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六洞”地区芦笙会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829字

“六洞”地区芦笙会

“六洞”地区的芦笙会是黔东南州侗族南部方言区最为盛大的芦笙会了,参与人数高达万人之多。“六洞”是侗族传统地域称谓,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一片侗族聚居地区。具体来讲,“六洞”是指从江、黎平两县以现今的贯洞镇、洛香镇及黎平县的肇兴乡为中心的周边侗族村寨。

“六洞”地区芦笙会是以农历纪年的双年,于秋后在肇兴、纪堂、洛香、皮林、广矿等几个芦笙场举办。按照传统习俗,洛香芦笙会一般于农历八月十三举行,纪堂芦笙会于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肇兴芦笙会于农历八月十八举行,皮林芦笙会场于九月后的甲戌节当天举行,广矿芦笙会一般于八月下旬吉日举行。这几个村寨相隔不到十里,举办日期相隔不到5天。然而,这些芦笙会却成为吸引以“六洞”地区为中心的村寨及广西三江梅林、富禄、同乐、独洞等乡镇和融水县大年乡、巩洞乡等400多个侗、苗、瑶族村寨都参与的文化盛事。特别是纪堂、肇兴、洛香三个芦笙会,每次参与人数都超过5万人以上。2009年8月该项目入选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吹奏芦笙一般分为娱乐性、竞技性和祭祀性三种类型,“六洞”芦笙会主要是娱乐性和竞技性。

芦笙会来临之前,各村寨一般以寨或一个族姓为单位制作芦笙,一个村寨或一个族姓就是一个芦笙队。制作芦笙所用的竹子很讲究。因此,各村寨或族姓一般于农历七月上旬备好制作笙管的芦竹。到下旬时,各村寨选出本寨能说会唱的青年,按照传统请师习俗,带上礼物,到芦笙制作师家里请芦笙师傅来制作芦笙。芦笙的数量(或是芦笙队规模的大小)根据村寨或本族人吹笙人数而定,一般小的有15~28把,大的可达到100把。

一般芦笙师傅会在举办芦笙会前5到10天将芦笙制作完毕,这样便于检测芦笙声音大小和质量好坏。期间,各村寨男性吹笙人白天劳作,晚上在本寨鼓楼下练习吹笙,或到别的寨子吹笙比赛,以试本寨芦笙声音质量,同时结识异性朋友。

芦笙会当天,各寨吹笙人起早到本寨祖母坛前,吹奏芦笙、鸣放铁炮,以求“萨岁”护佑本寨芦笙队在比赛中取胜。然后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一同前往芦笙场。在去芦笙场途中,如要经过别的村寨,芦笙队须在寨门前吹奏三曲,表示出师路经贵寨,以示礼貌。

芦笙会当天,举办芦笙会的主寨早已提前准备,做好各项接待工作。当各寨芦笙队来到芦笙会场时,都要吹奏三首芦笙曲,然后主寨鸣放三声铁炮以示欢迎,并燃放鞭炮引导客队绕冠军旗杆一周后,在指定位置上休息。

芦笙会上,各芦笙队以赛芦笙为主要形式。比赛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比赛,一种是正式比赛。自由比赛即是随意比赛,不论主队或客队都可随意找一个队或几个队比赛,且不论比多少次,不受次数限制。自由比赛实际上成了全场芦笙大合奏。参加芦笙会的有四五十个队甚至上百个队,有上千把芦笙。所有的芦笙队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任意比赛,比赛双方无需分出强弱,只求结识朋友。自由比赛时,整个芦笙场笙声震天动地。

中午1点钟左右,主办方姑娘身着盛装,肩挑用红桶装好了的甜酒送给各参赛队以示慰问,各队食后以糖果回馈以示回礼。至此,各芦笙队结束自由比赛。

接着,正式比赛才开始,也是整个芦笙会的重头戏。为显公平,主办方规定芦笙数量相近的为一组进行比赛。一般25把以下的芦笙队为小组,26把到45把的芦笙队为中组,46把以上的芦笙队为大组。各队以抽签方式采用淘汰式对决。比赛中,两支芦笙队同时吹奏,每队吹奏一支规定的芦笙曲,比2次,比第一曲后,双方交换场地,又比一次。评判胜负标准是以芦笙队吹出的声音压倒对方芦笙的声音为胜出,从而进入下一轮复赛。评判的裁判由主办方选出5至7名懂行且公正廉明的年长者,站在距赛场直线距离1000米以外且从赛场可以看见的山头上进行评判。这样,所有芦笙队经过反复淘汰,最后决出每组别的冠军、亚军和季军。赛出结果后,主办方分别将冠军、亚军、季军的锦旗连同资金、奖品当场颁发,鸣炮以示庆贺。

比赛结束后,主寨邀请获得冠军和亚军的村寨共进晚餐,开展“月也”(集体做客)活动。而在比赛中虽然没有争得冠军或亚军但通过比赛建立了友谊的芦笙队或路途近的芦笙队会将路途远的芦笙队留下共进晚餐,开展三至五天的“月也”活动,侗语称“月也轮”(做芦笙客)。

六洞地区芦笙会偏重娱乐性和竞技性。他们会前以笙交友、会中开展芦笙比赛、会后以吹笙交往,形成了以笙结友、以赛争荣、以会唱歌、以节欢庆的独特芦笙文化现象。因此,“六洞”芦笙会具有规模宏大、娱乐性高、竞技性强、社交性广的特点,对促进了民族地区和睦团结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