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不瑶族迁徙史和生活习俗
时间:2014.12.2
地点: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社区
采访人:韦世方
受访人:赵龙海
受访人简介:赵龙海,瑶族,48岁,农民,尧排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巫不社区尧排村巫井组。
韦世方:你好,我是县民研所的韦世方,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地方的历史。请问你尊姓大名?
赵龙海:我姓赵嘛。叫赵龙海。
韦世方:今年好多岁数了?
赵龙海:48岁。
韦世方:是哪一年生的呢?
赵龙海:是1967年生嘛。
韦世方:你家住哪里呢?
赵龙海:巫井组。
韦世方:尧排村的哦?
赵龙海:嗯,尧排村的巫井组。
韦世方:巫井组离巫不社区有好多公里呢?
赵龙海:8.5公里,不算远也不算近。
韦世方:这个村有几个组呢?
赵龙海:我们尧排村现在成9个组。
韦世方:9个组哦,人口是好多呢?
赵龙海:人口是1400多,户数是300多户。
韦世方:300多户哦。
赵龙海:我们巫不乡(原为巫不乡)最大的村可能也就是我们尧排村,其他的村可能有7个组,或7到8个自然寨,我们尧排村比其他的村要多大一点。在巫不靠近东北面。对于东北面来说,接壤的是榕江县和雷山县,是黔东南嘛,是三县交界。我家巫井那里,历史上那里有个三角塘,在我家附近的山坡,离家有一公里,那三角塘是真正的一个三角形的一块田。在我们巫井组,在巫不乡尧排村巫井组的一块田,一个角挂雷山,一个角挂榕江,一个角挂三都。以前县政协很多人来调研时问我有关情况,我讲,在那里只要两三分钟就脚踏三个县的地界。他们笑,那肯定是在附近了嘛,对不对?
韦世方:巫井组人口是——
赵龙海:我们巫井组目前有130多人,户数是22户,比较少,但人口最多的是我们赵姓。现在还杂有韦姓和潘姓。七几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火烧房子,烧了大寨子。他们说搬几户上去住,就在1977年,或1978年那段时间有两户入住,目前我们共有三姓。
韦世方:“巫井”这个名称是怎么取的,它有来历没有?
赵龙海:来历是这种,以前古话讲,当时喊巫劲(入声调),用汉语写不出来。以往我父亲谈勘界问题时,跟我们说一些,即后来我们县里派人来谈勘界问题,我们看飞机拍照的照片时,上面写“巫庆”,“庆祝”的“庆”,当时我们解释老人怎样由“巫劲(入声调)”到“巫井”呢?巫井,就是在我家有个四合院,有个“井”字形的意思嘛,是四合天井。这是巫不乡巫井组独一无二的四合院,是井字形嘛,在我们家真正有个井字状。所以后来才改的,大家讲,“巫劲(入声调)”写不成,“庆”字也不合,干脆按这个四合天井开个“井”字,就改成巫井组。
韦世方:巫井主要是赵姓吧?
赵龙海:主要有赵姓、韦姓,还有潘姓,三种姓氏。
韦世方:民族呢,赵姓是?
赵龙海:我们赵姓是瑶族,韦姓是水族,潘姓也是水族,目前在巫井住的是两个民族。
韦世方:像你们这一支,特别是赵姓这一支是以前在这里,还是从哪里搬来的?
赵龙海:我们是从江西搬来,先到湖南,后到广西。我们家的始祖是江西的,后来到湖南住得两代,在广西住三代,最后直接逃到巫井来。在尧排村赵姓特别多,怎雅村还有。从源流问题来说,首先我们从江西来,也就是多代了,到现在将近十代的人。坟墓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的。
韦世方:十多代,大概是在清朝哦?
赵龙海:清朝,很长时间了。在尧排村赵姓很多,盘姓很少。正宗的瑶族是赵、盘、邓三个姓,不吃狗肉。吴建忠局长讲,不吃狗肉的是赵龙海。对!我们实话实说。
韦世方:这种禁忌,为什么?
