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卧堆”习俗
“卧堆”是苗族古老的祭祖文化。“卧堆”是苗语译音,“卧”是婆或奶,“堆”是风水,合起来讲就是祖母居住的地方。“卧堆”神坛用石头砌成,苗族将“卧堆”视为风水女神。她能给予苗族人以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并以女神的形象活在苗族人民心中。2009年9月由榕江县申报的《苗族“卧堆”习俗》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卧堆”在榕江苗族村寨中广为流传,主要分布在古州镇、八开乡、计划乡、兴华乡、平江乡和栽麻乡的苗族村寨。“卧堆”神坛高一米至二米,圆形,周长在三米到四米之间,大小不等,旁边有个小门,石门按规定朝东方。有的地方“卧堆”建成个小木屋,有的“卧堆”神坛顶上栽四季常青的“千年矮”树。
每年大年三十晚和初一,苗族寨民就拿酒肉、香纸等去敬供“卧堆”,乞求得到“卧堆”保佑,早晚各一次。初二早上,由最先开辟疆土建寨的姓氏吹芦笙,寨子人听到芦笙响,也吹起芦笙相继集中到“卧堆”周围,全寨人到“卧堆”坪吹芦笙跳舞。吹芦笙时,旁边人提起酒壶,用筷子夹起裹红辣椒的肉片不时向芦笙队员敬酒肉。给芦笙队敬酒时,先向吹小芦笙的队员们喷几口水酒,再从吹小芦笙的人敬起。每喝酒一次,敬酒人和吹芦笙人都发出“呵—呜—”的欢呼声。
关于“卧堆”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古时候人和鬼是住在一起的,鬼对人做了很多坏事,苗家的神婆给人们出主意拿鬼去埋。后来鸡扒虫却把鬼给刨出来了,鬼又四处害人。人们没有办法,只好砌间房子给神婆住,拿鸡去敬神婆,请神婆去捉鬼。才有了现在的“卧堆”。
另一种传说是从古歌唱词中来的:古老古代,苗族始祖姜央和自己兄弟雷公争斗,每次雷公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雷公放洪水淹大地,天底下只有会飞和会游水的才不死,人类都死光,只剩下姜央和多麦兄妹俩。为繁衍人类,他俩无奈结婚,因为饥饿,偷鬼婆冬瓜南瓜吃,结果得子圆圆像冬瓜,没头没脑。姜央生气就磨刀去砍鬼婆,鬼婆告诉姜央不要砍她,让姜央把圆圆无头无脑的东西砍碎撒在坡上,然后让那些东西跳过神婆设置的一道坎就自然变成人了。结果没有一个跳过。神婆又换种规矩,叫小人们去拉线,有的得长线,能活到八九十岁,有的得短线,只活两三年。苗族先民为了子孙都能拉到长线和能得到神婆更多的保佑,就请神婆坐到寨上,逢年过节拿酒肉去敬供。因此,这个神婆就是今天苗族人祭祀的“卧堆”。
“卧堆”一般是一寨一个,寨子大的可有两三个。“卧堆”顶上栽“千年矮”。这种树四季常青,不高不大,象征“卧堆”还在本寨,若这种树死,就意味着“卧堆”已不在此地,必须由全寨家家户户凑齐钱米,买猪来做祭品,让祭师到龙塘里去请,然后在原地给“卧堆”安名安姓永久居住,护佑全寨人丁兴旺、平平安安。
苗族祭祀“卧堆”都是集体性活动,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等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