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十二路酒歌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343字

苗族十二路酒歌

苗族十二路酒歌与苗族古歌,都由十二路歌词内容组成,被称为苗族民间文学的姊妹花或孪生兄妹。是目前黔东南州苗族地区影响最深、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是集古歌、古词、古诗为一体的口碑文学。

苗族十二路酒歌由十二路不同的内容组成,每路歌均以叙事诗的形式进行阐述,每一路歌记录一段精彩传奇的故事,既有古典民间文学的乡土气息,又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风格。这种叙事诗歌体系,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极具代表性。

苗族十二路酒歌,是一部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苗族文学古籍。它忠实地反映了古代苗族社会火的发明和使用过程,记载了苗族先民从农、牧、渔、手工业生产的发生、发展以及古老的婚姻制度的演变、择吉、生活等民俗事象,为我们研究苗族农耕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

苗族十二路酒歌是通过对唱、反复提问等方式来加强歌手的记忆,突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情感,是苗族文学作品中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百科全书”。

第一路歌:《开亲歌》(ait khat)。是苗族十二路酒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一路酒歌之一,被称为苗族的古老婚姻史诗。

第二路歌:《择日》(huuk hmangt)。这路歌讲述了苗家自古以来,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择地造屋、出门走客等诸多方面有选择“好”时辰的习俗,方能万事大吉,一切平安。如今苗族人仍保存这样的古老遗风。

第三路歌:《叙酒》(des bongt)。这路歌叙述了苗家人得到杜康传授酿酒的全过程。如今苗族人仍然延用传统的米酒酿造技艺。

第四路歌:《叙种》(des nius),译为《豆纽》歌。它主要讲述人类社会初级阶段,苗族先民从游群经过渔猎和采集食物生活过渡到定居并开始农耕文明的生活状态。

第五路歌:《叙牛》(des niak)。主要叙述了“太子”从天上降到人间变成牛的全过程。牛为苗家人生活、生产、娱乐等诸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因此,苗家人视牛为宝,每年农历“四月八”定为牛的生日。这天家家户户煮饭喂牛,不准牛干活,让牛放假一天。

第六路歌:《梳妆歌》(diot jof)。主要叙述了苗家人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期,衣、食、行、住的过程,核心是以女性服饰文化为代表的梳妆打扮,爱美是一个民族的天性的阐述。

第七路歌:《赴宴》(xongt dut)。主要讲述了苗家人穿衣戴银、走亲窜戚的历史风俗,是千百年来苗家人的生活写照。

第八路歌:《叙桌》(des dangk)。主要叙述了苗家人受中国古代建筑工匠鲁班的影响,选树、砍树制造桌椅板凳等生活工具的过程。

第九路歌:《叙碗》(des dit)。主要叙述了苗族先民从农、牧、渔过渡到手工业时期,人们制作碗、碟的情景。该歌用拟人化的手法叙事,内容虽短,但真实地反映了苗家人进入文明阶段的社会生活。

第十路歌:《叙火》(des dul)。这路歌可以说是苗族十二路酒歌中的精品,主要叙述古代苗族社会火的发明和使用过程。

第十一路歌:《姊妹歌》(hxak jid ad)。主要由“寻娘”、“嫁男”、“嫁女”、“叙伞”、“妹回家”、“倒茶”、“赞颂老人”七部分组成。

第十二路歌:《年歌》(hxak niangx),又称为为“年神”。主要讲述了古代苗民“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是苗家人在过节过年时向祖先或鬼神烧香焚纸祈福禳灾、保佑人们平安、万事大吉的一路酒歌。

施秉县申报的《苗族十二路酒歌》2009年8月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