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族“鼓楼议事”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436字

侗族“鼓楼议事”

侗族鼓楼,集塔、阁、亭等建筑形式于一体,具有宝塔之英姿,阁楼之壮观,亭榭之秀美。它高耸于侗族村寨之中,雕梁画栋,光彩熠熠,与吊脚楼的民居相比犹如鹤立鸡群,互相辉映。鼓楼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侗族村寨的象征,是姓氏的象征,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很多民俗事项及日常的集体活动都是在鼓楼里进行的,因此,侗族文化与鼓楼息息相关。2009年9月由从江县申报的《侗族鼓楼议事》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鼓楼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邻地带的侗族村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共有鼓楼630余座,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就有400余座。

由于侗族社会生活与鼓楼息息相关,因此侗族文化也可以称为鼓楼文化,侗族社会很多集体事项都是在鼓楼里完成的。为便于公平公正地管理族群及村寨,侗族祖先发明了“鼓楼议事”的方式,其组织形式如下:一是由村寨自然领袖—寨老们(男性)组成的议事班子。他们是议事的组织者和决策层。二是全体族民是议事的成员,有权利参与并发表意见,争辩是非,提出建议,让寨老们主持公道,做出决策,达成共识。

“鼓楼议事”的职能内容为:一是召开族民在鼓楼里议事,宣布创办各项公益性事业。如修建鼓楼、花桥,修路补道,修井筑坝,建造戏台、凉亭,买打牛,置办民族器乐、戏剧服饰等。只要“议事”决定了的,全族村民都踊跃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尽所能。二是通过“议事”主持公道,排解族民纠纷。包括生产纠纷、男女纠纷、人际纠纷等,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三是行使“议事”权利,惩恶扬善、治惰扬勤。如对损害群体声誉,侵害群体利益或他人利益的罪犯,按“议事”通过的惩罚条款惩处。对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处以体罚和教训相结合,以此树立正气。四是制订村规民约偿罚条例,刻石立碑,代代遵循。五是每逢冬季,鼓楼夜夜不断烟火,寨老们召集全村男女老少到场,轮流说史、摆古,让族民知道祖辈创业的艰辛,通过讲述历代侗族英烈的英雄事迹,教育后代,热爱民族,热爱家乡。六是组织款队,习武练剑,战时抵抗外侵,平时保寨安民。七是推举能师巧匠,传授生产、生活、歌舞娱乐技艺。八是公布社会公德,提倡“孝”字为先的道德准则。在侗乡,尊老爱幼、孝敬公婆,已成为风尚。九是倡导团结互助、扶弱助残,提倡“义”字为重的爱心准则。在侗寨,不但留有赡养孤寡老人、残疾者的公田,而且,平时大家都抢着为他(她)们送吃送穿、担柴挑水,修阴公集善德。在侗乡,“一寨遭灾千寨助,一户有难万户帮”,已成为这个民族团结互助的古风。十是如今的“鼓楼议事”已更名为“鼓楼村民会”,其内容虽有增减,但寨老们仍满腔热情地协助村两委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侗寨的振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奔忙。十一是“议事”根据民意,制定合理的嫁娶、丧葬、迎来送往礼仪标准。十二是根据年成丰歉,“议事”有权商定调整族内买卖交易价格。十三是通过“议事”决定以老传小,小传少,组成戏班、歌队,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丰富村寨精神娱乐生活。十四是整村治寨,保护生态环境,封山育林。提出“让山常青,让水常绿”,保持侗寨秀水青山的风光。

侗族“鼓楼议事”是侗族社会早期的一种自治管理的有效模式,这种管理方式既充分发挥全族民主,又能高度集中,同时还能以乡规民约规范族民,统一民意、凝聚民心,从而形成社会稳定、民风良好、乡邻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侗族“鼓楼议事”承载着侗族社会许多重大的历史信息和原始记忆,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文化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