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

铜镜是古代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器,工艺精湛,形态美观,纹饰华丽,铭文内容丰富,极具历史、艺术、科学和民俗价值。铜镜和其他文物一样,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是我国文学、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新的领域,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卓越创造,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铜镜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的神韵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的瑰丽、神奇和辉煌,将千秋万代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齐家文化七角星纹镜

铜镜于齐家文化开始出现,从战国时期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直至明清时期,由于玻璃镜的出现和普及而退出历史的舞台。铜镜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相始终,绵延3000余年。铜镜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且以精湛的工艺、漂亮的纹饰、优美的铭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铜镜形体虽小,但其方寸之间却凝聚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每个历史时期铜镜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所以,它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中国古代铜镜独树一帜,极具民族特点,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代表遗存物之一,因而也受到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重视。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中国古代铜镜最初在青海、甘肃地区的齐家文化(夏代至商代初期)中已经出现。如1976年青海贵南尕马台M25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圆形,直径8.9厘米,厚约0.3厘米,重109克。它是背带小钮的铜镜,开启了中国古代铜镜在形制上的民族特点。此后,商周时期这种早期铜镜在中原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4面铜镜。但夏商周王朝乃礼制社会,“作淫声异服奇器以疑众者杀”(《礼记·王制》),可见,商代铜镜的使用并不普遍,而是一种相当稀罕的物品。虽然,商代铜镜发现只不过4~5件,但它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意义是相当大的,亦为以后铜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迄今为止,西周的铜镜共发现16件,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体薄,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铜镜的数量比商代铜镜稍多一些,分布也较广。商代铜镜仅殷墟有发现,而西周铜镜在陕西、河南、北京、内蒙古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广阔。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表明,夏商周时期,铜镜的铸造尚处在萌芽阶段。

战国嵌玉琉璃镜

战国时期,铜镜发展成熟,《战国策·齐策》所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足以证明战国时期铜镜已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中国古代贵族礼制社会没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因而青铜礼器衰落了,但青铜生活日用品,诸如货币、灯具、铜镜等得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冶铸工艺已有了高度的发展,为铜镜的成熟提供了技术基础。战国铜镜比起此前齐家文化等早期铜镜来说,已有了本质上的提高,可以说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铜镜了。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原地区生产的青铜复合镜、镶嵌玉琉璃镜、鎏金镜、漆绘镜等十分精致。而南方楚文化地区出土的山字纹镜、蟠螭纹镜、羽地纹兽纹镜等也十分精美。据统计,长沙地区有四分之一的楚墓随葬铜镜,说明楚地铜镜生产的发达。进入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经济文化的繁荣、汉民族文化的初步形成,为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基础。汉代铜镜得到广泛使用,据统计,洛阳地区二分之一的汉墓随葬铜镜。汉代铜镜种类繁多,主要有日光镜、昭明镜、博局镜、连弧纹镜、四叶镜、多乳禽兽纹镜、龙纹镜、神兽镜、画像镜等。

汉镜的特点之一是镜上铸有铭文,并日趋发达。铭文的内容主要表达当时人们尊崇神,祈求吉祥富贵和子孙繁昌的愿望,反映了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历史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从王莽时期开始出现了纪年铭镜,如“始建国天凤二年作好镜,常乐富贵庄君上,长保二亲及妻子,为吏高迁位公卿,世世封传于毋穷”;“吾作明镜,幽宫商,周缘官象,五帝天皇,伯牙弹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子孙繁昌,建安十年朱氏造”。这些铭文使得铜镜在考古学的断代与分期研究中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特点之二,汉代铜镜在纹饰的主题与装饰手法上,已摆脱了战国中时期青铜礼器纹饰的影响,出现了铜镜自己的主题纹饰,主要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与东王公、西王母等。一般是单层纹饰,不用地纹。西汉时期大多用单线勾勒纹饰轮廓,为平面纹饰。东汉中期以后出现高浮雕纹饰。从装饰手法上,一般分为内外两区和宽缘,多采用中心对称的四分法布局。西汉晚期以后,宽缘多加饰纹饰或铭文带。汉镜总的艺术风格是图案化,质朴严谨。