赵龙海:这种禁忌的原因,我讲给你听,从古以来是这种情况:当时祖先从江西那里搬来时,带锅、瓢、碗、铲四样东西,就涉河过大水来,是吊过来的,你看我们这里有印(捋出前肘),这里还有斑迹,是正宗的江西人,不爱来逼着也来,所以江西人哪个没有这个。真的哩,老的有,小的也有哩。他们过来时,首先没有谷种,谷种没带来。当时我们祖先在那里住,房子很小,只堆点谷种,也没有我们这种口袋。平时狗就睡在谷子上面,它身上的毛就背有谷子。搬来这边后,有一个公就讲,来到贵州了,怎么做吃?在贵州只能吃杂粮,没带大米来怎么做?是不是打转回去?我们奶讲,不用回去了,我们看狗身上有没有谷种?没办法拿一床烂垫来,让狗睡在上面,把谷种抖出来,才得到谷种。得了谷种后,我们就不能再去吃它的肉,实际上它就是帮我们的忙了,我们要尊重它,敬畏它,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我们不吃狗肉,实际意思就这样,没有什么东西可说的。
韦世方:就是感恩嘛。
赵龙海:啊,对啦,对啦。班班辈辈也好,我们瑶族喜欢喂狗但不吃狗肉,我们也不能卖,它老了死了,我们要拿去埋,我们不吃它的肉,就这种情况。
韦世方:哦,反正就是自己喂,不卖它,也不吃它的肉。
赵龙海:噢,对啦。
韦世方:你们这里的瑶族现在讲不讲瑶话了?
赵龙海:讲啊。
韦世方:还会讲?
赵龙海:我还讲成啊。
韦世方:还讲成?
赵龙海:我的孩子讲不成了。小孩只成讲成零星句子了。
韦世方:三十岁以下的吗?
赵龙海:嗯,五十岁或三四十岁的还讲得成,我有几个叔,我爸他们是七哥弟,还有一个姑妈,大伯在巫井住,二伯在台湾,征兵去的,三伯在巫井,还健在,我父亲属第四的,我五爷、六爷、七爷还在。
韦世方:呵呵,您家人丁还是很兴旺的。
赵龙海:但我遇到我叔、我(婶)娘他们,就直接讲瑶话。什么“锅瓢碗铲”啊,“吃饭”啊,或有客来要接待啊等,我们就讲瑶话,你们肯定不晓得,对不对?
韦世方:嗯。
赵龙海:好,我看你进来,我该讲要烟的,如“打烟”、“倒水”,我讲我们民族话要妥善一点,没让客人知道,我们自己去操作。我们瑶话讲,那是正常的。
韦世方:服饰呢?
赵龙海:瑶族的服饰原来是有,后来失火几次后服装没有了。
韦世方:现在穿的是什么服饰?
赵龙海:现在穿的是汉服了,但讲瑶话还成。
韦世方:瑶话你这一代还讲成吧?
赵龙海:讲成。
韦世方:下一代像你儿子他们还会讲吧?
赵龙海:少了,讲成一些,但很少了,估计到孙辈还讲得成点。像我们讲的“走巷”那是“煮饭”,“恒翁”那是“要水”,“吼堵”那是“吃饭”,跟苗话差不多,还有“切泐”、“切贵”,是“三脚”、“鼎罐”的瑶话原话。在水族地方,水话我们也会。
韦世方:民族话你们还保留,但也慢慢地汉化了。
赵龙海:县政协开会时,他们来采访我时问我:“你会不会讲瑶话?”我说:“会。”“光你一个会吗?”我说:“还有,我们这里来两个,有人大的来自怎雅村的,我是政协,是尧排村的。”然后我就讲瑶话并解释给大家听。我说,“小孩他们可能讲不成了,瑶话要遭淘汰了”。
韦世方:语言还有一些,服饰可能没有了。
赵龙海:服饰没有了。
韦世方:过的节日,目前怎样?
赵龙海:我们的节日与汉族差不多。但我们最隆重的是瑶族的十月十六,要打糍粑。
韦世方:这个节日有没有特别名称,喊叫什么节呢?
赵龙海:我们十月的瑶族节,其他民族不跟我们过的。我们的特色是这个瑶族节。平常我们跟汉族过,二月份过年了,三月份清明了,四月份过的讲的意思是农村喂牛的,要供黑糯饭,那是牛的生日(为牛过的节日),五月是端午了,六月我们没有,六月六是我们地方的侗族过。七月半是比较隆重举办的严人节(阎王节,即鬼节)。我们瑶族过这个节,客人来我们家作客,我们没杀猪,但是杀鸡杀鸭。你首先从古到今祭祀该摆的,先把家里供祖先摆好了,然后如土地公、牛圈等这样那样摆好,我们这节日很隆重。
韦世方:你们是杀鸡杀鸭拿去供?
