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耶(踩堂歌)
“嘎耶”,侗语又称“嘎错”。“哆耶”就是唱“嘎耶”,汉语译为踩堂歌。它是侗族人于祭典或欢庆或分别时围聚于鼓楼、歌坪演唱的一种歌。“嘎”是歌,“耶”为舞蹈踩堂之意,“哆嘎耶”即是边唱边舞。“耶歌”至今流传于黔东南侗族南部方言区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侗族村寨,以及广西都柳江沿岸的部分侗族村寨。2009年9月由黎平县申报的《嘎耶(踩堂歌)》入选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嘎耶”最初是侗族在祭萨时所演唱的歌,歌词内容也都为祭祀“萨”的生平、思念“萨”的丰功伟绩、祈求“萨”护佑侗寨人丁健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随着历史的发展,侗族村寨在安“萨”坛、立鼓楼、建戏台等重大欢庆活动时,邻近侗族村寨都来参与祭祀或庆贺,“嘎耶”的歌词内容便有了赞美村寨美丽、鼓楼宏伟、人杰地灵等内容。演唱时间也从单纯祭祖时演唱演变为凡属重大节庆活动、“月也”习俗时都演唱。演唱性质从原来单纯的隆重、严肃的祭祖仪式演变为交友等娱乐性较强的演唱。
“嘎耶”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赞颂“萨岁”的进堂歌;第二部分是转堂歌,其中有催促人们生产的季节歌、有诙谐逗趣的欢乐歌,有情歌、赞歌、劝世歌、猜谜歌等等,内容无所不及;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散堂歌。“嘎耶”曲目数量众多,有传统的曲目,也有即兴之作的曲目。
唱“嘎耶”时,由芦笙手和鼓手在前吹奏引导众男女进入鼓楼坪或歌坪。然后男女各自围成一圈,男外圈女内圈,手相握而边舞边歌,女先唱后男唱。传统的演唱中,由于人多,歌师声音很难自始至终都洪亮到每个人都听清楚,因此歌师需不断跟着人圈快速走动,以便让跟唱的男女听清歌词。现在借用高音话筒,歌师只需站在鼓楼坪或歌坪中央就可。
唱“嘎耶”时,由一歌师唱一句,众女、众男跟一句。歌师教唱时,只需把所要唱的歌词拉长声音念出,而众男(或女)跟唱时,首先要唱一句衬词“耶啊耶”后,再跟唱歌词,末尾还唱一句衬词,才算结束,即一男女唱“嘎耶”时,所唱一句完整的“嘎耶”结构为“前衬词(一般男唱耶啊耶,女唱耶-耶-——前耶升调,拦长,后一耶为短唱,降调)+歌词+后衬词(耶)”。
“嘎耶”的歌词大都用侗语编,歌师教唱和众人演唱时也都用侗语演唱,但有时为了押韵,歌师在编歌词时也会偶尔借用汉语,但这种情况很少。一句“嘎耶”一般由七字组成,有时也出现多于七字的情况。“嘎耶”讲究同时押头韵、腰韵和脚韵,但脚韵和腰韵必须押,歌词才能唱得开。
“嘎耶”内容丰富,曲目众多。“嘎耶”的师傅在侗语里称为“商耶”,能称为“商”的人不但要有丰富的“嘎耶”曲目,还能即兴编唱。“嘎耶”的传承一般是通过向师傅学习传统曲目,然后学习编唱歌曲,后又跟师傅进堂学习对歌,若干年后才能成为歌师。
唱歌是侗家人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同时,也是村与村、寨与寨之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桥梁。侗族人创造的绝世之音——侗族大歌,就是以凝聚人心,力争和谐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嘎耶”也不例外,是更直接的表现团结族群、凝聚人心、力争和谐的最根本的体现。“哆耶”时,村中族人无论男女老幼,必须双手抱在胸前,左手从肩头上握着别人的右手,右手穿过胸前拉着别人的左手,然后围成大圆圈后,慢慢地走成小圆圈,最后,在无客人的情况下,就把族人中的一名权威人士抛向空中,如果有客人,就把最尊贵的一位抛向空中,表示最高级别的尊重。
“哆耶”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其实算不上舞,主要是边唱边走。人们在手握着手、手拉着手时,一种团结的力量贯穿着始终。特别是在祭萨时唱“嘎耶”,人们都会怀着无比庄严而虔诚的心,体现出一种对共有祖先“萨”的敬畏。
“哆耶”如果只作散堂时跳的舞,那就显示出团结、和谐的一种快乐氛围。“嘎耶”实际上就是一种团结舞,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舞,是侗家人创造的一种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积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