孙权像

总之,汉代铜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汉代美术史的重要资料,三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而湖北鄂城又是孙权始都的武昌城之所在,其遗址在今鄂州市城东一带。因此,鄂州是三国时期南方铜镜的生产中心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鄂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神兽镜和画像镜,如吴孙权黄武六年(227年)重列神兽镜(铭文表明乃山阴匠师鲍唐作)、孙权黄龙元年(229年)半圆方枚神兽镜及佛像纹镜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国魏晋时物期,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所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赐给日本国女皇卑弥呼“铜镜百枚”,正始元年(240年)魏遣使诣倭国,赐金、帛、刀以及铜镜等物,因此铜镜在日本被视为神器宝物。近百年来日本的古坟中出土了数百枚三角缘神兽镜,中日学者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或认为乃魏主所赐,或认为乃东渡日本的吴匠所造,或认为系古代日本仿制等等。总之,此时铜镜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日历史上长期友好的见证。

唐葡萄镜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不但国家强大、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而且中外文化交流繁盛,长安已是国际性的大都会,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到了全盛阶段。铜镜形式多样,除圆镜、方镜之外,新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有柄镜等。并且个大厚重,质地精良,多呈银白色。同时还制作了金银平脱镜、嵌螺钿镜、金背镜、银背镜等特种工艺镜。

唐代铜镜的种类主要有四神镜、瑞兽镜、狻猊(狮子)葡萄镜、双鸾衔镜、雀绕花枝镜、宝相花镜、盘龙镜、月华宫镜、飞仙镜、真子飞霜镜、三乐镜、狩猎纹镜、打马球镜、八卦镜等。其纹饰总的特点是,已从图案发展为绘画,题材以花鸟及民间故事为主,采用写实的手法,并且纹饰极其华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铜镜总的时代风格是雍容大度,饱含太平盛世的神韵,令人心旷神怡。

《旧唐书》书影

根据《旧唐书·玄宗本纪》等的记载,唐玄宗千秋节时,君臣互相赐贡铜镜。而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故事,表明此时铜镜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与嫁妆。这些都说明此时铜镜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此外,隋唐一些铜镜上又铸有优美的铭文,如“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迥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炼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传红,依窗绣晃,俱含影中”;“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不仅书法十分精美,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唐代丝绸之路畅通,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域外文化对唐代铜镜产生了许多影响,如狻猊葡萄镜中的狻猊(狮子)即来源于今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而鸟纹显然是受到了波斯(今伊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唐代铜镜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因而又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存,在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和伊朗等地均发现了唐代铜镜,成为研究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

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庶族地主和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而铜镜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铜镜从工艺上看的确衰落了,艺术价值不高,但实际上铜镜的使用则更为普遍了。宋画上描绘的走街串巷的磨镜者就是例证。并且,此时铜镜进一步商品化了,宋代湖州镜上的商标性铭文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等就是明证。明清时期玻璃镜逐渐普及,结束了铜镜的发展历程。但铜镜作为中国古代一类重要文物,仍将永放光辉。

铸造铜镜的第一道工序是制范。范为两片对合,在一侧留一小孔便于灌注熔化的铜液,灌进的铜液冷却后取掉范就得到铸出的铜镜了。

丝绸之路示意图

造范时一般先制作一件铜镜的模型,以此用泥翻成范,正面镜范要平坦如砥,才能使镜面光滑,背面范要合理设置钮和花纹,才能使镜精美。在范上刻画花纹及铭文,是专业性和艺术功力很强的技术工作,反映了匠师高超的技艺和社会风俗习惯及审美特征等。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安阳殷墟出土的铜镜是用陶范铸成的,而大量的铜镜铸造则是用泥范。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人们还经常用汉唐铜镜翻造,即用汉唐铜镜在泥板上压印成范。这样方便,省掉许多工序,但铸出的铜镜图案模糊,线条呆板,毫无生气。