赵龙海:嗯,供祖先。
韦世方:供在堂屋吗?
赵龙海:就在堂屋啦。
韦世方:堂屋供鸡还是鸭?
赵龙海:一只鸡一只鸭,两样摆嘛。
韦世方:牛圈哪里呢?
赵龙海:那里我们拿刀头(刀头肉)去。就是三杯酒、一块刀头肉、粽粑。我们有两种瑶族,有一种在岩梁头(山上)的,有一种在岩梁脚(山下)的,像我们恰恰在岩梁脚。在岩梁头的没得粽粑叶,就不包粽子;在岩梁脚下面有粽粑叶,就包粽子,把粽子摆放在牛圈旁和屋当头,供神和土地公。各处用一个粽子、一个刀头、三杯酒、香纸等去供,先摆好,亲戚来到也到我们摆好了,再忙也要等摆好了才吃晚饭。等到吃饭时间就不计较了,大吃大喝,不管它。
韦世方:土地也是拿刀头肉去供?
赵龙海:一样的。
韦世方:和着粽粑等?
赵龙海:噢,对啦。
韦世方:堂屋那里呢?也就是神龛那里。
赵龙海:神龛嘛,就是供鸡鸭。鸡鸭没动,直接等外面四处摆好了,才把鸡鸭取下来砍了,大家来该煮吃再吃。
韦世方:这是七月半哦。
赵龙海:七月半,八月中秋呢,我们买点糖果品,个个都讲嘛,八月中秋山公在天上,是明月嘛,浪漫点嘛,拿糖、果品啊供下,大家也供,桌子摆在门口,等月亮公公休息了再收进来,大家吃一餐饭,第二天就随便了。到九月重阳的时候,必须打糍粑。九月初九,打糍粑。十月,我们十月是瑶族节。
韦世方:瑶族节比较隆重吧?
赵龙海:对,比较隆重的,该杀猪的杀猪啦。
韦世方:总共过几天呢?
赵龙海:两天嘛。头一天邀您的朋友、弟兄、老少,哦,同志等,大家来了,当天杀个猪。大家来辛苦了,先喝一杯酒,就是先隆重接待朋友、弟兄、老少,大家先吃饭饱以后,你再烧点香来供祖先一下就得了。
韦世方:拿什么来供?
赵龙海:两个刀头肉嘛,杀猪有个猪头哦,中间摆猪头,两边各摆个刀头肉供一下。先吃饱饭了才供,供好以后把供品拿出来,接着沏茶供上,再烧把香,就完事了。可以跟亲戚朋友划拳打马吃夜宵不用管,第二天也不管祖先了。第二天搞娱乐啦,该唱的唱,该牵手的牵手。
韦世方:唱歌还有对歌吧?
赵龙海:有啊,汉歌、瑶歌、水歌随便唱,大家都隆重的唱。
韦世方:在家唱还是?
赵龙海:家里面嘛。
韦世方:唱歌的内容主要是哪样呢?
赵龙海:意思是情歌有了对不对?唱情歌厌倦了,呵呵,就改唱点革命歌曲。
韦世方:情歌在家里唱,本族的人唱情歌?
赵龙海:还有客人来哩,我们就是客人对情歌。
韦世方:男的跟女的对吗?
赵龙海:对啦,男的跟女的对情歌。等到我们唱革命歌曲呢,我们自己家人可以来唱了。
韦世方:嗯。
赵龙海:到十一月没有了,到十二月过年了,春节大家普遍过。
韦世方:特别是这里的结婚情况,一般来讲,瑶族以往是跟内部结亲还是跟周围的?
赵龙海:一起的,跟汉族一样的。
韦世方:没什么特色?
赵龙海:没有。要是讲我们瑶族,原先是有,特色上是找不到服装了。没得服装表演不出来,是不是?
韦世方:嗯。结婚跟汉族差不多吧?
赵龙海:一样的。
韦世方:有没有特别程序的?
