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规模巨大的城市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规模巨大的城市

城市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早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了城市,到了商代,由于青铜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土木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商代的城市遗址,尤其是都城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田野考古工作中已有了重大发现。1983年在河南偃师尸乡沟发现了商汤的都城西亳遗址。城址南邻洛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最长达1710米,东西最宽达1240米,总面积约为190万平方米。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厚17~19米,残高1~2米。已发现北城门1座,东、西城门各3座,城内有纵横交错的干道。在城内南部发现3座方形的小城。居中的1号小城,每面长约200米,夯土围墙厚约2米,南面有1座大门。小城内有数组封闭式的建筑。城内中部偏东的4号建筑,东西长约51米,南北宽约32米。北部为正殿,坐北朝南,建于长方形夯土台基之上,东西长36.5米,南北宽11.8米,南部有4个台阶。其东、西、南3面为廊庑围绕,中间为庭院。南部廊庑中部偏东为大门,门道宽2.1~2.4米,西面廊北部还有1个宽约1米的侧门。此外,在尸乡沟西南约6千米的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宗庙遗址以及大型贵族墓葬。

偃师商城宫殿基址遗址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推测,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为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祇的遗迹。

商朝到了第12任国王仲丁的时候,开始将国都从亳迁往隞,历史上称这件事为“仲丁迁隞”。但隞具体在什么地方,后人一直弄不清楚。

三星堆祭祀坑

1985年夏天,家住郑州市西北约20千米的石佛乡小双桥村的几位农民在村西北取土时,从地里挖出了一件青铜器,随即送交当时的河南省博物馆收藏。1989年底,村民们又在村西头发现了青铜器,经考古学家鉴定为商代前期青铜建筑构件,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从此,开始了小双桥商代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

从1990年开始,经过3次大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小双桥遗址的面积庞大,达到144万平方米,遗址的中心区域有多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还有用来祭祀的场所和青铜冶炼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钩、镞和建筑构件等,其中两件青铜建筑构件造型极为奇特罕见。其中的一件正面为方形,俯视为凹字形,高18.5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重6千克。构件正面为单线阴刻饕餮纹,刻法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中间有两枚乳钉鼓出,恰似两只睁大怒视的眼睛,近方形角向内卷,云形卷耳,整个构件给人以凝重威严的美感。构件的两个侧面中间各有一个长方形孔,长方孔的四周各饰一组龙虎搏象图,这种青铜建筑构件多为宫殿正门两侧枕木前端的装饰物,由其形体推测,该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厚重坚固,居住者非商王莫属。在遗址内还发现有大形石磬、长方形石圭、石祖等,体形庞大,制作精致,也被认为是商王用的器物。

小双桥遗址还有一项重要发掘收获,就是发现了在陶器表面书写的“朱书陶文”,约有8个字。书写用的工具是毛笔,颜料为红色的朱砂。这些文字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高规格器物,证明它可能就是历史上的“隞都”。

王国维像

殷墟分布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西岸,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自公元前14世纪末年盘庚迁都至此,到纣王亡国为止,共经8世12王,历时273年。周朝灭商以后,都城荒废毁弃。因城原名“北蒙”,又称“殷”,故而后人称之为“殷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首先在殷墟中心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卜辞,后来经过罗振玉、王国维等金石学家先后考释出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谥,从而证实这里就是《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初步揭示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关系,此外还发现了王陵区的线索,并发掘了7座大墓,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和17000余枚甲骨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一直进行到今天,50多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丰硕成果。

考古发掘证明,殷墟是一座布局规整严谨的都城遗址,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缩影。殷墟占地24平方千米,洹河南岸有规模宏伟的宫殿和宗庙,在其周围环列有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居民区和平民墓地,洹河北岸分布有大面积的王陵区,都城外围是简陋的贫民居住区。在王陵区发掘了13座大型贵族墓葬,每座墓的四周都有排列密集的用以祭祀祖先的人祭坑,共发现1400余个。贵族墓内都有众多的殉葬人,如武官村大墓中殉人达200多人,其中有墓主人的亲属、侍从、驭手、领班、奴隶等,按不同的身份排列在墓主人的四周,等级森严,尊者近,卑者远。

