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航运兴衰史
时间:2015.6.2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民宗局水族研究所办公室
采访人:潘兴文
受访人:石国义
受访人简介:石国义,男,水族,1936年生,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研究所退休干部。老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水昂村水昂大寨。
潘兴文:公,请您老人家作个自我介绍。
石国义:我叫石国义,水族,1936年生,家在九阡镇水昂村水昂大寨。
潘兴文:您多大年龄离开村寨?
石国义:我15岁离开家,到外面去读书。15岁才进公学,我是小学的“大学生”,在家里读了四年私塾,然后离开家到丰恒学校去就读六年级。那时候,我叔公、我父亲都教私塾。私塾学校是我父亲办的,我父亲自己教私塾,日本侵略军来了,我父亲遇难了,我叔公才接着在私塾里教学。我最初是跟我父亲读书。
潘兴文:当时您父亲办的私塾叫什么呢?
石国义:叫水昂私塾,后来成为国民小学、短期小学。所谓的国民小学、短期小学里的老师是有工资的。我父亲在自己家里办的私塾。我家是三合院房子,主屋的两侧都有厢房,厢房都拿来办私塾。私塾稍为安定,国民党就来组织挂靠公学,后来挂靠国民小学,只要挂靠国民小学,老师就能享有工资。
潘兴文:当时您父亲给你们教了哪些知识呢?
石国义:最初是《三字经》、《中庸》、《大学》等,挂靠国民小学之后,就有点民国教学课本。1952年,我才到恒丰学校去读小学六年级。进学校第一步先参加考试,后才入学。
潘兴文:那时候,恒丰学校在您入学之前,举行什么内容的考试呢?
石国义:当时考试,是考写一篇文章,考词语解释。那个时候,您只要愿意进校读书,且听得懂老师上的课,会写字,会写点文章,学校就收你入学了,那时急切需要培养人才。
潘兴文:那时候,恒丰学校有没有开数学科的课?
石国义:也上有数学课的,当时上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叫韦金美,我的数学成绩差,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到了初中,我的数学科才赶上去。
潘兴文:之后,您到过哪些地方去读书,读书到什么时候呢?
石国义:后来,我到荔波中学去读中学,中学毕业之后,到都匀师范去读。1958年参加工作。教书3年后,就到教育局工作,一直待到1980年。1980年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史研究小组,就转到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直到退休。
潘兴文:您从事民族研究工作之后,对哪些问题兴趣比较浓厚呢?
石国义:我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问题研究,就是研究水族本民族的问题,研究民族问题,主要是研究民族历史问题,我一直研究我们水族历史源头问题,不管人家是否相信,我一直研究到退休,退休了之后,至今我仍然是在研究我们水族历史的源头。我还没有进教育局教研室之前就已经想到我们水族历史源头的问题,我们水族语言自称睢,我进教研室就查到了这个睢字,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一直抓住这个问题到今天。我的这个兴趣是来源于地方文史,我很早就接触到潘一志,1958年我还在都匀师范读书期间,就参加《水族建设新三都》这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于还是学生,具体工作是抄写。那时候我们读师范学制是两年,学校伙食很差。
潘兴文:您参加本民族研究工作时间很长,能不能介绍关于都柳江的航运,或者说都柳江航运中的人物或者事件让我们听听呢?
石国义:都柳江,从过去的水量来看,是相当吸引人的,在过去她是有段繁荣的历史的,很使我向往的。1958年我刚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就住在这条江的边上,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没有地方走,吃了饭就在江边的榕树下坐着休息。当时县城没有桥通过两岸,也很少有船只在江上横渡,三都中学的那些老师、学生,好多人只能在榕树下、码头上摆龙门阵,谈天说地,都没有地方去。我最感兴趣的是,都柳江码头上一石条上有十几个孔,这个石孔是专门用来拴住船只的。都柳江码头可能长一百多米,石条上都是凿有拴船的石孔的。当时没有公路,没有铁路,人们都想到了都柳江上的水路,都柳江沿岸都靠水路来通行。我在小时候,就看到我的祖父在做木材生意,在扬拱砍木材,通过小河顺水运到坝街进入都柳江,把木材放到榕江去,到现在都还有人在那条小河放木材哩!当时,我们三都到榕江都是靠船运的,在当时,都认为榕江是一个了不起的热闹的码头,我们很向往。从榕江运货物到三都来全靠水路的船只运输。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谚语:“榕江三年,水不打火不烧,银钱包打包。”说明在榕江做生意容易发财。三都县城的都柳江码头也就是榕江码头的上一个站,当时水流很大,航运还通到烂土,经常从榕江方向运一些货物上来,再运木材下去。都江那里有个“水师营”,“水师营”驻扎在那里专门管理水路的运输,它是海军。
潘兴文:“水师营”归哪里管制呢?