赵龙海:没有了,跟平常一样。接亲转来后拜个堂后供点饭,就吃饭了,很简单,跟汉族一样。
韦世方:还有丧葬呢,指老人过世。
赵龙海:丧葬这事,我们瑶族很注重啦。我跟你讲,我们瑶族最麻烦的是祭祖那个。我们祭祖不太方便,有坡度,要三天三夜,可以上刀梯的。祭祖就得找瑶族师傅,可我们这里没有,盘姓瑶族还有。你找一个师傅还带两个徒弟,成三个。比方说,你该还愿的得三天三夜。三天三夜他不要任何别人的。他要小孩,未结婚的,要童子,那是死话(说定)了。哦,讲讲我又记得了,要童子,三个女孩三个男孩,陪那三个师徒要坐三天三夜。白天要着服敲打,但是群众没有(特色)衣服穿了,三个师徒有。做时解手都不能去,做得好的,他表演完那程序内容以后,喊你解手你再去。到吃饭的时间大家拢在一起吃,那我们喊做还愿,瑶族叫大愿,大愿是最麻烦的。
韦世方:这是老人过世以后?
赵龙海:那是一种事,还愿又是一种事,还愿是老人已去世得几年了,现在拿米去看(过阴)碰到他,他需要猪,是奶要还是公要,公要就祭公,奶要就祭奶,要搞三天三夜。
韦世方:然后请相当于法师的人吗?
赵龙海:噢,请个大法师来。
韦世方:他又带两个徒弟来?
赵龙海:对啦。
韦世方:带两个徒弟了后又要三男三女?
赵龙海:我们这里要的三男三女,是童子,没结婚的,来坐桌子。
韦世方:来陪坐桌子?
赵龙海:超度三天三夜。那可以做客,做客呢拿酒来送,以前是送酒送米,对不对?现在大家送点钱,也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往年没有钱,只能送一斤酒两斤米。主人家杀一个或两个猪,大家就吃。后来呢改变了,大家送点钱正常的。几十块也是钱,送一百啊,几百也有。可以放炮,划拳打马都行。
韦世方:你讲的这个是老人过世得几年后,过阴讲老人需要这些后,才来还愿?
赵龙海:我们办丧事呢,也请到三个师傅,也有人作陪。
韦世方:按照程序,比如老人过世,一过世后,你们怎么做?首先是?
赵龙海:先安排(更衣、入殓)好后,再请师傅来超度。我们超度与汉族不同,我们瑶族相当麻烦。
韦世方:老人过世以后,你们怎样做,比如洗洗之类的有没有?
赵龙海:是啊,女的头发要收拢,男的要把脑壳剃光,然后清洗,洗澡嘛。拿焙笼(炕笼)来,让他们坐炕笼上,清洗好了放到梦床上(临时用木板搭就的床),待衣服穿好后就去停放。时辰到了后才能入棺。
韦世方:穿衣裳件数单双有讲究没有?
赵龙海:有啊。
韦世方:还有颜色有没有讲究?
赵龙海:有,一般是青色、白色,红色也有。一般男的少穿两件,女的多穿两件,女的多辛苦,比如当妈的养崽辛苦,妈要多穿两件,男的少两件。(如:男穿7件,那女的就穿9件)
韦世方:一般穿几件?
赵龙海:七件到九件,不能超过十一件,穿单不穿双。
韦世方:给她穿好以后呢?
赵龙海:穿好以后就停在梦床上。拿两根板凳来摆,用几块板子来铺,停上梦床。然后拿纸钱盖住头部,有木头厚枋更好,没有该买的买,马上看入棺时间,到时间就入棺,该超度的请先生来超度。
韦世方:入棺以后才超度?
赵龙海:入棺以后才超度哩,先入棺后先生才能进家,搞三天或是两天由孝家来定。先生超度也是隆重得很啊。孝男孝女以往我们是没吃荤的,直接吃素,一房人都这样,那哀悼是不得了的啊。亲戚来才能吃油,平常都不能吃油,锅子要洗干干净净的,孝家直接吃素。
韦世方:哦,像我们水家吃素时,像鱼我们不忌,水里面的东西我们没忌。
赵龙海:鱼我们也不能吃。
韦世方:也不能吃,像菜油呢?
赵龙海:菜油可以,要买好的菜油才行哩,超市买的不行,要忌就忌老火。我们一见血的东西就不行,须用水洗得干净,要忌就特别忌,忌彻底。
韦世方:哦。棺材你们是放在家里面?
