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都柳江航运与侗族的节日文化
所属图书:《都柳江流域百位寨老口述史》 出版日期:2017-12-01 文章字数:7000字

都柳江航运与侗族的节日文化

时间:2015.2.6

地点:古州镇古榕社区寨头村榕树下

采访人:潘兴文

受访人:杨正豪

受访人简介:杨正豪,男,1933年生,侗族,农民。为当地德高望重的寨老。家住榕江县古州镇古榕社区寨头村。

潘兴文:老人家,请您作个自我介绍。

杨正豪:我叫杨正豪。1933年生,今年八十二三岁了。家住古榕群这里,即榕江县古州镇古榕社区寨头村。

潘兴文:世代都住在这个村吗?

杨正豪:是的。

潘兴文:您都80多岁了,您应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榕江县的基本情况的,想听听您老人家说说好吗?

杨正豪:晓得好多,我就讲好多嘛。

潘兴文: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条路是从黎平县到榕江县到三都县。还有一条水路,就是从榕江到广西三江、到榕安、到柳州那边。您先把这条水路给我讲讲吧。

杨正豪:水路,就是榕江县到柳州的多。从柳州上来到富龙王、到长安(现在叫榕安)、到从江县的炳妹、到榕江。以前走水路就要靠船只了。

潘兴文:船只以什么样的船为主,以什么为动力?

杨正豪:是以木船为主,全部是人力木船。

潘兴文:刚才忘记问了,老人家是什么民族呀?

杨正豪:我是侗族。那个时候都是货运船,那时我们经常撑船到长安呀,到柳州呀,都经常到那些地方去。我父亲是经常撑船的。

潘兴文:那个时候有商船吧,您父亲他撑的船,是运人还是运货呢?

杨正豪:那个时候都是货船,主要是运货。

潘兴文:船上运什么货?从哪里运到哪里去?

杨正豪:从榕江运一些到柳州去,又从柳州给老板们运一些布匹上榕江来。有些做生意的人,就是从柳州运布匹上来,生意人要我们运什么货都可以的。

潘兴文:从柳州运布匹上榕江来,从榕江运什么东西下柳州去呢?

杨正豪:我们榕江这里,过去主要用船只运大米下柳州的多,还有其他的货。

潘兴文:慢慢想,从榕江运大米下柳州之外,比如还有没有糯米、黄豆、茶叶等哪些具体的货物?

杨正豪:主要是大米,我们这里茶叶少。过去我们榕江主要是麻粘米(大米)比较多,有的是红色麻粘米,有的是白色的麻粘米,现在没有麻粘米了。麻粘米产量低,现在绝种了。

潘兴文:有没有黑糯米运下柳州去?

杨正豪:黑糯米也有,但很少。

潘兴文:榕江县古时候主要是产些什么东西?

杨正豪:以前我们榕江县的特产很少,过去船运下去的货少,从柳州运上来的有糖、红糖、盐、布匹、衣服、鞋等。

潘兴文:那些货运到榕江县来,卖到哪些地方去呢?

杨正豪:那些货主要是卖到我们榕江县内。

潘兴文:一些商人,比如三都县的商人、雷山县的商人是否到榕江县来进货?

杨正豪:那是肯定的。像三都县的商人,有些也撑船到我们这里要货,我们撑船运货去三都的少,都是三都县的船只来运上去的多。还有很多三都县商人都是撑船到柳州去进货的,那些船只经过我们榕江这里运上去的。运货经过的,有三都县,有平永乡,有寨蒿等。以前没有公路,主要靠的是水路。以前的三都县也没有公路到达,主要是靠水路运货。以前我们榕江有好多会馆:湖南馆、广西馆、江西馆等等。

潘兴文:湖南馆、广西馆、江西馆等那些馆是什么人建立的呢?

杨正豪:湖南馆是湖南的商人建立的,主要是管理在榕江做生意的湖南人;广西馆是湖南的商人建立的,主要是管理在榕江做生意的广西人;江西馆是湖南的商人建立的,主要是管理在榕江做生意的江西人等等。

潘兴文:那些馆卖些什么东西呢?

杨正豪:那些馆主要是卖他们的东西,我想。那时候我还很小,听说有那些馆,至于他们卖些什么东西,我也不太清楚。

潘兴文:当时在榕江县城里到底还有哪些馆?