石国义:“水师营”归官府管,管水司务。可能归都江厅管理,或是都江县管理。“水师营”就在那里收“厘金”(税金)。
潘兴文:都江县和三合县在什么时候合并的呢?
石国义:都江县和三合县是在民国时期合并的,合并后叫作三都县。三都建县很滞后,过去一直叫三脚屯(三脚屯的“脚”是用哪个脚字呢?就是用脚板的“脚”字),“屯”是一个铺面的意思。“屯”就是屯堡,有些喊作堡,有些喊作屯,小的喊作堡,大的喊作屯。三脚屯,是一个营盘有人居住的地方,不一定有街道,有行政单位的地方,地方很小。
潘兴文:从三脚屯到三合县,要经过什么样的一个历史过程呢?
石国义:从三脚屯到三合县,那是经过一段好长的时间的。1958年,我到三都县城来参加工作时,到处都还是草房,那场景还是非常荒凉的。当时,从河边的大榕树下走到老公安局那头的这条路叫中山路,就是一条街,老十字就在老文化馆(现在农行的对面)那里,一条街从老医院(现在的检察院)下来到丁字口那里,那时候叫新民路,就是从医院到文化馆那个交叉口就叫作十字街了。十字街的四面房子比较少,文化馆那里有一座庙(那个庙叫什么呢?好像是文庙),现在农行那里过去是民房,就是把文庙改为文化馆。
潘兴文:当时的县政府办公房在哪里呢?
石国义:当时的县政府办公房就在大榕树下,就在现在的法院那里。县委就在现在的步行街(现在帝都房地产开发的房子那里),拆迁县委就是为了扩大那条路。1957年在敲钟坡那里盖了一栋房子,用于县委县政府办公。国民政府的办公房根本不像样子,是木板房。我1958年来到三都,县委县政府共同在敲钟坡建成的那一栋三层楼房子办公了,之前的县政府是什么样子,我就不清楚了。
潘兴文:石公,给我们讲讲都柳江上航运比较出名的人和事吧?
石国义:我知道在都柳江上通海航运潘明洛是最近的事。据了解,都柳江上码头原来有夜市,夏天水满的时候,船不上岸,货就在船上,很多船只连在一块,点起油灯,搞水市,在船上买卖东西,怕拉上岸不方便销售,繁荣到那种地步。为什么在都江建城,就靠的是这条河搞航运,多从广西柳州航运东西上来。听说,我们这里搞航运的,就是货运,远到榕江、从江比较多,不敢走远。一是当时国家不管你航运的安全,二是河盗很多。你把货运到榕江就有大老板来接手了,你的货也运不下去了;最多运到从江你的货也被拦截强买了。也就是对方要吃价差。运到广西柳州去的相对较少,听说周西成把他的汽车从柳州航运上来到都柳江码头上岸,很多人才知道这条河通到广西柳州去,还可以航运很多东西。
潘兴文:周西成是什么人物呢?
石国义:周西成是贵州省第一任省主席,是军阀头目。周西成(1893-1929),名世杰,号继斌,贵州桐梓新桥黑神庙人。周西成路过我们都柳江码头很多次,他的路线就是贵阳—都柳江码头—广西柳州往返。
潘兴文:周西成沿着贵阳—都柳江码头—广西柳州线路多次往返是在什么时期呢?
