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卯节——东方的“情人节”
时间:2015.5.14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板高村大寨二组
采访人:韦世方
受访人:潘德祥
受访人简介:潘德祥,水族,76岁,老师。住九阡镇板高村大寨二组。
韦世方:潘公您好,今天想来了解我们地方的一些历史和民俗情况。
潘德祥:好的,但我对这些并不了解多少。
韦世方:随便聊聊,知道多少讲多少。请您老人家先作个自我介绍。
潘德祥:我叫潘德祥,1939年生的。家住九阡镇板高村大寨二组。
韦世方:您过去好像在哪里任职过吧?
潘德祥:我中学毕业后考取黔南农校,1961年7月份,学校上课不正常后我就回家了。1963年我考取师范学校就读,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回来教书,一直到退休。
韦世方:什么时候退休呢?
潘德祥:2000年退的,得10多年了。
韦世方:哦,请问我们地方为什么过卯节呢?
潘德祥:具体搞不清楚啊。
韦世方:虽然过卯节,为什么不光在卯日过,寅日也在过呢?
潘德祥:具体缘由不清楚。
韦世方:水各卯坡后来才建立的吧?
潘德祥:嗯,还没得10年时间。
韦世方:过去政府没关注之前,现在的卯坡节日有人集聚吗?
潘德祥:没有啊。
韦世方:以前先在耀向井那地方过吧?
潘德祥:是的。
韦世方:寅坡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呢?
潘德祥:久了啊,我在小的时候就看到了的,当时人特别多。
韦世方:当时只有年轻人上坡还是老年人都去呢?
潘德祥:老年人也去的,主要是对歌。
韦世方:只是青年人对歌吗?
潘德祥:是的,中年男女到那里对歌时,夫妻一方只能喊回来或不给去,但不能干涉对歌的另外一方。
韦世方:意思是个人认为方便对歌的才去是吧?
潘德祥:是啊。当时有规定,哪怕是媳妇上坡被别人围住对歌时,作为丈夫不能指责别人的。
韦世方:他们对的歌是一整套歌类的吗?
潘德祥:嗯。
韦世方:有没有因为对歌出现恋情情况呢?
潘德祥:如果男女都没结婚的,有出现对歌产生恋爱情况,有时女的还跟着男的一起回家。但结婚后的对歌只是因为喜欢对歌,比试歌才而已。
韦世方:他们对歌的目的是把多年来或长时间因为生活劳累、心情压抑,为发泄感情而对歌吧?
潘德祥:只能说是一个方面,主要是喜欢对歌,喜欢娱乐,也是当地风俗使然。
韦世方:婚后的人跟未婚青年对歌的内容一样吗?
潘德祥:一样的。
韦世方:他们对歌从哪一个种类开始呢?
潘德祥:开始一般是男的先唱,先提出对歌,然后唱激将歌,逼女方对唱还口,双方的对歌正式开始了,他们就接着从相会歌、造物歌、开亲歌、开春相会歌、访名歌、想念歌、恋爱歌等,一直唱到最后的分别歌、再会歌才结束。
韦世方:已经结婚的人也可以唱恋爱歌吗?
潘德祥:可以的。
韦世方:有没有唱相互讽刺、贬斥的歌呢?
潘德祥:没有。
韦世方:唱到分别歌以后结束吗?
潘德祥:哦,还有送礼物、信物的歌。
韦世方:白天对唱后,晚上还继续唱吗?
潘德祥:就是白天。
韦世方:如果有青年人来寨内走客,那在寨内有对歌吗?
潘德祥:有啊。
韦世方:比如过节时外面女青年来走亲戚,本寨子男子找她们对歌是一种,如果有男青年来你们寨子作客,女青年也找他们对歌吗?
潘德祥:也一样的对歌啊。
韦世方:那当父母、兄长的都不干涉吗?
潘德祥:不干涉的。
韦世方:那晚上在院坝对歌还是家里呢?
潘德祥:在家里,不能在外面,这样礼貌些。
韦世方:他们在堂屋里对歌吗?
潘德祥:男的找女亲戚对歌,一般女的在房间里,男的在堂屋坐着;如果女的找男亲戚对歌,就各个在堂屋的一边坐着对歌。
韦世方:寨内女青年找对歌的情况普遍吗?
潘德祥:也有很多的。
韦世方:这种对歌盛行于什么时候呢?
潘德祥:以前解放初生活艰苦,饭都吃不饱对歌不太流行,1960年以后才开始盛行。
韦世方:也就是1958年之前生活艰苦吗?
潘德祥:1958年搞“大跃进”,地方生活特别困难,1961年以后国家允许个人开荒扩大种植后,群众生活稍为好些,但有个别见你有些收入后,他又找借口来整你,当时的社会捣蛋得很。
韦世方:1961年之前的卯节过得热闹吗?
