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祭桥节
黔东南苗族都有在农历二月二祭桥的习俗。祭桥包括架桥和敬桥。老百姓因主家无子以架桥来祈求上天送子,或虽有子,但也架桥以祈求上天佑子除病消灾,健康成长。2009年9月,由台江县、三穗县、黄平县申报的《苗族祭桥节》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架桥方式也很多,或架石桥,或架木桥,也有架石凳(俗称坐桥)。一般在节前就请人备好木料石料,请巫师占卜择地,待二月二便动工架桥。开工前,通常先要请巫师烧香点烛燃纸钱,用麻线、背带、蜘蛛、鱼、蛋、酒和几尺红布进行祭祀仪式之后,方能动工。桥架好后还要由巫师剪符念咒,贴于桥两侧,多数还要在桥头用石块垒一土地庙,意为土地神守桥。
架石凳石桥多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为,主要是为除病驱灾,保佑自家孩子身体健康、平安成长。这类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桥,而是在水井边、大树脚、山坳口休息处,用石块搭成桥或凳(这类桥禁别人踩踏),供往来之人休息。
农历二月二这天,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早上随父母到自己的桥去祭拜,任务就完成了。这天不仅可以不打猪草、砍柴和放牛,还能得到红蛋,吃上好饭菜。即使犯了过错,也会得到大人的谅解。
各地苗族祭桥习俗大同小异,只有三穗县寨头的苗族村寨,把祭桥作为了一种节日来举行。从初二开始至初六结束,这期间开展吹笙跳舞、对歌、斗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月初二清晨约7点多钟,整个寨头村12个房族的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抬着猪、拿着鸭或鸡等,来到也雾山脚下的一座桥边宰杀,然后把鲜血淋在桥上,摆上糯米粑、鸡蛋、鸭蛋、米酒等贡品,插上点燃的香和红蜡烛,焚烧纸钱,祭拜完后就燃放鞭炮。稍后,人们在桥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锅灶,把杀死的猪、鸡、鸭进行烹调。青年男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跟着芦笙旋律跳起舞来。烹调好后摆上酒菜,开始吃喝划拳、闹酒、唱酒歌。因为是12个房族,加上邀约来的亲朋好友,人数众多,场面盛大,那种热闹场面有时持续到下午。初三开始便举行各种活动。
祭桥习俗的兴起,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对苗族夫妇,男的叫耇包,女的叫务扁,夫妇俩勤劳忠厚,吃穿不愁,但就是无儿无女。一天,一只喜鹊落在门前树上叫个不停。耇包和务扁就问:“喜鹊,喜鹊,你这么高兴,知不知我夫妇的苦愁啊?”喜鹊回答说:“耇包、务扁啊,你们只要给我缝件白色短袖袄,让我穿上挡挡太阳光,我就告诉你们怎样才会有娃崽。”耇包和务扁说:“喜鹊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说缝件短袖袄,就是一百件,我们也心甘情愿。”于是,务扁找出自己织的土布,给喜鹊缝了一件白短袖袄。喜鹊穿上后非常高兴,再也不脱(直到现在还穿在胸前)。为答谢耇包和务扁夫妇,喜鹊就说:“娃崽从天上来到凡间,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过不来。你们只要在二月二这天到溪边小河边去搭桥,娃崽就会到你们家来。”耇包和务扁照喜鹊讲的话去搭了桥,果然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搭桥生子这件事,到了第二年搭桥的那天,夫妻俩就去桥边敬桥。后来,人人仿效,便成了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