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族牛腿琴歌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884字

侗族牛腿琴歌

侗族牛腿琴歌,侗语称为“嘎腊”。因伴奏的乐器像牛腿而得名。牛腿琴歌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南部方言区的榕江、从江、黎平三县。

牛腿琴歌在黔东南侗族南部方言区歌类中,属小歌类,小歌内容多以男女青年在行歌坐月或玩山时唱的情歌为主。这类情歌统称为“走寨歌”或“坐夜歌”。

侗族情歌,多以乐器伴奏。主要的乐器有琵琶、笛子、牛腿琴。如用琵琶伴奏,称为“琵琶歌”,用牛腿琴伴奏称为“牛腿琴歌”,用笛子伴奏,称“笛子歌”。

牛腿琴歌一般采用独唱或对唱的形式。歌词短小,优美细腻,情感真挚,常用比喻托物寄情,曲调灵活自由,音调平稳和谐。

牛腿琴歌的对唱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初相识,就唱试探歌。如有好感,有意对唱,再约定时间地点。有了一次初会歌后,想再次约会,就唱邀请歌。经过一段时间了解,男女间彼此相互产生爱意,思念恋人,就唱结朋友歌、相爱歌。成了恋人后,就唱相思歌,这种歌是考验对方的才智,以盘歌的形式,进行种种考验。考验结束,两人互订终身,就唱盟誓歌、成双歌。如情不投意不合,就唱分手歌。

牛腿琴歌,它的主旋律音以6、1、3小三和弦三个音为主要音组和音列,音调平稳和谐,在民族音乐调式中多采用羽调式。

从它的组织形式上看,牛腿琴歌一般是一对或两对男女或两男两女对唱,以前侗族男女青年一般都是在女方家中弹、拉对唱,相互倾吐双方内心感情和爱意。现在的侗族青年,由于受到电视、电影和外出打工的影响,在形式上有所改变,更多的喜欢相约在寨边的风雨桥上、村边的大树下、寨边小溪傍、田野边等结伴唱歌,多赋些情调和诗意。

从它的歌曲调式上看,侗族牛腿琴歌一般都是用民族调式,特别以小三和弦6、1、3三个音为音列出现频繁为特点,音色与西洋音乐中的小调式中的小三和弦音多为暗、浅、淡相似,但侗族牛腿琴歌中的章节音体现得非常平稳、优美、谐和。

从它的音乐结构上看,侗族牛腿琴歌的音乐小节简短精练,多为四句节。

侗族牛腿琴歌是侗族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增进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交流方式。2009年9月从江县申报的《侗族牛腿琴歌》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