潘德祥:解放初到1958年还过卯节,但1958年后就少了。
韦世方:那您年轻的时候去卯坡对歌过吗?
潘德祥:没有,当时在学校,偶尔去看一下。
韦世方:寨内向下一代传授水歌时怎样传授呢?
潘德祥:一般是自由传授,有人教时,其余的小孩都来学唱。
韦世方:也就是您教了,外面寨子的人都来学习是吧。
潘德祥:是的。
韦世方:一般是什么时候教唱的呢?
潘德祥:多半在农闲季节。
韦世方:比如您和奶,您不会唱歌,但奶又会唱,那么小孩可以跟奶学吗?
潘德祥:可以的。
韦世方:不分男教男、女教女的情况?
潘德祥:是的,随便教。
韦世方:过去,过卯节时有几个卯坡呢?
潘德祥:只有我们赶的这座坡,叫寅场坡,就在母改附近的马路边。当时其他地方还没有卯坡,水各卯坡也只赶得20年左右。
韦世方:2005年我们去水各调查的时候,当地人说以前他们赶耀向坡,就在老乡政府前面。
潘德祥:也叫辰场坡,那个地方有口井叫耀向井。
韦世方:哦,当时过节对歌吗?
潘德祥:还对,只是人少些。
韦世方:寅坡看起来很小,人不多吧?
潘德祥:当时除了坡上,坡脚的田边路上都有人。
韦世方:过节赶坡时,还有祭坡吗?
潘德祥:好像没有吧,我不太清楚。就是大家一起集中到那里对歌。
韦世方:还有小买卖摊点吗?
潘德祥:有,就是为了方便大家。
韦世方:当时有人维持秩序吗?
潘德祥:没有,就是约定俗成,大家习惯自觉而已。
韦世方:为什么我们这边过寅日、水各那边过卯日呢?
潘德祥:应该有来历的,我搞不太清楚。本来叫卯节,但寅日、辰日都过,应该有个传说的。
韦世方:赶辰坡的寨子要到辰日才过吗?
潘德祥:不是,他们都是卯日过的,但辰日那天人少了,就在那里集中对歌,现在也一样。
韦世方:那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听说吗?
潘德祥:原来平时干活时,农田出现长势不好现象。为了让庄稼长得茂盛,于是大家就商量过卯节。
韦世方:是过卯后,稻米长势才好吗?
潘德祥:呵呵,不是。是过卯后人心和谐、年月变得顺利。
韦世方:不过卯节时,对歌是怎样进行的呢?
潘德祥:也就是寨内平时相互走亲戚时,只要有外面的男女青年来,就找对歌。
韦世方:指的是农闲时候吗?
潘德祥:嗯。
韦世方:其他节日如端午、过年时对歌吗?
潘德祥:也对歌的,当时有很多人会唱,现在没有了。
韦世方:同个地方的人对歌吗?
潘德祥:不对歌。一般是远地或外村的人来才对唱,多半是乡外的人来。
韦世方:有没有一方对歌输了过后,通过练习后再找对唱的呢?
潘德祥:这很普遍。
韦世方:青年人通过对歌成家的多吗?
潘德祥:不多,结婚的是少数。
韦世方:以前来这地方对歌的有三洞、廷牌那边的人吗?
潘德祥:有的,当时水族各个地方的人都喜欢唱歌。
韦世方: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到对歌现象呢?
潘德祥:基本上各个阶段都有。
韦世方:20世纪90年代后,看到对唱的还多吗?
潘德祥:几乎没有了,改革开放之前对歌活动很盛行的,只要有外地人来的都要对唱。
韦世方:现在寨内的孩子还会唱歌吗?
潘德祥:没有了,也没有人教唱了。
韦世方:老人还会唱吗?
潘德祥:会,60岁以上的还是多会唱些。我20多岁时,也参加过对歌,现在都忘记了。对歌时往往还有人在旁边指点的。
韦世方:以前对歌是即兴见子打子还是用会唱的歌去对唱呢?
潘德祥:用原歌的多,有基础了才能见子打子。
韦世方:你们寨子六七十岁会唱歌的人还有吗?
潘德祥:还有。像潘德余,今年快70了,他很会唱;下板闷的潘代也很能唱。现在人进厂多了,都不学了。
韦世方:没那环境了。
潘德祥:是啊,过去男女对唱合心了,都能成为幸福的一家。
韦世方:是不是以前娱乐方式少呢?
潘德祥:也是一种原因。
韦世方:同一个寨子的人,平时劳作和席上有唱劝慰的歌吗?
潘德祥:过去也有的,对歌就相当于对话。
韦世方:有没有互相调戏玩乐的呢?
潘德祥:这种情况很少有。
韦世方:想跟您了解的就这么多,麻烦您了。
潘德祥:没事的。
韦世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