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贵族墓葬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贵族墓葬

中国的青铜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主贵族一生都享受着荣华富贵,奴隶主还残酷地压迫剥削奴隶,奴隶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奴隶主生前还让奴隶为他们修建巨大的陵墓,随葬大批青铜器供他们死后继续享用。

商代晚期诸王的陵墓分布在安阳小屯村西北的侯家庄一带,已发现13座大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长方形,有4条、2条或1条墓道。陵墓规模巨大,例如1001号大墓,墓口呈亚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13.75米,墓室深10.5米。在墓室中用木板建成高约3米的亚字形椁室,中置木棺。在墓室的东西南北有4条墓道,墓室加墓道总面积达712.75平方米。在王陵中均发现有大量的殉葬人。以1950年发掘的安阳武官村大墓为例,在墓室中发现有殉人45个,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侍从和姬妾;在墓室上部的填土中还发现人头骨34个,可能是埋祭时被杀的人牲。王室贵族墓葬中都随葬有大量的物品,以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葬为例,共随葬有青铜器460多件、玉器755件、骨器和牙器560多件以及陶器、蚌器等计1928件,此外还有海贝6800余枚、海螺2枚。青铜器中礼器210件,其中方鼎5件、圆鼎26件、甗10件、簋5件、方彝5件、尊10件、卣2件、壶4件、方罍2件、爵40件、斝12件、觚53件、觯2件、觥8件、盉6件、盘2件及编铙1组5件等。圆鼎中2件成对的有3套,6件成组的有2套。总的来看,以酒器为最多。在酒器中又以饮酒器爵和觚为最多,合计为93件,占全部礼器的44.6%。这充分地说明了商代礼器是以酒器为主。

商后母戊鼎

在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商王陵区内还发现了大规模的祭祀场,南北宽约250米,东西长约250米,历年来共发掘祭祀坑1400多座。这些祭祀坑因为排列整齐,又称为排葬坑。大多数坑中埋人牲,少数埋马、狗或车子等。埋人牲的坑多为长方形,一般长约2米,宽约1米,大多排列着10个人。坑内所埋人牲有全躯的,也有的是无首躯体。另有一种方形坑,长宽均为1.5米,是专门埋人头的。据研究,这里是商王祭祀祖先的场所,所用人牲大部分是青壮年战俘,其中最多的是羌人,一次祭祀最多时要杀300~400人。堆堆白骨鲜明地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野蛮和残酷,奴隶主贵族恣意地杀戮摧残奴隶,这也是商代奴隶制度腐朽黑暗的写照。

西周贵族墓地车马殉葬坑

在以安阳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发掘了商代晚期平民及小奴隶主贵族的墓地,发掘了939座墓葬,大多是小墓,长约2米,宽不到1米,埋葬着1人,有木棺和随葬品。此外还有少数较大的墓,并有少量的殉葬人。这些墓葬排列有序,可分为8个墓区,每区之中又分为若干组群。各区的墓葬不仅在随葬品的种类方面有所差别,而且在随葬的青铜器上分别有不同族氏的铭文。这说明各个墓区分别属于不同的族氏。这种商人“族墓地”的发现,表明商人生前是聚族而居,死后同族和葬在一起,反映了在商代存在讲究血缘关系、宗族关系的习俗。

商妇好鸮尊

琉璃阁商墓,是商代中晚期墓群,位于河南省辉县琉璃阁附近。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这是继安阳殷墟之后在中原地区最早的发掘的一群商代墓葬,为研究盘庚迁殷前的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宝贵资料。墓葬共53座,其中一座带墓道,余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一半墓底有腰坑。椁室多用方木垒成,最大的长4.56米,宽3.22米,高1米。葬式为仰身直肢葬者32座,俯身葬18座,余者不明。3座墓中发现有殉葬人,最多的殉10人。22座墓中有殉犬,最多的3只。随葬品有陶、铜、玉石、骨角、蚌器及海贝、金叶等。陶器数量较多,有鼎、鬲、簋、豆、罍、罐、尊、斝、觚、爵、钵等;青铜器主要有鼎、鬲、觚、爵、刀、戈、钺、镞等;玉石器有石斧、石戈、石钺、玉鱼、玉璜、玉鸟等。出土的鸭形小铜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细,极为少见。此外,有一个铜鼎,造型罕见。从出土的陶器和铜器判断,大部分墓葬的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少数墓葬的年代约为商代晚期。从墓葬规模、葬具、殉人和随葬品等方面考察,这些墓的墓主在社会地位上有明显的等级区别。

琉璃河燕国墓地是西周时期燕国贵族的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乡黄土坡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从1973年起进行发掘。这一发现为研究燕国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墓葬的排列较有规律。已发掘墓葬近200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都是单人葬,有木质葬具,头朝北。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主要随葬品多数放在墓主人头前。按墓葬的形制与规格可分为大、中、小型墓。小型墓一般长2.5米,宽1米左右,都用木棺为葬具。随葬品主要是陶质明器,少数墓中放有玉石饰件或小件青铜器。中型墓长3米以上,以棺椁为葬具,随葬品有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大型墓的墓室较大,有的在墓室南边设一条墓道,有的则在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这些大墓与其他地区商周时代的“甲”字形或“中”字形大墓有所不同,南墓道相当宽,平面呈梯形,墓道低端距椁顶尚有一定距离,不直通椁室,具有一定特色。

