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长剑兮挟秦弓
在古代兵器谱上,剑无疑是至尊者。用文人的话来形容,剑犹若“一条古时水,向我手里流”,“十步杀一人,似一道蓝光闪过”。剑,光泽明亮,寒气吞吐,锋刃逼人。
据文物考古学家科学的描述,剑是一种带有锋锐双刃的可斩可刺的兵器,由剑身、剑握两部分组成。握有圆形或扁形,称为茎,茎末端圆形内凹部位称作首,剑身的前端尖锐处称为锋,中央凸起的一道棱称为脊,脊两侧的边沿称为刃,茎与剑身相连的部位称为格。
青铜剑在商代晚期已出现。中原地区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短剑,是陕西长安县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扁茎、斜肩、无格短剑,长27厘米。1982年,岭南地区广西柳州也出土了西周人面纹短剑。春秋中期以后,剑身的长度和宽度明显增加。一般剑长在50~60厘米之间,剑宽在5厘米左右,战国晚期剑长达到了70多厘米,大多为圆空首双箍铜剑。
秦代的铜剑,剑身更加明显地加长而且变窄,最长的达到了94.8厘米。至汉代,由于铁剑的出现,铜剑开始衰落。
铜剑中最精致的是在剑格和剑首上装饰有玉剑具,称为玉具剑。西周中期以后剑身加长,开始有握,有格,但无首。西周晚期开始有首,与茎、刃、格同铸而浑然一体。此时,除了铜剑首外,又有了以玉作剑首的,略小,纯粹是一种装饰而已,用以显示剑主显赫的身份地位和财富。
在中原以外的周边地区,也有一些特色剑。例如东北地区有曲刃琵琶式剑、触角式柄曲刃剑;在巴蜀地区流行带有各种图文符号的柳叶形剑;在云贵高原则有滇式短剑和滇西式短剑;在岭南地区有扁茎式短剑等。但总的来说,在剑这一兵器系统中,吴越地区的铜剑最负盛名。
如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首为圆箍形,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花纹,剑身饰菱形暗纹。剑身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鸟篆铭文。制作精良、锋利异常,是东周兵器中的精品,反映出越国当时制剑工艺的高水平。
“越王剑”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历经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
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现代科学分析证实越王勾践剑是采用青铜铸造而成。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吴越春秋》书影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为10%~20%,此外,合金中还常常含有铅、铁等其他成分。
春秋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为80%~83%、含锡量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件青铜剑。出土于该墓头箱,编号为T109的青铜剑,素面无花纹,出土时“刃薄而锋利,保持着耀目的光泽”;出土于该墓边箱,编号为B127的青铜剑,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相近,“整个剑身的两侧均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非常优美。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锋利,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
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这已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但锡有两点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现划痕,所以只能填在剑身的花纹内;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泽暗淡,失去了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并未广泛地使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类文物比较少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几年前,湖北鄂州市博物馆青铜镜研究所就已经仿制出这种花纹,采用的工艺比较简单,毫不神秘。
战国圆空首双箍铜剑
春秋初期,在军队中出现了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羽镞的兵器,叫弩。而弩这种兵器是由弓演变而来的,也就是把原来的弓安装在木臂上,变用手拉弦的竖弓为钩张弦的横弓。弩由弩机、弩臂、弓三部分组成,其中弩机部分为铜质。弩机是发射箭镞的机械,由望山、牙、悬刀和钩心组成。箭用弩机来发射,其射程很远,杀伤力很大。从弩机的功能上看,其四周是作为机匣的郭,郭中有勾弦用的牙,还有用来瞄准的望山和作扳机用的悬刀。弩机的部件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相互牵制。张弦置箭时,先用手把机上的望山往后拉,与望山同一构件上的牙即带起,同时带起钩心,使钩心的下齿正好卡在悬刀的刻口,这时,牙便能够扣紧弦,整个弩机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时,在弩臂的凹槽内装上羽箭,通过望山瞄准目标,扳动悬刀,卡在悬刀刻口的钩心松动,牙向下移,顶在两牙之间弦上的箭,随着弓弦弹出,直射目标。东周时的弩机普遍无郭,汉以后机件部分加大,均有郭,铸造日益精湛,有的还镶嵌金银丝,有的鎏金。望山上也增加了刻度。弩的特点是,比弓射程更远、更准、杀伤力更大,既能强攻,又利于守卫。
战国时期弩各部位示意图
战国时期,弩已成为各诸侯国军队中的必备兵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楚弩、秦弩和晋弩,都有发现。但是,所有出土的弩,完整的较少。留存最多的是弩机部分,少见弩臂,偶有带弓之弩,也仅是痕迹而已。这是因为嵌入弩臂后部的弩机是用青铜制作,保存较久,弩臂木质,弩弓竹质,容易腐朽。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弩机数量很多,弩机上的悬刀呈长方形,望山也加大加高,比战国弩提高了机件的灵敏度和命中率。在弩机外还另配一个铜铸的机廓。机廓嵌进弩臂的空槽内,加强了弩机本身承受弓弦的更大张力,使弹出的箭射程更远。
弩在古代,经春秋战国至秦汉,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不仅在张力的强度上一再增强力度,增大杀伤力,在装置方面,也增加了射箭的数量,变单射为多射。汉代开始有了连射弩。四川曾出土1件三国时期蜀汉机弩,在铜廓上刻有“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刘纯业,吏陈深,工杨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十石机,应该是强弩了。满城汉墓出土弩机约有39件,都有机廓,已比战国时期的木制机廓更能承受弓弦的拉力了。
秦始皇陵
古代弩机还用于墓葬的防盗。秦始皇陵素有“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盛,不可胜原”之称。为了防盗,不仅在造陵时就“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而且又“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这种杀伤力极大的触发性“暗弩”,一旦被盗墓者触到扳机上的绊索,就会自动连发,猛烈射击,起到保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