做镜的第二道工序是熔炼铜液进行浇铸。铜镜的原料是铜、锡、铅合金。铜的可塑性好,但熔点高达1083℃;锡的伸展性好,熔点为232℃,铅的熔点为327℃。纯铜中若加入15%的锡,熔点便降为960℃,加至25%,熔点是800℃。加锡不仅可以降低熔点,还可以增加硬度,并使之有光泽。而加铅还有另外几个作用,首先是使合金熔液的流动性好,因为铅的比重较铜锡为大,可以迅速充满整个范中,使铜镜表面匀称整齐,同时可以减少熔液中的气泡,避免了镜子上出现泡斑。其次,利用铅在冷却时不收缩的特性,使铜镜的图文整齐清晰。关于青铜合金的比例,《周礼·考工记》记载,“金锡半,谓鉴燧之齐”。即铜与锡各占一半,是铸镜用的配方比例。汉代,合金的配置比例为铜占60%~70%,锡占23%~25%,铅占4%~6%。唐镜与汉镜的比例基本一致。从铜镜的质量看,汉唐的比例是合适的。铜液熔化后,浇入合好的镜范中,待冷却后,取下泥范,一件铜镜就铸好了。而要使其光亮照人,还需打磨开光甚至加涂反光材料才行。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铜镜,其花纹制作工艺特殊,漂亮非凡却数量极少,成为中国古代铜镜艺术中的珍品,人类古代文明的瑰宝。如商朝出现的漆绘镜,战国中晚期流行的彩绘镜,用红、绿等油彩绘画,色彩鲜艳,花纹美观。又有一种透雕镜,其制作手法更为特殊。另外,战国中期的金银错镜,属于珍品中的珍品。即把金、银丝嵌入镜背作为纹饰,制作十分精巧,线条流畅生动。汉代及其以后,还有在镜上鎏金的,经过这种工艺的处理,镜子光彩夺目。

唐代制造了一些花纹更加富丽堂皇的铜镜,特种工艺显得更为娴熟。如金银平脱镜,其纹饰是用漆粘贴金银花饰片构成。这种铜镜不仅现在是稀世之宝,即使在当时,亦是极端奢华之物。为了倡导节俭风尚,唐肃宗、代宗还曾明令禁止用此工艺造这种镜子,使我们今天难以见到唐开元天宝之后的金银平脱镜。与金银平脱镜基本同时或稍后出现的还有螺钿镜,其制作方法是用漆将螺蚌贝壳饰片粘贴在镜背上,构成一幅图案。螺钿是中国的传统工艺,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周就有了螺钿漆器,到了崇尚奢华的唐代,这种工艺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螺钿镜上有饰片镂空刻画,有的饰片雕刻细纹,加上螺片本身那晶莹的光彩,所以其装饰效果比金银平脱更为鲜艳华丽。此外,还有错金镶料、嵌银镜等。从文献资料看,这类铜镜是专供皇族使用的珍品。

唐漆绘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铜镜

铜镜发明以后,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制作了形制大小不同的镜子,还制作出了凸面镜。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4面镜子中,有两面镜面微凸,说明远在殷商时期,古人就掌握了凸面镜的原理。与凸面镜相比,平面镜的铸造要简单得多。但若镜子很大,而影像又不变形,这样难度就大了。所以我们今天所看见的铜镜面径不过30厘米,多数为20厘米左右,特大的铜镜实为珍品。1980年山东淄博市出土了一面汉代长方大镜子,长约120厘米,宽约21厘米,背面纹饰繁缛富丽,被称为“铜镜王”,这一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汉代匠师们的卓越技艺。

谈到中国古代铜镜艺术中的瑰宝,古今中外闻名遐迩、令人痴迷的汉代“透光镜”就不得不说了。所谓“透光镜”,就是把镜面对着日光或灯光时,从反射在墙上的光影中能清晰地看出镜背的花纹和铭文。这种“透光镜”主要有汉武帝至王莽时的“日光镜”和“昭明镜”。“日光镜”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昭明镜”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铭。据研究,该镜的铸造是运用了光线的曲率折射的原理。