墓葬有早晚之分,早期墓随葬陶器多以鬲、簋、罐为组合;晚期墓随葬陶器以鬲、罐为主。早期墓中有的墓底设有腰坑,坑中殉狗。多座中型墓中有殉人,一般殉1~2人。殉葬人大多为青少年男女,有的放在椁顶板上,有的放在两侧的二层台上,头的朝向往往与墓主人相反。殉人身边有放置成套马具者。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都有车马陪葬,车马坑多在主墓北边。每坑埋放车马数量与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有关。少的用2匹马1辆车或4匹马1辆车,多的用14匹马5辆车或更多的车马陪葬。所用车辆有的是整车平放,有的则把车轮和车厢拆开后摆放坑中。马匹的摆放也不尽一致:整车平放者多将杀死的马匹规整地放在舆前车辕两侧的浅槽之中;车辆拆开放置者,是将杀死的马匹排放坑底,然后将车厢、辕、轴、衡等压放马匹之上,车轮斜靠坑壁。前者马身上常有成套的马具,后者则多将马具卸下,放在墓主人的椁室中。所埋车辆均为木制,双轮独辕,前有衡,后有轴,车厢放在辕和轴交接处之上。辕头上翘,辕和衡相接处有铜扣和绳索连接。车厢平面多为长方形,四边有栏杆,后边留有缺口以供上下。在辕、衡、轴等处有青铜器构件和饰物。车轮的辐有的为18根,有的则为24根。有的车上备有伞盖,平面为圆形,直径1.3米,有26根伞骨,自顶部向四周作放射形排列。

该墓地随葬品较丰富,主要有青铜器、陶器、玉石器、漆器、货币、宝石器、原始瓷器等。青铜器主要有方鼎、圆鼎、爵、甗、尊、罍、卣、觯、盉等礼器,戈戟、矛、镞、匕首等兵器及车马器等。不少青铜器上铸有“匽侯”铭文,并记述了匽(燕)侯赏赐货币、臣妾等。较为难得的是,一件铜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匽侯派作器者前往宗周向太保奉献食物的事,证实了召公奭以其长子封于燕,自己则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据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北燕。琉璃河燕国贵族墓地和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为推定燕国都城之所在提供了重要的根据。

上村岭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中国科学院、文化部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于1956~1957年进行发掘。其墓地埋葬年代最晚为公元前655年晋假道灭虢之时。这批墓葬的发现确定了北虢的地望,为了解西周春秋之际虢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虢国博物馆

该墓地南北长280米,东西宽200米。共发掘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所有墓葬都是土坑竖穴墓,墓底多大于墓口而呈覆斗形。墓室最大的为5.42米×3.37米,最小的为1.92米×0.85米。头多向北。个别墓有腰坑和壁龛,腰坑内埋狗,也有殉犬而不挖坑的。棺椁已腐朽,从遗痕看,约半数为一椁一棺,其次是有棺无椁,少数重椁罩棺,个别墓无棺椁。有的椁内外有铜椁饰。椁最大的长4.56米,宽3.6米,高1.2米。棺最大的长2.6米,宽0.86米,高0.7米。人骨大部分已腐朽,能看出葬式的多数是直肢葬,屈肢葬的约占1/5。随葬品多数放在棺内,棺椁上多放石戈,而青铜礼器及兵器、车马器等都放在棺椁间,二层台上放置陶器。3座车马坑都呈长方形。其中两座各埋10辆车、20匹马,另一座埋5辆车、10匹马。马都是杀死后埋入的。车子都是木构涂漆,少数保存较好,可以复原,弥补了西周和战国之间车制的缺环。一座马坑埋两匹马、一只狗。

随葬品中有陶器、青铜器、漆器、玉石器等,其中以陶器为最多。38座墓中共出土青铜礼器181件,器形主要有鼎、鬲、甗、簠、壶、罐、盉、盘、匜等。铜器上的纹饰主要有兽面纹、夔龙纹、鱼鸟纹、云雷纹、圆圈纹、弦纹、瓦纹、重环纹、鳞纹等。一部分铜器上有铭文。铜工具及兵器有斧、锛、刀、戈、矛、剑、镞等,其中剑为圆首圆茎,年代较早。其他的有车马器、乐器和铜镜。

从墓葬的规模大小及随葬品的多寡,可以看出墓主的身份和地位的严格等级。1052号墓出土器物最多,其中两件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铭文,由此可知墓主人是虢国的太子。此墓随葬的青铜礼器有列鼎7件、簋6件等,还有一组编钟,是该墓地等级最高的一座墓。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