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魅力纹饰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魅力纹饰

青铜器纹饰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先民勤劳、智慧、审美意识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世人留下了青铜文明的艺术瑰宝。

1.夏代青铜器纹饰。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二里头文化期,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如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镶嵌圆铜器,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器物的边缘镶嵌61块呈长方形的绿松石;再如1981年在二里头一座墓葬中发现的长圆形兽面纹铜牌饰,牌饰凸起的一面以绿松石粘嵌成异常精致的兽面纹图案。这两件器物是目前在中国所见到的最早的镶嵌铜器,其熟练程度已经脱离了该种类技术的最初阶段,从中可以看出夏代的青铜铸造技术与装饰艺术有了较大的突破。

2.商代青铜器纹饰。商代的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尤其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的式样和种类极为丰富,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细而密集。第二类是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

商代青铜器纹饰以兽面纹和夔纹为主,还有鸟纹、象纹、蚕纹、蝉纹等。兽面纹饰只是纹样结构规格化的形式,所表现的物象很多。此时的装饰特点是集群式,多种物象或作为主纹或作为附饰布满器身,甚至视线所不及的器物底部也有装饰,有时一件器物上有多达十几种动物纹。就表现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纹饰的形体基本上还有象征性,除了炯炯有神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即使是较精细的图像,也是主干底纹不分、轮廓不清。商代晚期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还带有写实感,纹饰主干和底纹明显地区分开来。底纹通常是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纹饰的主体往往采用浮雕,同时采用平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层次更加细腻丰富。

兽面纹(饕餮纹)

3.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绝大多数是商晚期的式样。兽面纹没有什么变化,但角型中多内卷角、牛角,也有少数其他的角型。有一种长垂角的兽面纹,为晚商所未见。周初具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是蜗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武王时代的天亡簋、泾阳高家堡周初墓出土的一组青铜礼器都有这种奇异的纹饰。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与早期的相比变化很大,兽面纹逐渐衰退。班簋上的主纹兽面纹已经开始简单化,但基本上仍然属于西周早期的式样。卫簋、日己方彝、蔡姬尊等所饰是有些变形的大卷角兽面纹,这类纹饰多不施雷纹底。兽面纹进一步变形为更简略的对称构图。这时的目纹已蜕化,变得可有可无了。这样的变形是在同一时期内出现的,最后一种变形兽面纹在此后流行最广。凤纹是西周中期具有特征性的纹饰,虽然西周早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凤纹,但在穆王时代达到了高峰。效卣、丰卣、静簋、孟簋等许多重要青铜器,都饰有当时最为流行的大凤纹,有长而华丽的冠或分冠,喙大部分作蜷曲形态。长尾鸟纹也是西周中期鸟纹中使用较多的一类,鸟尾的长度常为鸟体的2~3倍,而且它延长的部分多与鸟体分离。一些簋类器皿常用这种分尾的长尾鸟纹作为主题,而且线条粗犷简单,很有力度。

西周晚期的纹饰构图简洁而又疏朗,刻画粗壮而有力,种类上较中期有些减少,但从艺术欣赏价值来说已经远超过商末周初。最常见的是波曲纹、横行“S”和“C”形的变形兽纹、鳞纹。有些重器素面不施加纹饰,但是器物的突出部分仍保持装饰的具体形象,如簋耳、匜銴之类,这主要是因为主体的形象很难变形和做得抽象。这一时期的雷纹蜕化,鸟纹销声匿迹,立体动物附饰也不怎么发达。此外还有弦纹、双头夔纹和蟠蛇纹等。龙体交叠的纹饰也就出现在个别器物上,如交龙纹的颂鼎等。

蝉纹

凤纹

4.春秋时期青铜器纹饰。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的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微小的变化,即出现了龙体相交缠的纹饰。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糙稀疏,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形与“∪”形的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已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显得愈益规矩和精丽。在上述纹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重叠的或相交的环形交龙纹结构,并且由早期抽象的,甚至首尾不辨的动物纹,重新恢复龙或兽的具体形象。首、角、目等各部分越来越清楚。但是,变形的动物纹并没有完全消失。本时期新出现了较为复杂和繁密的四方连续动物纹,如秦公簋、黄君孟等不少器物上都布有这类复杂交缠的纹饰。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细作,因而仍然具有某种粗犷的风格。

春秋晚期是青铜器纹饰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纹饰种类繁多,风格上总的来说倾向于追求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春秋晚期流行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羽纹(波浪纹)、贝纹、垂叶纹等,以前流行的饕餮纹依然被保留,但狞厉色彩已经消退而更富于装饰趣味。其中蟠螭纹、蟠虺纹这两种纹饰多由两条或数条螭龙纠结而成。