上述这些特殊的铜镜,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精湛技艺的表现,这些不朽的历史文化遗物,总是令人思绪澎湃而倍加珍视。

铜镜各部位的称谓分为形制、镜面、背面、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边缘、圈带、铭带、镜铭、主题纹饰等。

古代铜镜的形制一般为圆形,此外,铜镜也有方形、菱形、葵花形、有柄形等。通常铜镜正面打磨得非常光亮,背面往往装饰着题材丰富的纹饰,但是,也有素纹的。镜的钮座多装饰在镜背中央。钮的形状有球形、弓形、半环形、长方形、桥形、兽形等。

铜镜的背面多有花纹图案,一般是铸造的,有线条式、宽带式、浅浮雕式及浮雕式等。古代铜镜的纹饰题材非常广泛,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类、植物类、神话故事等。

清光绪费晓楼绘对镜理发

1.齐家文化铜镜纹饰:素纹、七角星纹。

2.殷代铜镜纹饰:叶脉纹、多圈凸弦纹、平行线纹。

3.西周铜镜纹饰:素纹、重环纹、鸟兽纹。

4.春秋战国铜镜纹饰:素纹、弦纹、羽状地纹、云雷地纹、叶纹、花瓣纹、花叶纹、三山纹、四山纹、五山纹、六山纹、菱纹、兽面纹、兽纹、凤鸟纹、禽兽纹、蟠螭纹、四叶蟠螭纹、蟠螭菱形纹、羽鳞纹、连弧纹、彩绘纹、漆绘纹、透雕纹、金银错纹狩猎、金银错虺龙纹、雷纹、三角勾连雷纹、蛛网纹。

5.汉代铜镜纹饰:蟠螭纹、方格四虺纹、连弧蟠虺纹、四乳草叶纹、四乳花瓣草叶纹、规矩草叶纹、星云纹、日光铭连弧纹、昭明铭连弧纹、清白铭连弧纹、铜华铭连弧纹、日有熹铭连弧纹、日光铭重圈纹、昭明重圈铭纹、宜佳人铭重圈纹、四乳四虺纹、四乳禽兽纹、四乳四神纹、博局纹、多乳四神禽兽纹、多乳禽鸟纹、多乳禽兽纹、云雷连弧纹、长宜子孙连弧纹、素连弧纹、变形四叶兽首纹、变形四叶夔纹、变形四叶八凤纹、重列式神兽纹、环绕式神兽纹、历史人物画像纹、神人车马画像纹、神人禽兽画像纹、四神禽鸟画像纹、夔凤纹、双头龙凤纹、双夔凤纹、龙虎纹、盘龙纹。

6.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纹饰:重列式神兽纹、环绕式神兽纹、画文带佛兽纹、变形四叶鸾凤纹、变形四叶佛像鸾凤纹、变形四叶兽首纹、夔凤纹、瑞兽纹。

7.隋唐铜镜纹饰:四神十二生肖纹、十二生肖纹、四神纹、瑞兽铭带纹、瑞兽花草纹、葡萄蔓枝纹、瑞兽葡萄纹、瑞兽鸾凤葡萄纹、瑞兽鸾鸟纹、雀绕花枝纹、对鸟纹、宝相花纹、花枝纹、亜字形花叶纹、月宫纹、飞仙纹、真子飞霜纹、三乐纹、狩猎纹、盘龙纹、八卦纹、万字纹,此外,还有特种工艺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

8.五代、宋铜镜纹饰:都省铜坊铭纹、千秋万岁铭纹、素纹、缠枝花草纹、花鸟纹、神仙人物故事纹、蹴鞠纹、海舶纹、八卦纹、纪名号铭纹。

9.金代铜镜纹饰:双鱼纹、历史人物故事纹、盘龙纹、瑞兽纹、瑞花纹。

10.元代铜镜纹饰:缠枝牡丹纹、神仙人物故事纹、至元四年双龙纹、寿山福海铭纹、素纹。

中国古代铜镜的纹饰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纷然于镜上的珍禽异兽、花鸟虫鱼、仙凡人物,以及浩瀚无垠天地,构成一幅幅绚丽奇妙的画卷,使我们看到了由铸造工艺提高而折射出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之轨迹,亦能看到古代先民的审美意趣、风俗民情及社会心态,在探究远古时代部落生活场景的同时,进而体味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的社会制度,探讨先民的思想意识及社会生活状况。