杨正豪:有湖南馆、江西馆、广西馆、广东馆等,我不太清楚了。

潘兴文:您长大后,比较清楚哪些,比如在这条河上具体运输了哪些东西,您慢慢说吧。

杨正豪:我小的时候,看到我父亲他们经常撑船。长大一些后,就去上学,不上学就在家做农活,也不太清楚,至于老人家们带什么货下去我不太清楚了,船只从柳州上来的时候,都运有食盐、糖、布匹、衣服、鞋等等。我们去县城赶场的时候,也是撑船去的,运粘米、糯米到县城去卖。以前我们去县城,有一条老河直接通到老县城的边边上。现在修路,都把老河填满完了,那些江西码头呀都填满完了的。

潘兴文:当时,还有江西码头?还有哪些码头呢?您慢慢说一下吧。

杨正豪:有江西码头的。在大河口有一个码头,还有一个是江西码头,就是小东门那里有江西码头。那条老河,就是从这个渡口(古榕群)一直沿到老县城边上的江西码头那里去,现在没有这条河了,都填满完了,看不到河了。

潘兴文:以前那些码头停船多不多,停了哪些船只呢?

杨正豪:以前码头停的船只蛮多的。都停货船,客船少得很。

潘兴文:那些货船有多大,一般装运多少货?

杨正豪:那些货船也不大,一般装运两三千斤。

潘兴文:那些货船上一船运不运人?

杨正豪:运人的很少,一般都是运货的多。

潘兴文:以前那些船运货,从广西柳州运货上来,是以千斤算运费,还是以百斤算运费呢?

杨正豪:那我不太清楚,像我们这里(古榕群码头),撑船运货到榕江县城是以百斤计算运费的,撑船运货到寨蒿、到永平都按百斤算钱的。

潘兴文:那个时候用的是什么钱?

杨正豪:那时候用的是旧币。

潘兴文:旧币是纸币还是硬币?

杨正豪:是纸币。

潘兴文:那是什么朝代的纸币呢?

杨正豪:是民国的纸币。以前也有大洋,那是银硬币,是袁世凯的头像,叫袁大头银币。

潘兴文:那时,运一船的货物从柳州上来,运费是多少块大洋呢?

杨正豪:那个我就不太清楚了。那时用的硬币有大洋,也有单毫、双毫的。撑船的运费多数是给银毫的。那个时候就用银币和纸币。

潘兴文:从清朝到民国期间,这条河上的船只多不多呢?

杨正豪:很多。

潘兴文:那时候水深不深呢?

杨正豪:水是很深的。

潘兴文:一般是什么季节,这条河上的船只比较多呢?

杨正豪:一般在快过年的时候,运输的船只比较多。再一个是夏季、冬季这条河上运货的船只也比较多一些。运年货的时候,运输的船只最多。

潘兴文:榕江县境内过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杨正豪:主要是过大年的多。

潘兴文:您说的那些船只从柳州运年货到榕江县城来,除了销售在榕江县内以外,还有哪些地方的商人到榕江县进货没有呢?

杨正豪:黎平县、三都县、雷山县等都到榕江县来进货。

潘兴文:主要是哪些货物呢?

杨正豪:货物有衣服、鞋、布匹、糖、盐巴等。那个时候还没有白糖,都是红糖,都是成块的红糖。

潘兴文:在您的印象中,在哪些年代,这条河上的船只运输比较繁华呢?

杨正豪:民国年间,这条河上的船只运输比较繁华。之前的年代,我就不太清楚。

潘兴文:后来,什么时候这条河上的船只运输比较多呢?

杨正豪: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就是20世纪50代,这条河上的运输船只也还比较多。到20世纪六七十代通公路了之后,运输船只就渐渐少了起来。

潘兴文:榕江开通的第一条公路是哪里到哪里呢?

杨正豪:是黎榕公路,就是从黎平县到榕江县再到雷山县。最早是黎榕公路和雷榕公路。榕从公路(榕江到从江)要晚一些,具体的年份我记不清楚了,榕从公路到20世纪70代才修通的。

潘兴文:在您的印象中,什么时候你们门口这条河的水浅了,船只也少了呢?

杨正豪:也是20世纪70代。

潘兴文:船只下广西柳州运货的情况如何呢?

