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宗祠浮雕彩绘技艺
天柱宗祠浮雕彩绘这一技艺主要分布在天柱县清水江沿岸的坌处、远口、白市、江东、瓮洞五个乡镇为多,凤城、邦洞、高酿、蓝田四镇及竹林、社学两乡也有分布。
天柱宗祠浮雕彩绘是侗族宗教文化、楚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明末清初,随着清水江木材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楚汉文化随之传入侗族地区,宗祠牌楼及墙面浮雕彩绘开始形成。清代康乾盛世,使浮雕彩绘技艺得到发展,宗祠维修时这一技术盛行,彰显了光宗耀祖的精神意愿。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文革”期间,一些宗祠建筑遭到破坏,浮雕彩绘被销毁铲除。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使这一技艺得到传承。
天柱宗祠浮雕彩绘是天柱县保存较好的30座宗祠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牌楼上尤其重要,即显现的视觉位置十分突出,几十栋宗祠的牌楼及墙面上(平面彩绘)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浮雕与墙面平面彩绘有机组合,为每座祠宇增加十分明显的艺术观赏效果。浮雕彩绘以高雅和纯朴的有机结合来烘托整座牌楼的艺术氛围,其内容丰富,形象逼真。
天柱宗祠浮雕艺术技艺精湛,从整体到局布,从简单到宽泛,从设计图案到具体制作,工艺流程环环相扣。浮雕的内容广泛,人物有中国历史名人,包括忠臣、烈士、孝子以及本姓始祖和有名有姓的历史名人,还有传统的24孝图,如安安背米、王祥卧冰等。有中国历史故事类的图画,还有表现中国儒家文化的忠孝节义、礼廉荣耻的图画,以及佛教道教的菩萨、八仙等图案。有祈愿福、禄、寿、喜的植物或动物如梅、竹、菊、荷,龙、凤、鹿、麒麟、虎、狮、象、鳌鱼等。展现了人们的意愿与祈盼,寓意深刻。浮雕分为深、浅两类,搭配平面的彩绘装饰在墙面或墙檐下方,使围墙美观而大方。
宗祠浮雕制作材料讲究,首先用观音土(即白色粘土)拌上适当的水反复捶打、搓揉,至细腻滑软后,用手做成人物,鸟兽、花卉形状。再按各种构图在牌楼墙面照图用钻子打眼,眼上钉铁钉,各个眼孔相连,把构图与铁丁嵌牢。最后进一步把图案修理完整,约四五天泥塑干后,才画上各种彩色。颜色用矿物颜料,色彩可经几十年风霜雨雪而不败色。制作浮雕图像的工具有方锉,圆锉,小平铲,大、小圆钢锥子,刮灰板,大、小雕刀,大、中、小毛笔等二十余种。浮雕制作精巧,绘画考究。
浮雕内容涵盖了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伦理学、美术学等学科,并以浮雕彩绘的制作工艺表现出来,体现了人们敬仰先祖、崇拜名人、祈愿平安如意的心理要求。2009年8月由天柱县申报的《天柱宗祠浮雕技艺》入选黔东南州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