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革东苗族飞歌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035字

革东苗族飞歌

革东苗族飞歌是因主要流传于剑河县革东镇而得名,是苗族飞歌中的一种类型。“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其意为“飞扬之歌”。

革东苗族飞歌是当地男女青年在田间地头或集会上相互交流时合唱、对唱或独唱的一种山歌调形式的苗族歌谣。演唱时,因唱词偏向情歌,且声音高亢悠扬,因而这类歌曲不适合室内演唱,所以唱者必须在户外演唱。一般以二男二女对唱为主,也有众人集体演唱的形式。后者主要出现在节日的踩鼓场里、喜宴送客的半路上、男女游方的坡头间。无论是合唱还是对唱,均以二男二女引唱开始。演唱中,唱者多数见物即兴,现编现唱。因此,革东苗族飞歌是当地苗族人民表达情意、抒发情怀、解除郁闷的最佳方式。

革东苗族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飞歌的曲调属于抒情调类,类似汉族的山歌体,即黔东南苗歌中临水调的“徵”调式。其音域宽广、大跳、同向连跳频繁,旋线起伏很大,运腔舒缓、字疏腔长,表现侧重抒咏性、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悠扬。有大致固定的谱子,节拍的长短与快慢也有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在一首歌曲中开头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大多数在八度以上,达到十三度的亦不罕见;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渐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时,用快速连唱。高潮唱完之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声了。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飞歌开头一、二句,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革东苗族飞歌的拖音犹如清水江流淌的清水,舒缓、清新而透明。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唱歌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这些旋律表现了当地苗族人民的奔放洒脱和遒劲不训的性格特征。

苗族以前没有文字,因而对革东苗族飞歌的起源无法考证。但她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的音调特点,与北方汉族和蒙古族民歌的双四度旋法相同。有学者认为,苗族飞歌是苗族从北方移民到西南边陲所带来的曲调,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当地苗族在本土化中创造出的新民歌类别。这将成为苗族族源及迁徙史的又一重大佐证。特别是唱时山鸣谷应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堪称苗歌中的珍品,由此获得诸多殊荣。2011年5月《革东苗族飞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标志着革东苗族飞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