杨正豪:在1975、1976、1977年这三年这条河上就有机帆船在运输了,就有很多的机帆船到柳州运货来了。

潘兴文:到什么时候,机帆船不再去广西柳州运货了呢?

杨正豪:好像是在20世纪80代,就没有机帆船去广西柳州运货了。

潘兴文:现在(2015年)你们门口这条河上还能通船只到哪里去呢?

杨正豪:现在基本上都不通船只了。现在修有拦河坝了,修水电站了,所以不能通过船只了。

潘兴文:现在这条河上修有哪几个水电站呢?

杨正豪:现在我们榕江修有新八吉电站了,河上没能通船只了。

潘兴文:现在河里这些小船只在干什么用呢?

杨正豪:这些船只都不撑船运货了,这些小船只是打鱼、撑船做玩呀……这里的船只上去没多远了,最多到忠诚那个地方。

潘兴文:从古榕群走这条河,到忠诚还有多远呢?

杨正豪:大约有10里的路程,上面就遇到河坝了,船再也撑不走了,坝上修有水电站了。

潘兴文:那么这条河往下走,还能走多远呢?

杨正豪:只到新八吉电站那里,船再也撑不走了。平永方向那条河,也只到三角井那里,船只也上不去了。到三都方向那条河(都柳江),可能走没多远了,也会遇到拦河坝的。

潘兴文:榕江这里,有哪几条河到这里汇合呢?

杨正豪:就是榕江县往三都方向有一条河,榕江县城至平永方向有一条河,榕江县城至忠诚方向有一条河,在榕江县境内就这三条河汇合的。就这条江,在过去有一种说法就是:“榕江三条江,不打摆子,就生疮了。”

潘兴文:有哪几条河,老人家再仔细说一说好吗?

杨正豪:一条河从三都县来,一条河从雷山县来,一条河是寨蒿、罗李方向来,还有一条小河从黎平方向来。就是这几条河流到榕江县城来汇合的。

潘兴文:过去的都柳江与现在的都柳江有什么不同了呢?

杨正豪:过去的都柳江上没有拦河坝,主要是船只的运输。现在的都柳江上到处都是拦河坝,不能通船只了,现在主要是建有很多的水力发电站。

潘兴文:榕江县城从古到今是几天赶一次场坝呢?

杨正豪:七天。

潘兴文:是赶哪一天呢?

杨正豪:是礼拜天。

潘兴文:新中国成立前也是赶礼拜天吗?

杨正豪:新中国成立前是不是赶礼拜天,我记不清楚了。

潘兴文:在您印象中,从什么时候起榕江县城开始赶礼拜天呢?

杨正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榕江县城开始赶礼拜天了,具体时间我记不清楚了。

潘兴文:榕江县城赶场主要有哪些东西卖呢?主要讲农产品吧?

杨正豪:新中国成立前,我们这里特产少,主要是大米。我们这里有蔬菜多,有大米,这里坝子主要是产大米。

潘兴文:这里的蔬菜有哪些呢?

杨正豪:有白菜、青菜、萝卜等这些。

潘兴文:瓜果有哪些呢?

杨正豪:以前有李子、梨子、黄果、橘子等这些。

潘兴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坝子主要产哪些产品呢?

杨正豪:主要产西瓜、辣椒、海茄(西红柿)。

潘兴文:主要卖到哪些地方去呢?

杨正豪:我们这里的西瓜都是卖到全国各地去,远的到北京,近的到周边县市,榕江西瓜很出名的。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榕江县主要是产粘米。过去我们榕江县的平寨乡主要生产油粘米,这个油粘米比较出名。

潘兴文:平寨乡生产的油粘米主要卖到哪些地方去呢?

杨正豪:这里的油粘米比较出名,运到广西、湖南以及贵州省境内很多地方去卖,是外面人到我们榕江来买走的。

潘兴文:现在是否还在生产油粘米呢?

杨正豪:现在还有油粘米,油粘米很好吃。我们这里往下走,遇到一个农场,那里生产有贡米,贡米也好吃,那个就很出名了。现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特产了,一般赶场,刚才说过的卖一些瓜果啊,一些薯类(红薯、白薯)啊,我们里有牛场,卖牛的很多。

潘兴文:卖的牛是什么牛?

