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国之大事祀与戎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国之大事祀与戎

战国弩机

战国矢镞

顾恺之《女史箴图》上的射弩形象

古代社会,征伐是国之大事,有关版图的扩张和财赋的聚敛都需要经历战争。此外,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力量。

就商朝而言,为了装备日益扩大的军队,必需努力增加青铜兵器的产量,提高质量,并不断地改进它们的战斗效能。于是,商奴隶主贵族用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了大量的青铜兵器用于战争。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商周青铜兵器有戈、矛、钺、刀、胄、矢镞。

戈是用于钩杀的兵器。是捆缚在木柲上来使用的。有直内式、曲内式和銎内式三种,后来又发展出短胡一穿、二穿的戈等,是商代最常见的一种兵器。在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4号墓的南墓道中,一次就出土随葬的铜戈72件和成捆的铜矛730件以及铜胄141件,若按各类铜兵器的平均重量估计,总重量接近1/3吨,同时还有以皮、木等材料制作的甲和盾等,说明商王用青铜兵器武装了大量的军队。

战国铜戈

矛是用于刺杀的兵器,套在长木柲上使用。刀是用于砍杀的兵器,装在木柲上使用。有的刀很大,刀尖上翘,背脊上有扉棱。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商代晚期铜刀,长约80厘米,宽约12厘米。钺是用于斩杀和行刑的兵器,也有权杖性质的功能。有的体型很大,制作装饰精美,用于代表商王或其臣属的征伐与刑戮的权力。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铜钺,长39.5厘米,刃宽37.3厘米,重9千克,平肩,肩部有两个长方形穿,直内;钺身上部饰双虎欲吞食人头的纹饰,人头置于两个张大的虎口之间,且钺面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胄,又称盔,用以防护头部的兵器。形制呈帽形,高约20厘米,有的顶部有圆管,可以插丝缨或羽毛,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头和颈。表面有素面的,也有饰兽面纹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出土青铜胄140件之多。矢镞是箭铤前端的锋刃,由一尖锐的锋和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青铜矢镞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开始出现,商代早期矢镞已大量使用,在河南郑州南关外的遗址中,出土了相当多的镞范。

商代晚期的青铜兵器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类别齐全,包括远射、格斗、卫体等进攻性兵器与防护器具的完备组合。

西周到春秋时期,青铜兵器进入了成熟期,质量和产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还总结出适合于不同器类和不同兵器的含金比例配方,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中对此有较详尽的记录。制造兵器的含金比例配方,见于《考工记》中的“六齐”,其中四项即“戈戟之齐”、“大刃之齐”、“削杀矢之齐”、“斧斤之齐”,都与兵器的制造有关。统一规范的配方标准的出现,保证了兵器生产质量的稳定性。随着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青铜兵器的性能和品种也出现了若干的新变化,创制了新型的兵器,例如强力的远射兵器弩,以及格斗兵器中的刺(矛)、体(戈)联装的戟和剑。对传统兵器镞、戈、矛等的外形也都有改进,提高了杀敌效能,使得兵器的组合更切合实战的需要。兵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军队的组训和战术动作的提高,也促进了军事科学的发展。

战国铜矛

到战国时期,青铜兵器的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以满足连年战争的需要。各国都设立了专门生产兵器的官营作坊,在成批生产的兵器上铸刻了制造机构、监造官吏及工匠姓名,器形也更趋规范化。在新郑的“郑韩故城”遗址中就曾出土了大量铭刻着制造机构、官吏及工匠姓名的青铜兵器。同时青铜兵器的制造工艺也有新的提高,特别是对青铜合金成分配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能生产出脊部和刃部分铸而成的复合剑。陕西咸阳秦始皇陵侧俑坑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表明,当时还广泛地使用青铜兵器,而且制造技术更加精良,出土的青铜剑长度超过90厘米,比以前的青铜剑长得多,表面还经防腐处理,至今不锈,仍然锋利异常。

战国铜钺

人们还可以通过出土的青铜器物了解到商周、春秋的许多战争,如商小臣俞铜尊的铭文就记录了王十五祀征人方事;西周铜利簋铭文记载了伐商的牧野之战;西周小臣铜单觯铭文是记剿灭武庚叛乱之功;西周铜班簋铭文记载了穆王时伐东国之战;西周昭王伐楚,西周的铜令簋、过伯簋铭文皆有记载;西周铜录卣铭文记载了穆王时征伐淮夷之战;西周的铜敔簋铭文记载了淮夷打到西周腹地“阴阳洛”,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入侵。总之,许多青铜器如禹鼎、厉王钟、虢仲盨、小盂鼎、多友鼎、虢季子白盘、班簋等,都记录了西周的战争,所以,这些青铜器铭文的戎事史料,对于西周战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郑韩故城遗址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