石国义:那是在民国时期。后来,胡羽高写了《三合县志》之后出名了,胡羽高与周西成又是好朋友,胡羽高到贵阳去做官,修了一座桥即羽高桥。“羽高桥”三字为周西成题写。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明胡羽高与周西成的关系很好。三都的出名,也因当时周西成经常在这条路上往来;再者,都柳江出名。都柳江最出名、最繁荣可能是在清朝,清朝时候设立通判、设府厅在上江(都江)。可想而知,三脚屯,老式撮箕口,很不成气候。后来都江两县合并之后,才统县到三脚屯这里来的。三合县与都江县合并之后,改名叫三都县,县城在三合这里,所以这里就替代了都江的繁荣。都江那个府厅,到辛亥革命后就不执行府厅制度了,府厅才衰败。尽管衰败,它的遗址的架势比1958年我到三都时的县城市容还大。这条江,听说在过去,贵州的山货如药材、桐油、木材运下柳州都靠这条江,可想这条江当时的繁荣程度不一般。潘明洛也在这条江上出名的。
潘兴文:潘明洛是何人?他怎样在都柳江上出名的呢?
石国义:潘明洛是我们三都县民委潘炯辉的高祖父,我从潘炯辉那里了解到了潘明洛开发都柳江航线通海航运的事情。潘明洛(1866-1945),字云波,广东佛山人氏。由潘明洛上溯三代,都是以农、商为业。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潘明洛19岁,就随其舅父欧阳大人(时任黔中道驻都匀府命官)到贵州谋职。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潘明洛时年28岁,因傍其舅父作为荫生,被都匀知府委派赴独山知州任六品红笔司爷。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潘明洛时年32岁,被贵州巡抚上奏偿以从二品杂红顶戴派任镇远道台厘金局委员长。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潘明洛时年38岁,将家眷由独山迁居三脚屯,在三脚屯街区内(原为广人街,后改为中正路、中华路),修建两亩地面积的二进式四合院,为一楼一底瓦房。同年辞去镇远道台厘金局委员长职务,在三合建立“怡昌”商号,专事商务活动。
潘兴文:潘明洛是在什么时候,怎么来到三都县的呢?
石国义:因苗岭山脉地质构造自然形成的都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境的磨石湾,流经三都、榕江、从江四县,出广西武宜汇合南北盘江注入珠江奔腾入海。都柳江的航运价值在中国史上早就沸沸扬扬。古代《汉书》曾将在贵州高原的南盘江、北盘江和都柳江统称为牂牁江。即有“牂牁江水今黔中诸水入粤”的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更绘声绘色地描述“窍闻夜郎所有精兵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阀南粤”。到了唐代,唐贞观三年在都柳江流域设置应州。这无疑对促进都柳江水运功能,起了很大作用。清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批准贵州省总督张广泗修治都柳江河道的实施计划,其修治的起点是从三脚屯经都江来牛、古州(榕江)抵广西怀远,凿开纤道,疏浚河道。至此,这段从三脚屯至广西怀远可行驶载重5000斤的大木船顺逆通航。所以才有后来的贵州巡抚孙绍武为修治都柳江,在江边小溪摩崖触景生情,提笔书写“山高水清”四个大字。但是由于当时清朝政府仍固守“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了国内水路运输事业的对外开放。因此,都柳江船运并未通江达海,只是短程运输。这一切对潘明洛来说,早有所知,这也是潘明洛毅然辞去镇远厘金总局公职入籍三脚屯另展宏图的决心。
潘兴文:潘明洛到三都县后,做了哪些事呀?