1.幻想动物纹。幻想动物是中国古代先民丰富幻觉中的奇异动物,它是超自然想象力的东西。这种幻想动物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蟠螭纹、蟠虺纹、麒麟纹等。

考察研究历代铜镜的装饰题材,可以发现龙凤一直是重要的题材。从战国时期的透雕双龙纹镜到东汉中晚期出现的盘龙镜,历经三国、两晋、隋唐、宋元乃至明清时代腾云驾雾的云龙,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始终未曾在铜镜上消失。从战国时代稚气可掬的凤鸟,到唐代生机盎然的双鸾,直至宋代以后凌空舒翅的飞凤,凤的形象也时常出现在铜镜上。

龙,古代人眼中神话般的怪物,能隐形也能现身,能大也能小,能短也能长;春分时节登天,秋分以后入水。能水中游、云中飞、陆上行,能呼风唤雨、行云播雾。

秦汉至隋唐,龙的形象装饰特征为有双贴身小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尖吻,鼻、目、耳均小,大眼眶,高眉弓,锐牙,前额突起,长脸无须,颈细腹大,尾尖长,尾梢做三角形,整个形体大而粗短,四肢强壮,足多作三趾,俨然一个爬行走兽。唐、宋、辽、金、元、明、清,龙的躯体拉长成蛇躯鳞身,翅变为火焰从肩部飞腾起来,开始有须、髯、鬣、肘毛等,趾4个或5个。

凤,是由火、太阳、各种鸟类复合而成的奇妙动物。从战国时期开始,下迄宋代,凤鸟纹一直作为较常见的花纹被装饰于铜镜上,有的以凤鸟纹作主题纹饰,用花草来衬托;也有的凤鸟和花草一起作为主题纹饰。

秦汉至隋唐,把集长足、蛇颈、秀丽的身翼、鸡嘴、孔雀翎冠翎尾集于一身的鹄类视作凤;辽、金、元至明清时期,在鸷凤与朱雀的基础上,以鸡为原型加以变异附丽,使之目光更锐利,头爪更有力,尾更巨大飘逸。

龙凤图案纹饰之所以成为铜镜纹饰装饰之永恒之题材,是因为它们象征着美好、和谐、幸福、镇邪去恶、降生吉祥。

2.动物纹。铜镜中的动物纹,也是常见不衰的装饰题材。这些动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如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喜鹊、鱼、蛙、蜂、蝶等,这些动物各有深刻含义,虎是避邪之物,鹿通禄,羊通祥,蛙有子孙旺盛、繁衍不息的含义,鱼有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寓意,喜鹊寓意喜事临门等。

3.植物纹。铜镜中用植物纹来装饰的流行时间最长,而且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形式一般有花叶、花瓣、花朵,又有花草、花枝、树木和枝蔓等,而且常与其他图案纹饰及人物等配合表现,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生动之情感。

4.几何纹。几何纹是中国乃及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艺术之一,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形。几何纹饰形式多样、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体现了一种形式美的内涵。主要有弦纹、连珠纹、方格纹、直条纹、斜线纹、连弧纹、三角纹、横条纹、云雷纹等,如齐家文化时期的七角星纹镜,就是运用了弦纹和三角纹来构成七角星形图案;商代后期妇好墓出土的叶脉纹镜,在镜周饰连珠纹,内饰以由斜线构成的叶脉形图案;妇好墓出土的多圈凸弦纹镜,在镜背装饰弦纹6周,弦纹之间填上了密排的竖直短线;妇好墓出土的平行线纹镜,钮外及边缘有凸弦纹两周,内填34条节状凸线,中心区圆面均匀地分为4等分,每一等分有长短不同的凸线10条,相邻等分的平行线互相垂直。又如,汉代的博局镜、日光镜上的连弧纹、斜线纹也体现了线条美、形式美。