商晚期带卜辞龟腹甲

殉葬的奴隶多是未成年的儿童,有的被砍头或锯手、足等,许多奴隶还带有刑具,其状况惨不忍睹。贵族墓内还随葬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随葬各种礼器、武器、车马器、装饰品等2000余件,其中许多都是商代青铜器、玉器中的珍品。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陶器等文物数量很多。堪称世界古代青铜器之最的后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妇好墓中的三联甗、偶方彝、鸮尊等,以精美的造型、华丽的纹饰而著称于世。这些文物都是商代后期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

此外,殷墟还出土了甲骨卜辞15万多片,包括5000多个单字,其中已释读的有2000多字,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形成了以研究甲骨卜辞为对象的专门学科——甲骨学。

2002年8月,一座迄今所知的中国商代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在河南安阳市郊的洹北商城内被发现。该宫殿群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空前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洹北商城遗址

一号宫殿基址位于洹北商城南北中轴线南段,东西长173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整体结构呈“回”字形,很像今天北方的四合院。而这座夯土建筑只不过是宫殿区基址群中的一座。

一号基址有正殿、配殿,以及门塾(相当于今天的传达室)和廊庑。廊庑和门塾位于宫殿南部。门塾居中,两侧是廊庑。两条宽约4米的门道穿过门塾,直达宫殿的庭院。庭院南北宽68米,东西长140余米。穿过庭院是北部的正殿。目前发现的只是正殿的西部,已清理出了9间房屋,每间宽约8米,进深约5米。正殿基址面上用白灰标示的成排的圆圈。考古人员还发现正殿每个房间南面正对着的是出入房间的台阶,台阶均为木制。这种台阶竖铺条木为骨架,再横铺木板或木条,形成土木混合结构。无论是清晰的柱网结构还是木质踏步的台阶,在商代建筑遗迹中都是首次发现。台阶下还有祭祀坑,从祭祀坑里骨骼的形状来看,可以肯定是人骨。

在北部正殿的房屋之间及西部还设有通道,由于东边尚待发掘,通道情况不太清楚。正殿西部是一段20余米的双面廊,中间以一条通向后部的通道与正殿相隔。西配殿南北长85米。其面向庭院内一侧建有3个台阶,每个台阶前也都有用于祭祀的被肢解的动物骨骼。

宫殿两旁堆积着大面积的红烧土。这些烧土是基址倒塌的墙体和屋顶的残块,大部分呈红色,但接近于地面的烧土则呈黑色,这是土在受热过程中含铁的成分氧化和还原的不同结果,表明墙体和屋顶倒塌后仍在燃烧。因此这座商代宫殿很可能是毁于一场大火。

1997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学者们与当时供职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荆志淳博士等一起,开展了一个以考察安阳洹河流域古代人类聚落发展演变规律为目的的合作研究。这项研究被称为区域考古调查。1999年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是通过钻探将遗址面积从原先认为的150万平方米扩大到300万平方米,随后又在韩王度村的东南钻探出一段夯土城墙的墙槽遗迹,并于当年12月完成对全部城墙基槽的钻探,确认这是一处商朝中期的城址,实际面积约4.7平方千米。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洹北商城,有人称它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城墙的巨大规模和它特定的年代,暗示这里可能是3000年前的都邑。

直到2001年夏季,队员们终于在洹北商城南北中轴线附近一条现代人工沟的剖面,清理出27处商代夯土建筑。其中一“回”字形基址就是后来定名为一号的基址,编号为2001HBCF1。在随后的勘察中,考古队员们又陆续在这条人工沟西部的苹果林中钻探出更多的大型夯土建筑。至此,宫殿建筑群浮出水面。