石国义:1904年,潘明洛入籍三脚屯后,正值清朝帝国衰败,闭关政策松弛,华洋资本在中国内地进行投资,兴办矿业、开设银行、设立矿务局、办轮船公司等。这自然引起民族资本投资水路航运业的兴起,与垄断资本争夺货源和市场的航运权。于是国内形成许多“官督商办”事业,这时广东佛山、广西梧州等地成为沿海和内地开放的水上门户,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是香港、澳门、新加坡和菲律宾等,海内外商贸交流逐步走向发达。潘明洛此时颇具开发眼光,他顺应市场形势组建“怡昌”商号,凭他是广东佛山人及在贵州为官的人际关系,运筹于三脚屯及梧州、佛山之间,把民间民族航运业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行会,以保护同行利益,形成垄断航运市场的民间团体。当时内陆沿江口岸行会各商户,纷纷建立对外贸易的商户联号。香港航线对外贸易联号是以“隆”字为标记,广东佛山航线对外贸易联号就以潘明洛怡昌商号的“怡”字为标记。沿海对外贸易航运组织,都是通过这些联号户,开展“积货”对外经商,出口各种土特产,进口多项洋货。潘明洛的“怡昌”商号对外贸易所运送出境的货物有:桐油、木材、药材、粮食、牛皮、猪鬃、茶叶、香菌、木耳、皮麻、五倍子、朱砂、雄黄、硫黄、生铁、水银、锑矿等土特产品。而由两广逆水运来的洋货有洋布、洋纱、洋油(煤油)、洋钉(铁钉)、洋火(火柴)、西药、海盐以及锑锅、铝锅等。据《贵州近代史》记载:“1911年贵州的桐油产量达30万担左右,居全国首位,为全省的出口大宗。当时仅从都柳江运出铜(桐油)油每年就有数万斤之多。并且由于当时都柳江上游自然生态良好,河水充盈,载重五千斤货物的大木船都可顺逆通航于三脚屯、巴开(今大河)、烂土之间,致使水路物流极为方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海轮纷纷从南洋奉调回国。这时中国内陆需出海的货多但船少,于是民族资本投资的航运出海获得发展机会。佛山会馆和潘明洛的“怡昌”商号航运业务由此成倍增长。潘明洛的怡昌商号甚至通过邮政直接给新加坡去信,联系船运业务(现在潘明洛后裔家族中还保存有他与新加坡公司来往信件),怡昌商号船队每次到达三脚屯口岸停泊的数量在100至300艘以上。这就是都柳江三合通海航运之肇始。
潘兴文:潘明洛开发了都柳江三合通海航运,给当地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石国义:20世纪初,都柳江航线三脚屯口岸,由于潘明洛与海外通商较早,海外的工业产品及各种海生物,源源不断地通过都柳江航运输入内地经销,并且黔、川、滇、湘地区的土特产货物又成批地转运到三脚屯口岸出海,三脚屯由此成为海内外货物转运的聚集地。这样就带动了许多商贾云集此地,特别是众多的广东商人奔赴三脚屯设置商行,直接采办各种货物,使屯城商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三都水族自治县志》记载:“1916年三合县商务有起色,两广、湖南、四川,商人聚集渐多。”使宁静的三脚屯转变成生机勃勃的商贸城,于是外地人、本地人,纷纷地涌入三脚屯市场,有的进城出卖劳动力,有的进城出售农产品,有的做转手经销生意,有的为乘舟路经此地。这时期三脚屯流动人口激增。自潘明洛开启海外经商的航运业务以后,城内出现各种商务性服务设施,如装卸运输、储存、保管、食宿、保安和各种娱乐场馆等。当时三脚屯的挑夫熙来攘往,川流不息。客栈、货栈、马栈、饭店,通宵达旦营业。外籍会馆如湖南会馆、江西会馆以及两广商务人员的“广人街”都在这时候出现。《三都水族自治县志》载:“1917年三合县开始成立商会,广东人潘明洛任商会会长。”那时的商会会长一般都由即将卸任的官绅或有实力的商家担任。潘明洛在当时是最合适的人选。三合县商会的宗旨是:1、维护工商业者正当的经营权益;2、开展招商合作,组织商务活动;3、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捐赠活动;4、分摊政府项目派款等等。每当县内逢年过节或是迎来送往的庆典活动,都将由商会出面协调,动员各商家和行会馆捐资,并积极开办各种经济文化活动,资助办学、修建公路、桥梁等各项公益事业。三合县商会鼓励省内外、国内外商货同时在该地市场出售,不排斥各地客商往来,难能可贵,具体表现在保护粤、淮、川食盐畅通无阻地营销。潘明洛在三脚屯口岸开展对外经商和担任三合县商会事务中,有效利用各商家的民族资本,助推三合区域内社会公益事业和经济、文化、教育发展。
潘兴文:潘明洛开发了都柳江三合通海航运,对当地政府工作开展有什么益处呢?