战国六山镜

5.神仙人物纹。在铜镜的纹饰中,人的形象也是重要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如狩猎、织布、泊海、蹴鞠等;第二类是历史上的传说故事,如伍子胥、孔夫子问答等;第三类是神话故事,如东王公、西王母等。如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时期金银错狩猎纹镜,其主题纹饰是骑士与猛虎搏斗的场面;云梦睡虎地第九号墓出土的战国狩猎纹镜,主纹是两个头戴盔甲、赤膊光足的武士手持盾剑与双豹搏斗的场景。

战国四兽镜

汉代,神仙人物故事纹大量出现,把镜上人物图案题材推向高潮,这种内容题材的装饰,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热情追求和向往,因为仙人形象与传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与期待。而得道升仙、长生不老和荣华富贵,则是体现了封建阶级的世界观。所以说汉代铜镜上的神仙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心理状况。如东王公、西王母,在汉代他们是神话的中心人物。传说中,西王母有多子多福的神通,并且,东王公与西王母夫妇又有不死药能使人长生不老,又能使人们子孙昌盛,更重要的是掌握着脱凡成仙的大权,所以他们便成了人们追求美好境界的最大希望,故铜镜上出现这种神仙形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追求人间美好情感的愿望,同样出现于汉镜上,如神兽镜中出现的伯牙与钟子期的形象便是最好的佐证资料。俞伯牙是齐国大夫,钟子期则是一位山间樵夫,对音乐的共同认识和爱好使他俩成为难得的知音,可惜钟子期英年早逝,而伯牙也发誓不再弹琴。由这个故事而产生的民乐《高山流水》,至今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俞伯牙与钟子期

伍子胥像

有爱便有恨,汉代画像镜上描绘伍子胥的形象,借此歌颂忠臣,抨击昏君,体现了人们强烈的爱憎观念。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仅在弹丸之地会稽苟延残喘,在发愤图强的同时,采用了范蠡的计谋,选了西施和郑旦两位美女送给吴王,以迷惑吴王,使他贪于女色而不务政事。吴王很高兴,但伍子胥却坚决反对,说贤明聪慧的人是国家的财富,而美女则是国家的祸水,夏代因为有了妹喜,殷代有了妲己,周代有了褒姒,而先后灭亡,所以请大王不要收下这两人。但是吴王不听,反认为伍子胥不忠而杀害了他,伍子胥临死之时说:“把我的眼睛挂在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国的兵马打进来。”后来越国果然把吴国消灭了,吴王此时才明白伍子胥是忠臣,在自杀时以衣服蒙上眼,表示没脸去地下见伍子胥了。这正是以史为鉴、史鉴结合的典范。

元十二弧葵瓣镜拓片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这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唐镜的主要题材之一,表达了唐代人们追求恬淡自然的高雅情趣及审美理念。传说尧帝时期,天帝的10个太阳儿子不像以前那样轮流巡回,而是一起出现在天空,天下大旱,民不聊生,上帝便派天神羿携妻嫦娥下凡以解除百姓的疾苦,羿一鼓作气射下了9个太阳并诛杀了许多妖魔鬼怪,使人们重新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但因为他没有按天帝的嘱托去吓唬一下这些太阳的儿子,而是不教而诛,使得天帝不太高兴,竟没有把他们召回天宫。嫦娥受此连累不免时常发点牢骚,为此两口子时常闹别扭,羿还与美丽的洛神有过一段恋情。和好之后羿历尽艰难去西王母处讨回了不死之药,两人分吃可以长生不老,一个人吃了便可以回到天上。嫦娥在怨恨之下竟一个人偷吃了仙药,当她轻飘飘地往上升时,可能感觉背叛丈夫有点绝情,怕天仙耻笑,想上月宫暂避一阵子,谁想一落脚便成了鼓腹瞪眼的蟾蜍。这个故事曾引起历代人们的无限遐想。唐人唯美,或是同情嫦娥,所以仍塑造了一个美貌的仙女。

