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刀布圜钱 千秋货币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刀布圜钱 千秋货币

商代社会,人们将海贝作为装饰品,同时,也作为货币来使用。据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随葬有海贝6800枚。还发现了商代用青铜、兽骨和蚌壳等仿海贝制成的铜贝、骨贝及蚌贝等。西周时期仍以海贝作为货币,并使用铜块等作为称量货币。春秋中晚期,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商品经济开始发展,此时开始出现了金属货币。如1959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春秋晚期用青铜仿照当时使用的铜铲铸造的货币,高12厘米,耸肩尖足,柄部中空,称为空首布。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

战国时期,及至战国中晚期以后,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促使青铜货币有了空前的发展,广泛地流通起来了。但各诸侯国的文化传统迥异,所使用的青铜货币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及铜贝四种。

韩、赵、魏主要使用布币,其柄部已不再是中空的,而与铲身同为扁平状,称为平首布。魏国的布币大多是平肩或圆肩,方足,圆跨。币面上有铸地名的,如“安邑”、“蒲阪”、“阴晋”、“共”等。有的币面铸有币值的铭文,如“梁奇(或释充),百当锊”,“梁正币(或释尚),百当锊”。据检测,1为12~13克。赵国的布币多为圆肩、尖足或圆足,币面有的也铸有地名,如“晋阳”、“兹氏”、“榆即次”、“蔺”等。此外,赵国布币有的上面有3个圆孔,称为三孔布。韩国的布币大多为小型的方肩、方足、方跨布。

春秋齐刀币

齐与燕主要使用刀币,因其形状仿自刀削,故称刀币。齐国的刀币形制较大,上面铸铭文,一般有“齐大化”、“齐之大化”、“齐返邦长大化”、“节墨之大化”等。燕国刀币形制较小,其刀背有弧形与磬折两种,上面多铸有铭文“易”字。

西周铜铲

秦统一后,废刀布,以圆形方孔的半两为法定货币,重十二铢,有钱文曰半两。西汉初仍用半两,惠帝吕后时半两钱屡变,出现过薄小的榆荚半两。文帝时铸四铢半两,币制趋于稳定。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行五铢钱。从此到西汉末,币制不复改变。王莽代汉,为了复古而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圜钱。半两、五铢及大泉五十、货泉等钱的钱范传世品颇多,近年又多有发现。东汉初恢复五铢钱,沿用到东汉末。西汉末和东汉末,都出现过没有边郭的所谓剪轮钱。三国时蜀汉铸直百五铢等,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钱。魏晋到十六国时,蜀地有太平百钱、汉兴等钱,石勒曾铸丰货。南北朝时南朝宋铸孝建四铢,梁铸五铢,陈铸太货六铢。北朝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孝庄帝铸永安五铢,北齐文宣帝铸常平五铢,北周铸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场上多以谷帛交易,但发行量并不多,而汉以来的各种旧钱,长期以来一直流通。隋统一后仍铸五铢钱,但其边郭较宽。从汉武帝到隋的700多年之中,各王朝或地方政权所铸的钱币,基本上不出五铢的范围。

秦统一六国货币示意图

秦始皇像

楚国使用铜贝币,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巽”等。楚国同时还使用黄金铸币,在方形的或圆形的金钣上,凿印正方形或圆形小印,常见的有“陈称”“郢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战国晚期,除楚国以外,各国大多数已制造并流通圜钱。在这样的基础上,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用秦半两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