石国义:潘明洛打通都柳江航运通海业务,不仅带来城镇贸易经济的繁荣,而且还为当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时潘明洛在三脚屯带头剪发,赞同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主张。据20世纪50年代潘明洛之长子潘继英老人回忆,他的父亲潘明洛在与客人的一次谈话中说:“我剪发是为了革命,我与海外通商是便于本地民众物品购销和繁荣黔南经济,将有利于我‘怡昌’生意兴隆。”随着时代的变革,潘明洛仍在继续对外经商的同时,积极为当地民众办了几件实事:
其一,潘明洛积极支持把三脚屯州同更改为县治,并为此四处奔走。1913年5月三脚屯众多父老纷纷要求与独山州府脱离隶属关系另立县治。事前三脚屯州同曾先后派出烂土士绅莫焕华和鼠场张绍华以及三脚屯士绅包汝明、郑恒斋等人到贵阳请愿均未成功。其原因是独山州府以杨筱村为首的官方人物,为了继续控制水陆转运即黔粤商贾辐辏的重要岸口,抛出大量钱财,多处进行活动,企图阻止三脚屯另立县,致使三脚屯州同派往省督请愿者接连失败。那段时间,正巧有一天,省督府黔中道尹龙建章(广东佛山人)向三脚屯赴筑请愿者打听同乡潘明洛近况。于是同年7月三脚屯众位父老另行委托潘明洛赴省督请愿。谁知消息很快传到独山州,独山州府为阻止潘明洛赴省请愿,立即书写密信并准备银圆两担,派差使星夜赶赴三脚屯广人街潘明洛府上投书赠银。当时独山州府委派人员的来意是:“受银绝路,起程必亡。”潘明洛在独山州官的高压下,表面热情接待来使,当场表示一不受尝银,二不赴省请愿。让独山州差使带回赠银之后,潘明洛于8月初秘密带三脚屯众位父老的《万言书》暗走贵阳。为避开独山州马刀队拦截,绕道走茅草坪小路,到达都匀乘滑竿,星夜赶抵筑城,直奔省督府找到同乡龙建章指引投书请愿,改三脚屯州同为三合县。潘明洛在省督府多方打通关节,民政司长郭重光咨内各部案据,同年9月省督唐继尧指示,正式批准改三脚屯州同为三合县。潘明洛当即派差使返籍通报喜讯,自己数日即到。当潘明洛回到三脚屯时,三脚屯上千人步往迎宾亭,热情相迎,众人齐呼:“高升!高升!”这时锣鼓喧天,芦笙四起,唢呐震耳,火炮冲天,数人抬起潘明洛游三脚屯城街道一圈。同年12民国大总统颁令,将各省府、州、厅建制一律改为县制。都江厅改为都江县,三脚屯州同改为三合县。1914年4月三合县正式成立。首任县长赵永霖在上任前的头一天,亲自到潘明洛府上登门致意。
其二,潘明洛积极动员组织各商户义务捐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潘明洛在任商会会长期间,动员商户捐款建设公益事业的有:(1)建设三合水码头。三脚屯设立县治前后,每次航帮到达将有上百艘货船停泊在三脚屯岸口,因岸口狭小简陋,已经不适应航运业务发展要求,因此在立县之初,潘明洛与城内的各商家积极倡议修建三合航运码头,于是形成了由新政府报请上级拨款、商家捐助、民众集资与出力,修建一条以青石条块砌成的河堤。该码头全长2300公尺,每间隔3公尺凿一个系船孔,伴随河堤栽种四棵榕树。三合水码头的建设,成为三合县城的重要景点之一。可惜这一历史物证在旧城改造中,已荡然无存。(2)积极支持三合县城办平民学校。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于是1908年三脚屯知名人士包汝明等,在城区关帝庙建立一个初级小学堂,潘明洛与城内商家积极捐资、献田折价支持该学堂,并主动送子入学读书。1921年士绅李淑纯创办女校师范班于三合,后改名私立毓英女校,潘明洛亲临开学典礼捐资祝贺,以表示支持。同时在潘明洛担任商会长和经费局长期间,对三合县各地教育事业,积极动员民众和商家捐资扶持。(3)积极支持三合县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三合县城文昌阁古楼是清年间修建,由于气候潮湿性较大,加上文昌阁多年失修,1911年6月的一天上午刮起暴雨雷电,炸开文昌阁宝鼎。嗣后,1917年潘明洛动员各商户捐资修复文昌阁古楼。在保护好该古建筑的同时,确定将文昌阁作为为三合县商会会所,以后又作为经费局办公驻地。这些文化设施早已灰飞烟灭了。
