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玩水龙
水龙,又名青龙。玩水龙是施秉县城关镇(旧时称施秉镇)历史上曾盛行的民间求雨祭祀活动,最早产生于城内的沙河街,后流传于城内各街道。每年栽秧结束,久旱无雨,居住在城内各街道上的老百姓,都要举行盛大的玩“水龙”求雨祭祀文体活动,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由施秉县申报的《玩水龙》2009年9月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久旱无雨,太阳像火一样晒得百花凋谢,五谷不长。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老天爷根本没下一滴雨,人间干得越来越厉害,没有办法的人们只好唉声叹气、听天由命。一天晚上,一位神仙托梦给一位叫宝公的老人说:“龙、人和狗是亲兄弟,人是老大,龙是老二,狗是老三。兄弟仨长大后,龙分得的家产极少,他想不通而负气出走,不想回家。后来,成为掌管风雨的神,只要一想到分家的事就很生气,于是故意不下雨,让天干使人间得不到好收成。你们如果想得雨,就扎一条水龙,抬上狗,敲锣打鼓上街舞一趟,还要边舞边泼水,一直把龙舞到河边,让龙知道你们心里还有这个兄弟,这样就会下雨了。”宝公梦醒后立即去和寨老们商量,大家都很赞成扎一条水龙来试玩一下。于是,宝公和寨老便组织各条街道的群众编扎水龙,热热闹闹地舞上街,一直舞到河边才回家。果然,见到人们舞着龙、抬着狗来到河边,龙弟大喜,心想人兄没有忘记自己,于是就呼风唤雨,降下甘霖。从此,每逢五黄六月久旱无雨,当地群众就择定吉日玩“水龙”求雨。
每次求雨玩水龙都在1至3天内。舞龙队走街串巷舞龙,龙到之处,每家每户用木盆、木瓢舀水泼龙。
每年编制水龙都有一定的讲究。龙身制作的材料以杨山竹为原料,青篾编制成龙的筋骨,用生鲜的杨柳树条叶,从龙头、龙身、龙尾编扎好,用绿、黄、红等颜色绘成龙鳞。龙身长约8~14米,分为5节、7节、9节等,每节装有1米至2米高的木柄,供玩者舞动使用,舞龙人员均为单数,且为童男(传说童男有灵气,雷公看到后,才肯开恩降雨)。
龙扎好后,先由一位敲锣的人,在头一天沿街串巷的喊:“家家户户水缸装满水,明天青龙来时,用水泼龙。”出龙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摆上供品,焚烧香纸,向天神、龙王祭祀喊天:“天地自然,秽气消散……水龙神,水龙神,你把三灾八难带入海中,彻底埋藏,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随后,玩龙的队伍便可出发了。出发时一路敲打铜锣作为前导,水龙跟随其后,边舞边走。街道两旁的住户用瓢、盆盛水泼向龙身,以龙头为重点泼水对象,男女老少都可参与泼水,其景其情,热闹非凡,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因此,水龙每到一处,特别受群众欢迎。舞龙结束后将水龙投入阳河任其自行沉入水中。群众都说泼水龙的水是“吉祥水”,水泼得越多,则表示越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当年就一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如果谁要有幸被泼上吉祥水,就会事业发达、财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