5.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战国早期的纹饰仍然是交龙、卷龙或蟠龙等龙的世界。山彪镇1号墓的龙钮钟和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编钟上都是新颖而复杂的交龙图案。

到了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发展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除了战国早期的某些纹饰仍然流行使用外,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这种变形的几何纹排序规律,又富于变幻的绚丽效果,令人目眩。最典型的有中山王墓的虎噬鹿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绿松石钫,还有记伐燕之功的陈璋壶等。此外,素面青铜器大量出现。大梁司寇鼎、梁十九年鼎、平安君鼎、楚王后六室鼎等,都是不施纹饰的素面器,至于中山王鼎、圆壶、方壶则利用器物的素面凿刻长篇铭文。对以大量纹饰为特色的中国青铜器来说,素面器的流行被视为纹饰衰退的表现,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迹。

交龙纹

6.秦汉时期青铜器纹饰。这时期的北方青铜器上的动物纹以浮雕和透雕为主,尤其以长方形透雕带饰最为典型。这一时期的动物纹构图复杂,设计奇巧,用不同的层次来表现动物各部位的特征以及富于变化的形态,刻画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如伏卧、伫立、栖息、奔跑、惊吓、争夺猎物、相互打斗等,甚至面部、肌肉、毛发细部都能够清晰地看到。偶蹄类动物的蹄子,通常以柳叶形、三角形或圆点凹纹表示,猛兽及鸟类的脚爪以刻线纹或牛角状纹来表现。除此之外,有些饰牌上还用许多装饰图案相配合,常见的有柳叶形、圆点形及树枝状花纹。

7.隋唐时期青铜器纹饰。从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实物资料来看,铜镜铸造业在此时得到高度发展,而且隋唐统治者对铸造铜镜都非常重视。

隋朝铜镜的镜面较大,壁较厚,最大的直径可达33厘米,造型均为圆形,大多为连珠纹和柿蒂纹。纹饰繁缛工整,图案多四方配置,讲求对称,并设置有界格,大致上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四兽纹、十二生肖纹及四神十二生肖纹。

唐代铜镜的外观厚实,表面大多呈银白色、黑褐色(俗称“黑漆古”),铜镜的边缘处多呈斜面内倾,并饰有花纹。

唐代初期,铜镜以瑞兽为主题纹饰,造型丰腴、活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海兽葡萄纹镜。它以高浮雕葡萄为主题,其间饰有海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纹饰华丽而繁缛。除此之外还有宝相花纹,那是一种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一系列艺术加工处理,从而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唐代中期,铜镜的纹饰,格调新颖、题材广泛,主要流行鸟纹、蟠龙纹以及人物故事图案。唐代后期,铜镜的纹饰逐渐趋于简单、粗拙,失去了盛唐时期那种富丽堂皇的风格。

以下分别介绍各类纹饰。

1.兽面纹。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2.龙纹类。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青铜器纹饰中,凡是形体蜿蜒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按图案的结构,龙纹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凤鸟纹

3.凤鸟纹类。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类的图案,鸟纹比较形象写实,但是也有变形的鸟纹。凤纹除了华丽的冠外,它的体躯和尾部也有许多变化,凤的冠大致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3种形式。

4.各种动物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还有野生动物象、鹿、犀、虎、兔、蛇、蝉、鱼、龟、蟾蜍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身兽等。

5.各种兽体变形纹。兽体变形纹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体形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它们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鸟兽合体纹、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曲波纹、鳞纹、蕉叶纹、鱼翅纹等。

6.火纹。旧称圆涡纹。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它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边缘有4至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

7.几何纹。几何形纹是几何形的图案,组成有规律的纹饰,体现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主要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等。

8.人物画像。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主要有宴乐、弋射、采桑、狩猎和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

宴饮画像:在一个高台的中间,宾主飨饮酬酢,佣仆奉酒献豆,或有列鼎陈设,周围有鼓钟、击磬、击鼓、奏瑟和歌舞等场面。

弋射画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贵族们弯弓搭矢,射向布侯的情景,侯上或有中箭的;另一种是数人张弓向天,以矰矢射鸟,画像中矰矢皆系有线。

采桑画像:有几个妇女在桑树上采桑叶,树下有人相接。此为贵族妇女的一项农事活动。

狩猎画像:几个狩猎者手持弓箭或矛,追逐成群的牛、羊、鹿、犀、象等大小走兽,有的兽已中数箭,也有的作遁逃状。

徒兵搏斗画像:一列徒兵持戈互相格杀,以两人成对搏斗的形式排列。

攻城画像:以云梯攻城,上有礌石下掷,地下有尸体。

水战画像:在水上作战的场面,舟中有武装的士兵,舟下有鱼、龟等生物。

建筑画像:有大屋顶的楼台、帐包、城墙等建筑物的构件。

战国水陆攻战纹

鳞纹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