发现洹北商城及其宫殿群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1999年考古队员钻探洹北商城城墙前,洹北商城一带的发掘工作并不被一些同行看好。有人认为将精力放在洹北商城一带可能是浪费时间,但考古队员们则抱以很大希望。

这年10月,队员们在钻探到遗址东部时,地下的文化遗迹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他们为确认遗址的东界着实困惑了好几天。直到荆志淳、安阳考古队副研究员刘忠伏在商城遗址东部的一片荒草地中,打出一个含有“文化层”的探孔(编号99K8),大家方觉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循着“著名的8号孔”(考古队员的戏称),刘忠伏才在遗址的最东头发现了城址的东城墙。东城墙的发现颇有些戏剧性。当时考古队乘坐的汽车恰好在埋在地下的城墙基槽上方抛了锚,在等候修车的过程中,刘忠伏让钻探队员在汽车周围打几个钻试试,结果一下子发现了大家寻觅已久的东城墙。

关于此次洹北商城和宫殿发现的意义,唐际根归纳说:“首先洹北商城及其宫殿区是主动找到的。这不能与偶然的发现相提并论。我们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古代聚落在洹河流域的分布规律。因此我们的工作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其次,50年代发现于郑州的商城代表商代的早期,殷墟代表商代的晚期,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考古知识。洹北商城一号基址的发掘发现,正好处在郑州和殷墟之间,填补了考古界对商代中期这段历史考古研究的空白。因此它从考古学上进一步完善了商王朝历史的编年框架。第三,正在发掘的一号基址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宫殿。基址表面清晰的柱网结构超过以前发现的任何商代建筑。加上保存下来的台阶、门道,特别是周围倒塌着丰富的墙体和屋顶残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宫殿。从这一点看,一号基址的确是空前重要的发现。第四,从城市布局上说,洹北商城宫殿建筑群处于城址南北中轴线略偏东的位置,显示出我国城市中轴线布局的早期特征。一号基址本身的平面结构,如果最通俗地描述,可以说是一个大型‘四合院’。‘四合院’式布局,正是我国历史上最常见的建筑布局。”

最后,唐际根博士说,殷墟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遗址,曾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的首位。洹北商城发现于殷墟旁边,同为商代遗址,与之还有所重叠,因此洹北商城与殷墟的关系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殷墟是商代最后一个都城已是定论,洹北商城从年代上说早于殷墟,但究竟是哪一代或几代商王的都城,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偃师商城西门遗址

西周琉璃河燕国遗址

从1976年开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西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西周周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轰动史学界的丰硕成果。现已初步查明,宫殿建筑(或宗庙)的遗址分布在歧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在召陈发现了15处大小不等的建筑基址,可能是贵族的住宅。最大者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均用各式的板瓦、筒瓦、半瓦当等覆盖屋顶,瓦上饰有重环纹、绳纹等纹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

在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遗址中发现有丰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锯、刀等各种工具,反映出了当时系统庞大的生产规模。

1977年,在凤雏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了17万片卜骨和卜甲,其中多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者30字。1979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了5片有字的甲骨,内容主要是记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他方国的关系。周代甲骨卜辞字体较小,笔画纤细,雕刻技术娴熟,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史料。周原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青铜器,这些窖藏和青铜器的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世所罕见。远在西汉、唐、宋的时候,就在此处屡有重大的发现。清代道光年间,先后出土了盂鼎、大丰簋、毛公鼎等海内外著名的铜器。20世纪以来的80年间,共发现了铜器窖藏30多个,出土了铜器1000余件,如1975年董家村一个窖藏出土了铜器37件,其中的卫鼎、卫盉等器物的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征伐、租田、诉讼等有关的内容,说明西周社会已经出现了封建制度的萌芽。

西周晋侯墓地椁室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