宋代铜镜上神仙人物故事题材纹饰也很常见,如仙人仙鹤纹、航海图纹与蹴鞠图纹。仙人龟鹤镜上的仙人仙鹤、不老青松、千年灵龟,都寄托了人们祈求延年益寿的愿望。

金代铜镜的人物图,取材于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如柳毅传书的故事。洞庭龙王的小女远嫁泾河龙王三太子,夫君暴虐无常又风流成性,龙女备受欺凌,常化作民女在道旁牧羊,内心痛苦不堪。赶考落榜的书生柳毅路过此地,见到这位凄楚憔悴的女子,非常同情,听说了龙女的悲惨身世后,慨然允诺替龙女向父王传递书信。他不负龙女厚托,使得洞庭龙王得知了小女的不幸,由其叔父出马救出了龙女。为报答柳毅的见义勇为,龙王招他为乘龙快婿,终与美丽的龙女结为伉俪,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元明时期,随着铜镜艺术更趋衰微,铜镜上的人物图案较少见,而到了清代便几乎绝迹了。

清磨镜图

据考古发现,从战国末期开始,铜镜的铸造便有了铭文这样一种装饰,它较花纹的隐喻表达更直接明了,成为镜背装饰的一部分,它与花纹一样表现了人们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现实等。古代铜镜的铭文,表示祝愿性质的吉祥语句最多,即祝愿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延年益寿、多子多福、长乐未央等。同时表达男女相思爱慕之情的也屡见不鲜,还有反映铸造单位、时间及夸耀铜镜质量的铭文。这些铭文是了解研究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变化、经济生产活动、文学发展和书体演变等的重要资料。

汉镜爱情相思铭文:

“常富贵,乐未央,长相思,毋相忘。”

“常乐未央,幸毋相忘。”

“愿长相思。”

美好的爱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铜镜的铸造也不例外,即使在铜镜这方寸之地上,它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只是表现在铭文上,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不同,故用词和表达的意义便不尽相同。

唐镜爱情相思铭文:

“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冬朝日照梁,含怨下前床。维寒以叶带,镜转菱花光。会是无人觉,何用早红妆。”

“既如愁里日,不宽别时要。唯有相思苦,不共体俱消。”

“兰闺婉婉,宝镜团团。曾比双目,经舞孤鸾。光流粉黛,采散罗纨。可怜无尽,娇羞自看。”

“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腰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

“月样团圆冰样清,好将香阁伴闲身。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

上述镜中的句句铭文,犹若一首首情曲,有的倾诉了痴情男子对爱人的不尽相思;有的道出了闺中少妇思念远行亲人的心曲;有娇怯轻怨的低语,有的大胆表露爱的心扉与追求,充分展现了唐代太平盛世时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赞颂。

汉镜中自夸铭文: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

“冶炼铜镜清且明。”

这些赞美铜镜的铭文,文字优美简约,颇具时代特色。

汉纪氏铭文镜铭文:

“朱氏”、“许氏”、“吕氏”、“赵氏”、“吴尚里伯氏”、“王金”、“青羊”、“三羊”、“张氏”“周氏”、“龙氏”、“李氏”等。

汉镜祈祷长寿、升官发财、家族兴旺的铭文:

“天纪元年岁在丁酉,师徐伯所作明镜,买者宜子孙,寿万岁,大吉。”

“赤乌元年五月廿十日造作明镜,百□清铜,服者君侯,长乐未央,造□先师名为周公。”

