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稻鱼并作习俗
侗族“稻鱼并作”生产习俗作为农耕生产习俗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等县以农业为主的侗族水稻产区,湖南省新晃、芷江、会同、靖州、通道以及广西的三江、龙胜等侗族聚居地区亦有分布。
“稻田养鱼,稻鱼兼营”是侗族作为稻作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习惯。关于“稻鱼并作”习俗形成的具体时间,由于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所以没有留下记载。根据汉族文献、史料记载,侗族“稻鱼并作”习俗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至清代空前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侗族是古代越人骆越支系的后裔,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汉书·地理志》亦云:“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隋蠃蛤,食物常足……不忧冻饿。”
时至今日侗族人民仍沿袭着古老的稻田养鱼农耕文化传统。其流程如下:
一是建造鱼苗池。选择在水质好,水源保障,无污染的地点开挖。池子不宜过大,2至10平方米即可。
二是繁殖鱼苗。每到春分节气就开始“漂鱼”(交配产卵),这时要掌握三个最关键的技术环节:第一是春分之前要把母鱼和公鱼从大池分开,不能过早地让它们交配,影响产卵量。第二是发现母鱼发情,到处乱游乱跳的时候,挑选品种纯、个体大的公鱼放到池里与母鱼“合田”(即受精),公母的比例视公鱼的大小,个体小的公鱼为3∶1,个体大的公鱼为2∶1。受完精后要把公鱼取走,以免公鱼吞食鱼卵。第三是事先准备树枝或草把(毛茸茸的猴子草最好)放在池边,让母鱼在上面产卵。母鱼产完卵便开始恢复体力和进食,这时会吃掉鱼卵,要将母鱼捉走。晴天还要把缀满鱼卵的草把拿到岸上,在阳光下晾晒一段时间再放回池里,通过光合作用,促进鱼苗的发育生长。
三是鱼苗护理。在贩运途中需要专门使用特制的窄口木桶装运,以防颠簸时鱼苗随水飞溅溢出,桶上还要盖树叶,防晒防荡,使水温保持在恒定状态,如果路远,还要不断换水,用纱斗把鱼苗隔开,舀出热水,加进冷水。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换一次水,因为水温高了鱼苗会死亡。
四是投放养殖。阳春三月,家家户户练田育秧,待秧苗稍长,即把鱼苗舀出来,投放到秧田里,过一二十天,鱼苗可长成葵花籽或瓜子大。扯秧时,又把鱼苗捉起来放进已经插秧的稻田去养殖。按照稻田面积决定养鱼数量,一般是每亩投放50至60尾。放鱼进田后,要在排水口塞上杉木刺或旧撮箕,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预防山洪暴发便于泄洪;另一方面是防止鱼苗顺水逃跑,减小不必要的损失。平时要勤看勤管田水,保证水源,水不宜深,深了会淹没禾苗,影响禾苗生长和增收,保持适宜禾苗和鱼苗成长的水深和水温即可。根据鲤鱼的生活习性,在其经常觅食的地方适当投撒一点猪粪或牛粪。稻禾抽穗扬花的季节,田中的鱼饵充足,鱼儿大得最快。通常鲤鱼一年可长到200~450克左右,“老口鱼”(即头一年的鱼苗)可达500~800克。
五是生态养殖。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到栽秧之前,人们先上山割“秧青”(嫩绿的树叶)铺在田里,特别是三月底到四月初这个时候的麻栗树叶最柔嫩,泡在田里极易腐烂,三五天便浸出紫蓝色的叶汁,一方面可给稻田积肥,另一方面可给鱼苗提供丰富的饵料。过一段时间,秧苗开始发蔸,这时在稻田里施放入猪牛粪便,进一步给禾苗施肥,给鲤鱼增加养料。
六是母鱼管理。打完谷子,挑走稻草,人们便关水进田,蓄水“酿冬”,淹死杂草、害虫,确保来年丰收。这时又把捉出来的母鱼放回田里,砍树枝为鱼做窝,让鲤鱼安全过冬,为第二年开春产卵繁殖鱼苗做准备。
侗族稻田并作习俗,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在稻田中饲养鱼(或蟹、鸭等),鱼通过食草、吃虫、翻动土壤、搅动水层、排泄粪便而育肥,使水稻增产。通过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达到增粮、增鱼、增肥、增水、节地、节肥、节成本等多种效果。2009年9月由天柱县申报的《侗族稻田并作习俗》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