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甲骨卜辞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1898年在安阳殷墟首次被发现的,迄今已经出土了15万片以上,著录甲骨文资料及研究的专著已达百种。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经历了非科学发掘时期、科学发掘时期和继续发展时期3个阶段。

《契文举例》书影

非科学发掘时期(1899~1929年),指小屯村民私挖甲骨以供出售时期。这期间出土甲骨主要为私人购得,同时也大批流往国外。此期甲骨的主要著录有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殷墟书契》和《殷墟书契续编》、明义士《殷墟卜辞》、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簠室殷契徵文》等。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释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罗振玉1908年探明甲骨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后考定此地即为“殷墟”。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至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一书,共考释解说485字,《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出版时,已考释571字。王国维利用商代甲骨研究商史,著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使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大为提高。

《铁云藏龟》书影

科学发掘时期(1928~1937年),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科学发掘殷墟时期。发掘所得甲骨文,著录于《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中。此外还有一批著录传世甲骨的著作。1931年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出贞人说,1933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建立断代研究10项标准,并将晚商273年甲骨分为5个不同时期,是此时期甲骨文研究的大事,为后来的商史和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甲骨文商史研究,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商刻辞卜甲

继续发展时期(1949年至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甲骨学研究。甲骨文出土地点增多,除安阳殷墟外,郑州、洛阳一些地区也不断有甲骨出土,其中以1973年殷墟出土一批为最多。西周甲骨继1954年在山西洪洞被发现后,在北京和陕西等地又有发现,其中以陕西周原遗址出土最多,共出土有字甲骨200多片,扩大了甲骨学研究的范围。传世、出土甲骨也不断著录出版,其中《甲骨文合集》即为其中集大成者。文字考释方面,唐兰、于省吾、胡厚宣、张政等屡有新说。在分期断代研究方面,不断有论著发表,对董作宾的分期断代有所补充和修正。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总结了甲骨文发现至1956年的成果。王宇信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则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的研究成就。在这一时期里,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也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重要著作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严一萍《甲骨掇合新编》、《甲骨学》,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饶宗颐《殷商贞卜人物通考》。不少外国学者也致力于甲骨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日本贝塚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殷墟卜辞研究》等。

有完整卜辞的甲骨拓片

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目前已释读出甲骨文字2000个左右。通过对甲骨文中保存的商代史料的研究,人们对文献记载颇少的商代历史有了较多的了解。中国学者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揭示出商代社会处于奴隶制时代。

甲骨文字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记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包括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目前殷墟发现了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推动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