杨正豪:主要是卖黄牛,卖水牛的少。有些人买牛去耕地,有些人买牛去做菜牛。

潘兴文:有人专门买牛去做菜牛吗?一般的菜牛多少斤肉呢?

杨正豪:是有人专门买牛去做菜牛的,一般的菜牛有几百斤肉,这里的牛也不算大个,有些人买牛去耕地之后,牛老了也可以做菜牛了。也没有人专门养菜牛的,只是做不起活路了的牛,就杀来做菜了。

潘兴文:我们这里的牛,主要是喂什么呢?有没有喂粮食的?

杨正豪:这里的牛主要是吃草,很少有喂粮食的。

潘兴文:我们这里农户喂牛,喂最多的农户能有多少头牛呢?

杨正豪:坝子中间的农户喂牛比较少,坝子两边的人家喂牛比较多,一般一个家庭喂有两三头牛那样,现在喂牛的人家也比较少了,有些家庭只喂一头牛了,像我们这里寨子喂的牛也没多少了。我们寨子过去家家都喂有牛,像我家,我过去都亲自喂有五头水牛,其中有两头母牛耕地,有一头牯子牛,有两头牛崽。

潘兴文:你们家喂的牛主要是耕地,还有没有专门喂牛打架的呢?

杨正豪:我们喂牛主要是耕地,牛养大一些了,就要卖了。我们这里没有专门喂牛来打架。像我们这里有“三宝侗寨”,就是三宝古楼。

潘兴文:“三宝侗寨”是哪三宝?

杨正豪:我们是三宝古楼,我们这里有三宝,就是上宝、中宝、下宝。我们属于中宝,一、二、三村是下宝,四、五、六村是中宝,七、八、九村是上宝。

潘兴文:这个上宝、中宝、下宝是不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称呼呢?

杨正豪:过去这样称呼,现在也是这样称呼的。

潘兴文: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没有古楼呢?

杨正豪:没有。

潘兴文:这座古楼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

杨正豪:这座古楼是2000年才修建的。

潘兴文:过去没有这些吗?

杨正豪:没有。过去,车寨那里只有“二滴角”。过去,我们这里没有古楼,坝子两边的寨子有古楼。

潘兴文:侗寨,一般过什么节日呀?

杨正豪:我们侗寨过的节日跟客家差不多,以过大年为主。这里的水族还过瓜年啊,苗族也还有他们的苗年。我们侗族还有萨玛节。萨玛是我们侗族的大祖母,萨玛是母系氏族的,我们这里有一个萨玛祠。萨,我们侗话就是祖母;玛,我们侗话就是大;萨玛,就是大祖母。因此,我们有一个萨玛节,一般我们过这个节是在二月份,以前我们都是在农历二月份过萨玛节,现在是改为阳历11月18日过萨玛节。

潘兴文:过萨玛节主要有哪些活动?

杨正豪:萨玛节的活动主要是踩歌堂。

潘兴文:踩歌堂,就是男男女女在歌堂里跳跳唱唱吗?

杨正豪:一般都是女的跳,就是女的在歌堂里踩踏。

潘兴文:演奏什么乐器?

杨正豪:就是芦笙。一般由几个七八十岁的男同志打草结进行辟邪保平安带路,大家结队走村串寨,有时候聚集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队伍,回来后就进行踩歌堂。

潘兴文:过去过萨玛节时来的人多,还是现在过节时来的多些?

杨正豪:现在来的人多些一些。踩歌堂时,我们这里“三宝古楼”的广场都是人,恐怕两万多人。

潘兴文:吹芦笙的是男的还是女的?

杨正豪:是男的吹芦笙,女的踩歌堂。一般男的不踩歌堂,除了吹芦笙以外,踩歌堂都是女的。

潘兴文:你们过萨玛节,有没有亲戚朋友来走访?

杨正豪:亲戚朋友来的多了。我们那次过的萨玛节省州都来人参加,外面来的客人很多,可能是两万多人。我们侗族过的萨玛节是最大的节日,其他节日没有这么大。

潘兴文:你们侗族过的节日有哪些呢?

杨正豪:我们侗族的节日有:春节、萨玛节、端午节、六月六(以前过这个节,现在不常过这个节了)、七月半、八月十五(中秋节)。萨玛节,以前每年过一次。现在没有钱了,过不起萨玛节了。

潘兴文:过萨玛节要花大钱吗?