《女史箴图》局部

以上历代铜镜铭文的种种内容,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又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铜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古代铜镜的应用十分广博,铜镜文化更是渗透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之中。从齐家文化时期铜镜出现开始,它就既是照容用品,也是奢侈的装饰品。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铜镜便成为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由于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及人们思维心理的变迁,铜镜文化也历经了由兴盛至衰萎的过程,但其文化内涵传承至今,绵亘不断,构成了文化史上壮美的篇章。而其中所凝结着的民族精神,正是铜镜文化永恒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铜镜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礼仪制度、精神因素等方面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在物质文化方面,铜镜作为古代生产技术的杰出代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青铜文化尚不发达的齐家文化时期,人们便铸造出了铜镜。而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铜镜款式纷纷涌现,精湛的铸造、曼妙的造型、华丽的纹饰,以及一些特殊工艺,异彩纷呈。由此,铜镜文化在生产领域中亦衍生出其他的文化形式,如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用来照容装饰、随身佩挂、聚光取火,用作时尚用品等。

在礼仪制度文化方面,婚嫁时铜镜可作为聘礼和嫁妆;丧葬时铜镜随葬入墓以示不忘生死;爱恋时铜镜也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或夫妻互赠以寄托缠绵悱恻的相思。皇帝甚至还将铜镜赏赐给群臣,以示圣恩。

在精神文化方面,巫术活动时,铜镜曾经是巫师们随身佩带的招徕鬼神的道具。后来又有高悬明镜驱除阴暗鬼邪的迷信活动,如在房中悬挂或在墓中高置铜镜。铜镜在制造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巫术思想,如八卦、咒语、四神等有镇邪作用的图纹,还有“洞心照胆,屏除妖孽”的铭文,都是人们巫术思想的体现。信仰民间习俗也与巫术活动紧密相连,如以镜驱邪、祈祷风调雨顺及子孙繁衍的习俗,反映了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要通过铜镜这种媒介来实现神秘的整合,构成了民间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在口头传承文艺方面,有关铜镜的种种神奇故事及神话传说,是精神文化领域中的宝贵财富。在娱乐方面,铜镜以其精美的造型、别致的装饰和典雅的铭文,吸引人们去鉴赏、去收藏它,而它那瑰丽的、神奇的诗篇给人以艺术之享受。

宋白沙1号墓壁画贵妇照镜

中国铜镜文化历经千古,神州传诵,其持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永不枯竭的功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社会组织、人伦观念、神话思维、宗教情感、哲学观念、巫术迷信、生产活动、艺术创作以及生活风俗中充分展现,有着许多文化功能,即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装饰功能、组织功能、宣传教化功能、认识功能等。

例如,铜镜的发明和铸造,揭示了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古往今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铜镜的实用功能。铜镜的形状款式和纹饰设计,是铜镜蕴藏的审美功能。铜镜的纹饰如何设计,是图案抑或是铭文?这就是铜镜的装饰功能。铜镜的铸造,需要许多人来共同配合完成,这是它的组织功能。关于宣传教化功能,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即《战国策·齐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早晨对着镜子整理衣冠,欣赏自己的英俊相貌,并分别问妻子、妾和客人:是自己长得美还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城北徐公美?他们的回答都是邹忌美。后来邹忌又用镜子反复观察自己,并与徐公加以比较,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徐公美。他苦苦思索终于悟出:妻子爱他,小妾怕他,客人则有求于他,所以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邹忌就用自己悟出的道理来劝谏齐威王虚心纳谏,终使齐国富强起来。又如,唐太宗以镜为鉴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唐代初年,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他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谓李世民的仇人。但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被封为魏国公。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以古史为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照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关于认识功能,这里讲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南朝陈将被灭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可能会因战乱与自己离散,就打破一面镜子,各执一半,作为日后重见的凭证,并约定正月十五卖镜于市,借此相互探听音讯和处境。陈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有。徐德言如约持镜至京城,正月十五果然遇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遂写了一首诗:“镜与人既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以泪洗面。杨素知道后,便送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二人偕归江南,及老而终。

魏征与唐太宗

当然,中国古代铜镜的文化功能远不限于上面所举几点。总之,虽然铜镜的铸造已经成为过去,但古代铜镜大量出土而重见天日,仍以特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民俗价值吸引着无数的历史研究者、收藏者和爱好者,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的灵光仍将闪耀,正如一面铜镜的铭文曰:“七星朗耀通三界,一道灵光照万年。”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