有哪些变化呀?
陆永才:我8岁时开始随老人到普安赶场了,那时候场坝小小的、窄窄的、挤挤的,我们那时候跟老人一起挑柴去卖,场坝也没有米粉卖,那时候地方生活很困难。我是1956年生,8岁跟老人去赶场是新中国成产后,后来我去读书也渐渐懂事,1972年不读书了,回家了。1972年是大干旱的一年,那年又跟老人去普安赶场,场坝还是窄窄的,场坝四周的房屋都是矮小的,与过去一样一点都没有改变。到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各村寨才逐渐富裕。从2001年起就讲普安铁路,讲得10多年了,到2011年普安铁路开始开工,2014年这条高速铁路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