杨正豪:过萨玛节是要花大钱哩!如果政府支持钱了才过得起这个节,否则过不起这个节日。要整个寨子,还有整个坝子10个村都要一起过个萨玛节。过个节,我们有的杀猪、杀羊、杀牛等来做好菜,请客人来家里吃饭。

潘兴文:过萨玛节,你们过几天,做了哪些活动?

杨正豪:过萨玛节,只过一天,杀猪、杀羊、杀牛等来做好菜,请客人来家里吃饭。吃饭后,吹芦笙踩歌堂从这个村踩到那个村,游走了一圈,然后就回到我们这里“三宝古楼”的院坝集中踩歌堂。不踩歌堂的,大家就看踩歌堂。过萨玛节,来走访的百姓很多。

潘兴文:过萨玛节时,来往的亲戚朋友给主人送什么礼物呢?

杨正豪:过萨玛节时,来往的亲戚朋友,一般都不送什么礼物。大家来看看热闹,来走走,来玩玩,一年才有一次。现在好几年都没有过萨玛节,就是那一次过得比较大些,很热闹。现在有侗学会,只搞小型的活动,请大家来唱唱琵琶歌。

潘兴文:唱琵琶歌时,跳不跳舞?

杨正豪:唱琵琶歌,就是侗族唱歌比赛。本来我们今年也准备搞侗歌比赛,准备在年前(春节前)搞(比赛),后来听讲,要推到2月份才搞(比赛)。2月份我们侗学会要搞侗歌比赛。搞侗歌比赛时,几个村都来,凡是我们侗族都派一队来参加侗歌比赛,每个村都派一个队来比赛。

潘兴文:侗歌比赛,是比一比哪个队唱得多,还是比一比哪个队唱得好呢?

杨正豪:是比一比哪个队唱得好。唱得好,发一些纪念品,发奖状啊。

潘兴文:侗歌唱得好,是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吗?

杨正豪:唱得好,就是声音清晰,唱得合节拍,声音洪亮,大众比较喜欢的,是否与乐器配合好。侗歌是有节拍的,有些唱得不合节拍的。

潘兴文:有哪些人来给侗歌比赛评分呢?

杨正豪:有评委来打分的。

潘兴文:这些评委成员是由哪些人组成呢?

杨正豪:评委成员是由各个侗族寨子的寨老、老歌手啊,就是老歌手们来打分。

潘兴文:侗歌比赛的评委人员,要不要学校音乐教师或机关单位懂音乐的人来当评委呢?

杨正豪:一般音乐教师他们不懂侗歌,评委不要他们来当评委的。只要各个侗族寨子的老歌首、熟悉侗歌的歌师来当评委,来给侗歌比赛打分的。

潘兴文:侗歌比赛时,一般要多少个歌师来当评委打分呀?

杨正豪:一般有7个或9个或11个。

潘兴文:每个村都有歌师吗?

杨正豪:每一个村都有侗歌的歌师,来比赛时,都带有自己队伍来的。

潘兴文:每个村都派自己的歌师来当评委,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些吧。

杨正豪:我们这里已经搞了几次侗歌比赛了。那时省里面苗学会的杨光林来了,县里面的侗学会也来了。杨光林,是省苗学会会长,我们县里面的侗学会会长也来。我们车江乡这里也有一个侗学会分会,他们也派人来,他们来主持侗歌比赛嘛。一般,我们搞侗歌比赛的时候,县里面都派人来参加的。

潘兴文:县里面是否出资帮你们举行侗歌比赛呢?

杨正豪:县里多少都出一点资金来帮助的。大多数,是我们村寨的村民集资来搞侗歌比赛的,我们都是自己举行侗歌比赛的。

潘兴文:侗歌比赛,是你们自己搞的吗?

杨正豪:是村里自己组织,村民集资,县里面支持,我们就举行侗歌比赛。县里面有侗学会,学会就派人来参加。

潘兴文:一般,你们侗歌比赛,都是民间组织吗?

杨正豪:一般都是民间组织,政府支持而已。

潘兴文:你们侗歌有这样的强大的民间队伍和民间组织机构,所以你们侗歌搞得很好啊。

都柳江流域百位寨老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