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闻名遐迩的“中国馆”
历来,人们给予博物馆的美称是很多的,例如“立体的教科书”、“艺术的殿堂”、“知识的海洋”、“科学的长城”、“终身教育的课堂”、“激发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场所”等。总之,博物馆既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也是文化艺术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馆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世界最丰富多彩、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博物馆,其藏品数量之多堪称人类历史之最。其古今艺术珍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使绝大多数其他城市的知名艺术博物馆相形见绌。在收藏和生动展示方面,世上几乎没有别的博物馆能与大都会博物馆匹敌。这座博物馆宫殿占地约7公顷,拥有约300万件艺术品,其文化时代跨度超过5000年,这里有地球上任何文明的重要代表。这里收藏了中国古代数百件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唐时期的青铜器,有中国古代青铜器专题陈列。珍藏的著名青铜器有:商兽面纹铜方鼎、商兽面纹铜圆鼎、商兽面纹铜觥、商铜爵、商铜斝、商铜钺、商铜尊、商铜觚、商铜卣;西周铜禁、西周兽耳铜壶;战国错金铜带钩、战国蟠螭纹铜壶、战国瑞兽纹铜戈、铜刀、战国鎏金铜双龙;汉龙纹铜镜、唐葡萄纹铜镜等。
二、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馆
英国国家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英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英国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大英博物馆的33号中国馆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有限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全部艺术类别,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中国历史上各种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种类齐全,涵盖了酒器、水器、食器、兵器、车马器等常见器形。虽然这里也有汉唐铜镜,但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物为主。其中一些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均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巅峰之作。
商双羊尊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展厅里一件特别引人注目的藏品。它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至前12世纪,同妇好墓出土器皿造型相似,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这件青铜器的形状为两只背对背联结为一体的公羊,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羊背上驮着的圆柱体则是器皿的口。两只羊都长着弯曲的羊角,眼睛、嘴巴和胡子也被塑造得惟妙惟肖,让人联想起著名的国宝“四羊方尊”。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双羊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令观者陶醉不已、沉迷其中。
英国大英博物馆
西周时期的康侯簋于1931年在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墓出土,战乱中流落海外,最终“定居”在大英博物馆。此簋身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两个对称的半环形把手上都装饰翘鼻兽头。簋的口部和足部相间排列着火纹和目纹,腹部刻画流畅密集的竖直条纹。特别有意义的是,康侯簋底部刻有24字铭文,记载了周王伐商,命令康侯建国于卫地的历史,同时说明簋的主人涾司徒铸造这件器物是为了纪念他死去的父亲。成段铭文是西周青铜器的一大特色,因为商代青铜器大多只刻有一两个字。周人在祭祖器物上写下他们的功绩,希望祖先在享用供品的时候得以知晓。所以,西周青铜器对铭文的重视大于纹饰,对含义的追求胜过表象。笔画遒劲的铭文不但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它们还给相关史书提供了确凿有力的证据。
《西清古鉴》书影
周伯启卣也是一件西周青铜器,它浑圆的腹部给人雍容华贵之感,弓形提梁表现出明快的张力,同时以饱满弧线打破了青铜器固有的沉闷和死板。提梁和卣身连接之处巧妙地设计出两个立体兽头。卣身遍布精美纹饰,抽象的神鸟图案最为引人注目。学术界认为,这种鸟形纹饰在西周中期才开始用来点缀青铜器和玉器,可以看作鉴定器物制造年代的标准器。值得一提的是,被劫掠到英国之前,周伯启卣曾为乾隆皇帝的私人藏品,记载清代宫廷所藏青铜器的大型谱录《西清古鉴》证明了这个事实。该书用线描手法勾绘出周伯启卣的形状及图案,与真实器物几乎完全吻合。另外,《西清古鉴》还翻译了卣身和卣盖上的铭文,对研究西周中期历史大有帮助。
三、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中国馆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池努奇博物馆和枫丹白露宫均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在3万件以上,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为主,收藏6000多件。
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典藏中,青铜器象尊属最为罕见的稀物。虽然象尊背部的顶盖已失,象鼻也大部分被毁,但仍不失为目前世上所知的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
象尊应该属于殷商晚期的作品,甚至可追溯到西周初期。传说象尊出土于湖南长沙,但无处查证,不过其自然写实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使得专家判断更倾向于“它出自长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称象尊为镇馆之宝,可能并不夸张。1903年象尊被法国收藏家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收入手中后,直到2004年被借到上海博物馆,才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
据说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内所藏文物中只有一小部分是1861年暹罗大使进献的礼品,而大部分都是1860年法国从圆明园掠去的文物,件件都是无价之宝。
该馆所藏的圆明园文物至今未正式公开,参观者亦不允许拍照,许多情形不得其详。
在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两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这对青铜龙可能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
圆明园鎏金佛塔是为数不多的后世保存下来的鎏金器物,显得弥足珍贵。
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