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栽岩习俗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039字

苗族栽岩习俗

议榔栽岩是苗族的口碑条款规约,在苗族社会里有悠久的历史,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民俗事项,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2009年9月,由榕江县申报的《苗族栽岩习俗》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榕江县各苗族村寨都还保留着议榔栽岩习俗,这在苗族古歌、念词以及故事里都有体现。议榔都是以栽岩为据,但这一习俗有多种形式。有一寨的议榔,有数寨联合的议榔,也有区域性或族群的议榔;有多人议榔,也有个人议榔;有关于习俗、友谊、防护的议榔,也有驱邪、风水以及界线划分等的议榔。

议榔的每一个款项都是由寨老们协商议定,由祭师向寨上的群众宣布,大家通过后就栽下一个石头,表示某一条约已经成立,并对外公布。从此以后,若有人不听从而触犯榔规,轻者罚银两,重的以杀头修榔规。若出现新的事件或案件,与过去的榔规条约规定无相关,苗族寨老或族人就又“移榔来种,移岩来栽”。大型的议榔栽岩是由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寨子联合进行。议榔时,各寨凑齐钱米,买水牯牛,所涉及到的寨子一般情况下要求所有人都参加,实在去不成的,以后对此次规约决定无权利干涉。议榔栽岩时,由祭师向来参与议榔的人宣布榔规条款,祭师念:天下栽岩,天上栽这(一种比岩还硬的石头),栽到天,黑到天,鬼来不到,瘟来不到……榔规通过后就要杀牛,砍下牛角栽于岩底,牛肉用竹篾穿成串送到各家各户,让未能参加此次议榔的人也品尝榔规牛肉,使榔规条款更加深入族群心中。过去如果一次议榔涉及到多项内容时,苗族寨老或族人就分别栽上各种高矮不等的岩,如高、中、低岩分别代表重、中、轻的等次,以后有人触犯事件案件,就看案情轻重择岩论处。根据需要,岩可栽到五个、七个,有的栽到十二个不等。

苗族栽岩文化异常丰富。如:榕江县古州镇高武飞山庙关于习俗的《榔规》碑;高懂村的抗“离婚栽岩”;关于功绩的如古州高线的根角摆栽岩;关于友谊的如计划乡的摆拉和摆王两寨栽岩;关于风水如苗族村寨中的寨头寨尾,屋边或坟边的栽岩;关于土地划分界线的如古州吴家寨的栽岩等。岩是规约的载体,过去栽的岩无文字,规约和款项由议榔师向族人、寨老或群体宣布通过,规约就自然保存于人们的头脑中,以后有触犯相关规约的事件案件,族老或寨民就以案件轻重罚相关的银两,重者以杀头修榔。

苗族议榔栽岩是苗族人的口碑条款规约,是维护苗族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法宝。其表现形式是以赌咒栽岩来颁布条款和规约,靠这些规约的力量来约束人们,让人们互相维护,互相监督来完成条款规约的实施。议榔栽岩为苗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苗族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