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家酸汤鱼制作技艺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122字

苗家酸汤鱼制作技艺

苗家酸汤鱼是黔东南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探索出来的一道佳肴。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

制作苗家酸汤鱼,前提要有优质的酸汤。制作酸汤,就是在煮饭时,把清米汤放入木桶、竹筒、瓷缸或瓦坛内,待些时日发酵成酸味即成酸汤原料。用酸汤煮鱼,加入适量的配料,煮熟后,就成为美味可口的酸汤鱼。

盛赞吟诵苗家酸汤及酸汤鱼的记载,早已散见于唐诗宋词中。如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偶掇野蔬寄袭美有作》中的“野园烟里自幽寻,嫩甲香蕤引渐深”句子就描写了美味的野菜酸汤。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中的“找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珠”则说明酸汤具有去除腥味的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食笋》的“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指出了南方人用酸汤点成豆腐,又在豆腐中加酸汤泡成的酸菜与竹笋炒成的菜肴,格外可口。宋代诗人曾几的《食笋》诗:“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蕺蕺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叮咛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道出了酸汤鱼中放有竹笋,其味更鲜美的感受。这些诗词不仅有苗族酸汤的描写,而且说出了苗家酸汤的搭配煮法及其功用。

长期以来,苗家酸汤深受本民族及相邻兄弟民族的喜爱。而且,黔东南民谣就说明了黔东南苗族酸汤与民生的重要性。如:“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谷草捆谷草紧上紧,吃了酸汤鱼腰杆子硬”,“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白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做不成酸汤的姑娘,嫁不出附近村庄”,“住不离山,走不离湾,穿不离带,食不离酸……”等等。在《苗族古歌·仰阿莎》唱词中,有“可怜仰阿莎,嫁到太阳家;酒肉摆桌上,实在难进嗓,早知嫁月亮,胜过喝酸汤”的句子,进一步说明了苗族人民对酸汤的一片深情。

苗族以特制的酸汤为主料加工而成的一系列酸味食品中,当数苗族酸汤鱼最负盛名。制作酸汤鱼,目前较流行的做法是先将活鱼开膛,刮去鱼鳞。准备一碗料酒或者是酱香型的白酒,放一小勺食盐。取鱼,用盐酒抹全身内外,放一边待用。切好姜丝和蒜片。倒100~150ml菜油,加热,暴姜丝和蒜片至金黄。将切成小块的西红柿放入锅内,炒到西红柿变成西红柿酱状。倒入大半锅酸汤,放上3~5大勺酸辣椒,待汤开,放一定的盐、味精、白胡椒粉、料酒,将切作小块的鱼放进锅内。汤开以后,在面上撒上整棵香菜和葱段。酸汤鱼最重要的在于蘸水。将香菜切碎,葱切成葱花。这两样要稍多一些。取小碗,放入一大块腐乳,倒一些腐乳汤,放一小勺食盐、味精、花椒粉、胡辣椒粉(或油辣椒一勺)。待鱼汤烧开了以后,盛少许到碗里,以刚淹过各种调料为佳。将腐乳捣碎,拌匀。煮好的鱼蘸着吃。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