其三,潘明洛积极主动引省外商家开发三合县矿产资源。如引进两广商家到三合县开发铁矿、汞矿、锑矿等。1916年由潘明洛牵头与广东商家在三合县乌虾沟合资开发“荫发水银厂”,年产量数百斤,为三合县境内冶炼出水银之始。潘明洛委派儿子潘壁章参与厂内的技术管理,开发出矿后,用人工操作把朱砂取出来,搭建土炉冶炼水银,水银出炉后,用竹筒装好,上市交易。在开发三合县汞矿史实方面,水族学者潘一志先生曾在20世纪50年代书写的《水族壮会历史资料稿》中叙说:“自欧战起,世界各国,争用水银(即汞),在民国五六至二十三四年间,三合开采水银者,如雨后春笋。”这期间,潘明洛是重要角色。
其四,潘明洛积极支持修建陆路交通运输道。自清雍正时期设立三脚屯州同以来,都柳江航运口岸的陆路运输,都是靠挑夫在山林间的古驿道上行走。据1770年《独山州志》记载:“荔波一带彼皆不通舟、楫,货物所需多运自独山即彼地。”因此,这些古驿道一直是三脚屯航运货物由陆路送往独山,再分发各地的通道。挑夫从三脚屯出发,去独山州府,路经古驿道三郎、董蒙、大河、烂土、水岩、基长到达独山县80公里;去都匀府,由三脚屯出发,路经古驿道猴场、十字路、马场、交然、郑家坡、基场、王司到达都匀75公里。路面宽一公尺,每经一地十里道旁设驿亭,又叫凉亭,专供行人短暂休息。清光绪年间该驿道曾维修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道已不再适应三合县航运货物转运业务的要求。例如1927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派卢焘赴香港购买一辆7座福特牌汽车,该车装船沿都柳江逆水运至三合县后,拆零而用260个人从三合镇都柳江码头的口岸抬运10天才到达贵阳复装。1928年三合县人胡羽高在担任贵阳县长兼路政分局长时,提议修建贵阳至三合县公路,得到省政府批准。由麻江陆家桥公路修通三合县城,全长105公里,三合县方面集资捐款,负责组织民工修建县境内三合到羊勇关17公里的路线。这时担任三合县商会主席的潘明洛积极支持,并由他倡议全县商家捐资赞助,此后贵州省政府命名为陆三公路,于1940年2月全线修通,竣工通车庆典之日,县政府邀请潘明洛参加庆典,当日参会人员40多人,集中在县城交通弯处合影纪念。
其五,潘明洛积极参与民众抗击侵扰者,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民众生命财产的活动。1929年丹江土豪杨昌隆等人,纠集数千人于6月13日包围三合县城,来犯者连夜占领三合城周围四山制高点,旗帜如林,喊声震天,枪炮巨响,势态危急。潘明洛与城绅配合民众奋力抵抗,来犯者得知城内有准备,结果围困县城四天无法得逞,最后弃下数百对抢劫用的箩筐退散,从而保全了城内社会安全,使民众生命得到保护,财产未遭抢劫和破坏。
潘明洛倾心都柳江航线通海航运业务的开发,直接与海外通商,进而带动三合县商贸市场的繁荣,为三合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5年,三合县发大洪水,潘明洛不幸溺水身亡,家道由此衰败。
潘兴文:1945年,三合县发大洪水,县城的情况如何呢?
石国义:1945年,三合县发大洪水,就是县城被洪水淹没了,洪水冲走了一大片,死了很多人,损失惨重。潘明洛是在自己家里被洪水淹死的,潘明洛家离河边又近,他的家势也因此而破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