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家芦笙曲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363字

家芦笙曲

家芦笙曲是家人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展现民间生活方式的民间音乐。据统计,黄平县的家芦笙词曲大约有330余首,1200余段节。

最初,家芦笙曲并不属于音乐类型,而是一种叙述家人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口头文学。其中,不乏许多反映人类繁衍生息的有关生殖文化的粗俗俚语。这种口头文学一般多用于节日庆典中,如同对唱歌谣一样,是举行对台应答的一种派对活动。由于内容粗俗而出现尴尬难堪的场面,导致全民无法参与,只剩下部分已婚男女参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家的寨老们商量决定请氏族里的知识分子将这些派对词律收集整理,谱编成芦笙词曲,便发展成现在的家芦笙曲样式。

家芦笙曲的曲谱内容丰富。有从宇宙的形成到物种的演变,从开天辟地到五谷的发现,从刀耕火种到晾禾归仓,从社会变革到族群迁徙,从宗教祭祀礼仪到日常生产生活等等,无所不包,无处不容。芦笙曲中囊括了人们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的全过程。

家芦笙曲的吹奏因境定曲。家人在吹奏芦笙曲时,有一套十分严肃的规矩,要根据场合、季节和时间选曲吹奏。如,在休闲娱乐时,吹奏节奏欢快的《跳笙》;走亲访友或会见宾客,则吹奏《礼仪曲》、《新月》;饭祭吹的是《落卦》;下午吹的是《送日》;青年人在谈情说爱时吹奏的是《踩亲》大、小组曲。家除了在农事季节禁笙外,能吹奏的芦笙词曲有180多首(组),如:《母氏芦笙》、《踩亲》、《新月》、《大曲》、《小曲》、《起鼓》、《捕虾》、《提亲》、《画眉看田》等芦笙组曲。有些芦笙词曲不能随时随地吹奏,如《康复》、《白狸獐在果树上》、《岩鹰吃蛇》和《阳光莫刺眼》4首,只有在老人久病不愈或族长为其蛋卜、祈祷时才能吹奏。而且有30余首只可吹而不能舞。

家芦笙曲的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感强,技巧性大,赏悦性高。曲调全部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变调发音的,如芦笙曲中《新月》(家语:哪新),语音是:“哪新当郎兴,哪新当郎打……”汉语译为:“正月是新月,新月已经到……”而芦笙的谱调“给顶溜稿了,挞顶溜沽噜,挞古稿等古拉哈达顶的门……”这些都是用家语谱的曲。

在所有的家芦笙曲中,流传最广的曲谱当数反映古代悲壮爱情故事的《哈冲曲》。此曲体现了少男少女的忠贞爱情理念,因而受到了世世代代家人的喜爱。《哈冲曲》是这样叙述的:

      幼蜂飞采花,飞落花树丛。

      妻俏妇来踩冲,满脸污垢尽灰尘。

      哪个老人跳冲场?姑梗父亲跳冲场。

      跳冲做什么?跳冲找女婿。

      菊梅不出门,菊龙不出场。

      鼓击它不鸣,鼓擂它不响。

      菊梅闻讯后,洗脸又梳妆。

      七只瓢用破,脸还洗不净;

      七把梳梳断,发还理不通。

      他来他击鼓,笙鼓显神威。

      菊龙拿虎尾,放在鼓面前。

      取下腰中剑,剑柄有虎血。

      来踩官人鼓,来吹富家笙。

      姑娘选女婿,大虎心惊慌。

      贺客齐来到,穿戴一片白。

      贺客回家转,一路白茫茫。

      犹如竹笋满山岭,更似莴笋绿满地。

现在,黄平县家人居住的各个村寨里都有各自的芦笙曲。虽然姓氏不同,但芦笙的曲律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家把掌握芦笙曲律的知识程度分为芦笙总学匠、大学匠、中学匠、小学匠4个等级。

总之,家芦笙曲源于家人以独特的形式反映家的社会生活,是一部研究家传统文学、曲艺创作的发展史和家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家芦笙曲是家人的文化记忆,是家人的自尊、自豪,是家人的灵魂和根。2009年8月,由黄平县申报的《家芦笙曲》入选黔东南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