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花灯戏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402字

花灯戏

镇远花灯戏主要流传在青溪镇、古城镇远和羊坪镇一带,沿阳河流域流传而成带状分布。镇远花灯戏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又融入了镇远当地的侗族、汉族等民族文化的要素在其中。它既保留着荆楚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少数民族歌舞等成分,从而使得镇远花灯文化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是一种古老独特的传统戏剧。它作为传承历史的文化精粹,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2009年9月《镇远花灯戏》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镇远花灯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史书记载的,最早见于清乾隆《镇远府志》“风俗”条目中载:“九月二十七日俗传五显灵诞日,集百戏,具金鼓旗盖迎赛,观者云集。”花灯戏大都在春节时与龙灯、故事等表演形式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是春节期间城乡文化活动中较为活跃的文艺形式,并一直传承至今。

从镇远花灯的表演形态看,可分为单人、双人、群体表演。单人表演的花灯不用与人搭班,可常年走村串寨一人表演。表演内容多是祈颂吉庆、春新秋报、预祝丰收。虽是独角表演,又是唱又是舞又道白,场面却很喜气热闹,满足人们祈盼丰年的愿望。

双人表演的镇远花灯为男女二人对子表演。二人以兄妹相称。演唱内容以叙述农事季节或祝贺吉语类。二人合的音乐也很优美,旋律动听,线条柔和,整个动作速度和节奏都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歌舞中又夹杂有对白,有如曲艺形式的二人转。

群体表演的镇远花灯有男女各半或纯女角参与。这种表演的场面尤为热闹。表演内容以喜庆、热闹、欢快为主,从演出形式到内容,保持了原传统花灯喜气洋溢、渲染节日和庆典气氛的特征。

镇远的花灯以歌舞、曲艺联合体上升到戏曲的具体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镇远县文化馆、文工队在继承发扬镇远花灯歌舞的同时在1976年移植“样板戏”《沙家浜》的花灯戏曲,尝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灯歌舞,表演了一批古装传统曲目、剧目和现代花灯小戏。这些花灯剧曲目有的是学习借用剧本,但音乐都是自己设计套曲编曲,文武场一应齐备。

镇远的传统花灯韵曲目比较多,音乐的调式构成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宫、商、角、徵、羽”民族调式。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徵、商调式,有少数羽、宫调式,角调式一般少见。在传统曲目应用到花灯戏曲设计中,也有很多调式交替的现象。

传统花灯曲调大多是方块四句头结构,基本上属于单乐段和简单的复乐段组成的一段式。如传统花灯调《采花调》就是典型的四句头,起、承、转、合结构明显。在每句唱腔之后又加许多衬词,使乐曲结构扩张增长。

稍大型的群体歌舞、曲艺联合体往往要由几个曲目连辍组成。根据表演的需要,将几个不同的曲牌组合连接,如从《路调》转为《叙调》,结尾又为《贺调》,满足表演中不同情绪变化和内容需要。

镇远的花灯剧目分传统剧目与创新剧目。传统剧目主要由古书、历史演义、话本或民间传统编成。创新剧目主要依据现实生活创作。由于民间艺人大多数不识字,所以花灯戏很少有文字形式传承,多靠艺人熟悉剧情、内容和套路而流传下来。

从内容上看,传统剧目多是宣传孝敬父母和公婆、讥讽贪婪、惩恶扬善或因果报应等。也有部分打情骂俏博人一笑的喜剧或闹剧。

创新剧目的镇远花灯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不断在提高。创编的剧目一般是反映新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创花灯剧目更多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风貌。新创编的剧目从剧本文字到音乐、舞美设计、导演的处理等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探索,使镇远花灯逐渐走上成熟。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