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王苗族木鼓舞
摆王苗族木鼓舞流传于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村,该村坐落在榕江县境西南方向月亮山上的莽莽丛林中,距乡政府所在地约30公里。摆王村下辖有七个组,包括摆王、乌成河、乌讲、摆坡、乌恰、乌外等二十四个自然寨。据说摆王村中的苗族祖先是清朝末年举家从湖南湘西花垣和凤凰一带迁徙过来的湘西苗族,也称红苗。
摆王木鼓舞是这支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产生的一种民族舞蹈。与别的民族舞蹈不同,也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木鼓舞不同,摆王苗族木鼓舞以动作粗犷奔放,洒脱优美,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而著称。摆王木鼓舞古时候是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主要用来请神驱鬼。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鼓手和鼓师们把迁徙、劳作以及大自然中动物的动作等融入舞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摆王苗族木鼓舞。该舞蹈现已逐步成为摆王苗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
摆王木鼓舞表演主要是在祭祖、过节等时候表演。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合奏、双人舞合奏。鼓手分有主鼓手和副鼓手,副鼓手打击鼓边,为主鼓手的表演打节奏;主鼓手则一边打鼓,一边表演,模仿人们生活中和动物的各种动作,既形象又生动。如模仿人的动作有:
挪破老(niotpotlaot):模仿人劳动中的挖土动作;
挪爱噢(niotaitouf):模仿劳动中挑水的动作;
挪拖多(niottiotdous):给远到的客人打招呼,欢迎客人到苗家;
挪特敖(niottebouf):模仿舀水的动作;
挪丢乃(niotdlubnaif):模仿织布的动作;
挪鸡别(niotjibbieb):模仿女孩子梳头的动作等。
参加舞者女性头系一根红色布条,身穿圆领便装,袖口衣脚稍大;男性上穿对襟圆领布扣便衣。
木鼓用一根一米长的圆木,掏空木心,两端蒙上兽皮,中部开个音孔即成。按传统方式,木鼓舞一般在寨上的鼓坪上表演。表演时,将鼓腰用绳子系紧悬于树枝上或架在鼓架上,鼓腰距地面约75厘米,表演者一人先入场,左手握着吊绳把鼓夹在腰部,右手持根20厘米长鼓棒,敲打鼓腰(此人为打边者即副鼓手),另一人双手各持一根15厘米长的鼓棒,握住棒中部,两端露出部分在鼓面来回边击边舞,鼓声以清脆为佳(此人为击鼓者即表演者)。舞者在开始前背朝观众,面向木鼓,两腿站立与肩平,双膝稍屈,双手持鼓棒成弧形,鼓棒紧贴鼓面,在打边者的节奏指引下,表演者双手执鼓棒来回迅击鼓面,然后从高潮逐渐缓慢,鼓棒在鼓面上闪击,给旁观者以似击非击的感觉,使人眼花缭乱。
摆王木鼓舞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节奏感强,动作刚劲有力,灵活多样,技艺性强,给人以美的享受。该项目2009年入选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