赵龙海:我们搁在屋里面嘛,在堂屋,是顺着大门的。他们有一些是顺房子(顺房梁方向摆放),我们是顺从门口(对着大门摆放)。女的搁在右边,男的搁在左边(人面向大门,背对神龛,以人的左方右方为方向——编者)区别一点分个左右,让道场先生来转及唱花灯等各方面,他是有这个情况。
韦世方:哦,是在门的旁边啊。
赵龙海:噢,对啦。
韦世方:放在门边啊。
赵龙海:女的放在右边,男的放在左边,是这意思。
韦世方:是在门的旁边,还是在?
赵龙海:在堂屋中间,女的必须放在右边。
韦世方:靠偏一点?
赵龙海:对啦,靠偏一点,不能对神龛,男的靠左边,是这种意思。
韦世方:因为忌油,要拿什么供呢?
赵龙海:素席嘛。豆腐、茶叶,酒都没倒。
韦世方:没倒酒?
赵龙海:没倒哩,那是素席,直接没倒酒的。
韦世方:有香?
赵龙海:有香、蜡烛、纸钱等。有豆腐、水果各方面,米饭、果品嘛。
韦世方:其他菜呢?
赵龙海:其他菜没要了,菜这些东西,一点荤菜不要,连小菜也没煮。
韦世方:糖类可以用?
赵龙海:糖类是可以的。
韦世方:嗯,像刚才你讲的,要请法师来超度两三天哦。
赵龙海:一般是两至三天,农村可能一个礼拜时间也有,按城市是三天,我们也懂这个问题。农村选好日子,可能一个礼拜,师傅可能多超度点。
韦世方:一般要单还是双,有没有这种分法?
赵龙海:超度天数吗?
韦世方:时间哩,有两天、四天、六天等。
赵龙海:这没管,人一落气后拿他八字去排,马上择日,择日子合好多天就是好多天,没管的。
韦世方:没管哦。
赵龙海:嗯,农村可以搁一个礼拜,七八天、十天都有。
韦世方:除了超度外,有没有搞一些比如吹芦笙等活动了?
赵龙海:有啊,吹芦笙、唱花灯啊,是亲戚请来的。
韦世方:亲戚请来啊,像孝家也请吗?
赵龙海:请啊,孝家也请,做法事先等待对不对,要先做花灯等客人来,一样的嘛。
韦世方:做完以后就送老人上山?
赵龙海:第二早就送老人上山,上山安息了,大家吃点饭后就撤了,想唠就在,忙了可先走。
韦世方:呵呵,各民族各有各的习俗。
赵龙海:各有各的习俗,说不清楚啊。
韦世方:目前住的是木房吧?
赵龙海:木房的多。分成若干隔间。如公住哪格,奶住哪格,都有。死亡了到入棺时间,必须在堂屋那里改良(入殓)。
韦世方:有没有分几间的,比如我们立房子都是分五排四间之类的。
赵龙海:有,分三间或者四间。
韦世方:分单双有没有计较?
赵龙海:那没管。
韦世方:呵呵。
赵龙海:民族的习俗没办法。在我们地方有几种民族,水族看的也多,如韦姓他们停老人家,是顺屋子,横着堂屋的。
韦世方:顺着梁吧?
赵龙海:嗯,顺着梁对啦,我们不是顺着梁是顺着门口。
韦世方:附近这里瑶族有没有名人之类的?
赵龙海:我们这边没有嘛,老的有,那几年有。以前我们家的公不得了的,上刀梯时拿马刀磨得很快的,要念几天的法术(咒语),那是大斋,要打光脚板踩刀梯上去的哩,现在没有刀梯了,就拿一块布牵上去可能有四到五米高。把布接上表示意思而已,现在没人敢搞那种了,以前搞得成,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韦世方:那公叫什么名字呢?
赵龙海:叫“发”公。特别会做法术的,是我们赵姓。
韦世方:他名字呢?
赵龙海:他就是喊那个字。
韦世方:赵发哦。
赵龙海:赵发。相当会做法,那不得了的。我们尧排村几个组经过那些,觉得不得了的事。
韦世方:他生活在大概什么时候?
赵龙海:光绪。
韦世方:后来那技术就没有了?
赵龙海:没有了嘛。
韦世方:我们尧排这里,包括你在的那组,生活提高了,现在靠什么为主要收入呢?
