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卡拉鸟笼制作技艺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023字

卡拉鸟笼制作技艺

丹寨县龙泉镇的卡拉村世代传承着鸟笼制作技艺。“卡拉”为苗语,意为星宿降落的地方,该村坐落于县城东北部,距县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属长江水系、清水江上游摆泥河小支流上段乌圭河东岸,地势东高西低,驻地海拔890米,为低山丘陵,水资源较为丰富。村中古树参天,溪水环绕,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卡拉村总面积1.123平方公里,114户,483人。全村从事鸟笼加工的就有98户,参与人员多达250多人。村里鸟笼生产的发展,不仅富了卡拉人,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县市经济竹林的发展和当地的旅游产业。

据卡拉村第五代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玉和称,他们王家从牛角坡搬到卡拉定居已有五代人,大约120多年时间。在搬到卡拉之前,他们王家就是牛角坡著名的鸟笼制作世家,由此推算,卡拉鸟笼制作技艺至少有120年以上的历史。

制作传统卡拉鸟笼通常使用质地坚硬的竹子,经过选竹、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工序精制而成。

砍竹:除3月到5月竹笋生长期外,其余时间均可采伐(有些村寨有逢鼠、马日忌砍的习俗)。

选竹:鸟笼制作用竹一般选竹梢挺直、无病虫害且竹龄一般以一年以上的阳轩竹为主料,楠竹为辅料,经过竹节处理备用。

破竹:破竹前根据制品用竹长短将竹锯成长短一致的材料,再根据篾丝大小破成均匀的竹丝。

除湿:卡拉鸟笼制作采用干蒸或烘烤方式除湿。除湿实际上是防蛀。

定型:将经过除湿的竹丝制作成需要的形状叫定型。定型时将竹丝放在锅里进行高温蒸煮使其变软,然后根据需要将竹丝弯成需要的形状。

编织:将经过定型的竹丝编成型。

上色:将编织好的成品鸟笼涂上清漆。

在卡拉鸟笼制作的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流程是除湿。除湿时温度过高会使竹丝发脆,容易折断,过低达不到除湿和防蛀的目的。制作一个传统的鸟笼,其工序也较为繁杂,不加任何修饰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就算是手艺最为娴熟的师傅一天最多也只能做两个。如果做比较精致的笼子,还需用小刀慢慢地抠,要花10至20天才能做成,而顶级的鸟笼所花费的工夫就更多了。

卡拉村村民制作出来的鸟笼实用而精美,既有实用性又兼观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区和国家。卡拉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的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等艺术为一体的鸟笼精品,这类产品做工精美独特,且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具有收藏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2009年9月,卡拉鸟笼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