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瑶族长鼓舞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835字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主要流传分布在贵州省从江县西南山区翠里乡、斗里乡、西山镇的一带的瑶族村寨。邻县的黎平县、榕江县,邻省(区)的湖南和广西的部分瑶族村寨也有流传。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祭祀舞蹈和娱乐舞蹈,其历史悠久,是瑶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2009年8月由从江县申报的《瑶族长鼓舞》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长鼓舞主要道具按其形状分为大鼓和小鼓两种,小鼓亦称为短鼓或长腰鼓,长80~100厘米,腰鼓直径4~6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2厘米。大鼓亦称之为盘王鼓或母鼓,长400~500厘米,鼓腰直径50~6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100厘米。大、小鼓的两端均蒙牛皮。跳舞时小鼓围着大鼓,舞者左手握住鼓腰,右手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打鼓的两端,即发出“唪啪唪啪”的铿锵之声。大长鼓由多人击打时发出“噼啪蓬平”的深厚激昂之声。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如古代列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瑶族长鼓舞的动作分为大打72套动作,中打36套动作,小打24套动作。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已没有人能打完72套动作了。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等类型。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模仿开荒、种地、砍树、造屋、制鼓、打鼓、祭祀等生产场景。敲长鼓舞时,以唢呐、锣鼓伴奏,并唱专门的长鼓舞歌,舞蹈动作与歌词的大意一致,主要反映瑶族生产斗争和改造自然的艰难历程,其动作特征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豪迈坚强的性格。

古时候由同姓宗族在“盘王节”和“还盘王愿”时组织村寨中的族姓人击鼓跳舞。“盘王节”只是在祭祀时跳一段。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时,则是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地区则以村为单位组织击鼓活动,而且不限于上述节日。国庆节、春节或庆贺丰收时,均可打长鼓。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