赵龙海:种植、养殖。在我们这地方种植,讲实话是很少的,只能种杉木。杉木发展慢,十多年才长大一些。南片区那边快啊,交梨种葡萄几年就有收入,收入也大。我们养殖主要是养猪、养牛。种植只能靠杉木,那土地没让留空。
韦世方:农作物这里还是以水稻为主哦。
赵龙海:是的。
韦世方:除了水稻还有什么?
赵龙海:也没有什么。
韦世方:如杂粮呢?
赵龙海:杂粮有嘛,我们种小米、高粱、稗子等小季都有,但这两年种子都找不到了。
韦世方:呵呵。
赵龙海:其他村种的还有多啊。以前有什么高粱酒、小米酒、稗子酒,客人来到都得吃,现在哪样都没有了。
韦世方:现在有杂稻米增产了,加上人出去打工多了,可能也是原因。
赵龙海:经济在外面抓多,他的田就请人种,按照比例取成,有些还送种空。出去打工一年找几万,一家人得七八万,十多万转来,你帮我种田没荒得了,我们尧排村的田保持没荒的。
韦世方:现在有好多人出去打工呢,大约数据?
赵龙海:约有70%以上的人出去打工。
韦世方:在家的情况呢?
赵龙海:在家可能20%、30%还不到的。只有老弱等特殊人群在家。平常有劳力的人都没在家,身体健康的人全部出去打工。有小孩读书的去不得,那就单边在,单边一个出去打工。
韦世方:养殖一般都是喂养的多吧?
赵龙海:喂养的多,我们巫不香猪有发展的,不光巫不,还有雷山达地、榕江都拉过去那一带。一年当中你喂一、两头老母猪,一年有四发猪崽,农民也马虎够吃够用了,还种点田的够了。还有小的出去打工,把家庭收入补上来。
韦世方:目前猪怎么卖?
赵龙海:是那种的,仔猪满月以后三四十斤跟市场价格差不多,大概十一、十二块一斤。如果一年中喂两个黑猪,不喂料只喂菜的,到过春节,哪个来找我们跟村干联系,就晓得哪个农户有香猪,要百多斤、七八十斤的,那才值钱。一般可以称连活气,大猪可能一百四五十斤连活气的,可引人到农户家里去看,没喂料的、喂菜的15块钱1斤,农户就抓这机会。
韦世方:15块钱1斤哦。
赵龙海:15块钱1斤活气哩。那是实话哩,找个大笼子装或捆脚称的。要是你喂料的,他也不跟你讲了,我们也不敢介绍。介绍来的人买,他是拿去杀吃的,喂料的那价格就没到。
韦世方:那牛呢?
赵龙海:跟你讲,牛一年才得一胞(仔),喂牛是很累的,但我们还保持农民的本质,喂来耕田。你想买犁田机,像我们尧排村啊,普遍都买,后来甩在田角,烂、坏掉,还有螺丝不好啰,打不叫啰。牛去梨完一天可以放空,但喂牛也苦,一顿一顿的割草喂。
韦世方:好多小田都在坡上。
赵龙海:也不像牛方便,拉进田就去了。犁田机没用割草,农民也还买,我们村几个组像尧排、姚家、尧帅都没喂牛了,像巫井还有喂两三头牛的。
韦世方:鸡鸭那些呢?
赵龙海:鸡鸭正常要喂啊。农户不喂这些,零用钱哪里来呢。
韦世方:现在有哪家专门搞养殖的吗?
赵龙海:没有。以前县里面也扶持巫不乡,四个村都得喂鸡、喂鹅这些,还有喂猪。讲实话,喂鸡鸭很多人喂了给国家浪费资金。因为喂养要料多,国家少送也几百羽,你养大来卖不出去。卖得少了,喂料就很老火。
韦世方:喂鸡鸭成本大哦。
赵龙海:成本太大了。农村人喂一头牛耕田,下一个崽来喂一两年卖出去就七八千,崽卖了母牛还在,喂的成本少,喂料的个个怕喂了,搞不去的。
韦世方:那鱼呢?
赵龙海:鱼平常卖不出,尧排原有几家搞得蛮好的,那些鱼塘可能有四五百斤鱼,但卖不出,哪个跟你买呢?办好事的个个去三都买,超市的鱼又不好吃,我们喂的自己吃,喂鱼也不赚钱,是真的。平常去三都七八元一斤鱼就买得了。家里那价钱他们不卖,农家人平常喂得点吃的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