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镇远孝歌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709字

镇远孝歌

镇远孝歌是镇远地区丧葬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自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巫祝文化。在漫长的演化中,孝歌文化与巫祝文化相融合而又独立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镇远县申报的《镇远孝歌》2009年8月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镇远孝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讲史类孝歌。中国历史积淀丰厚,因此内容极其丰富。像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诸葛亮等家喻户晓的英雄,都能在镇远孝歌里得到充分体现。孝歌师傅为了表现自己见多识广,几乎每次上场都要唱《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说岳全传》。因此,三国故事、杨家将故事、水浒英雄故事、岳家军故事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颂。例如《过五关斩六将》的一段唱词:“唱古人来道古人,再唱一段古人文。别的闲言我不唱,单唱关羽一段情。桃园结义三兄弟,刘备关羽张飞人。虽然不是亲兄弟,胜比同胞共母生。徐州失散陷古城,张飞与备一路行。云长辞曹来为汉,匹马单刀送夫人。曹操五关全把守,逼得关羽愁烦心。一来曹公殷勤留,英雄豪杰谁不钦?要取天下先有人,叱咤风云论关公……”

二是讲情类孝歌。这类孝歌由于注重抒情,而历史上忠孝节义、友谊、爱情等方面动人的故事特别多,因此这类孝歌数量也是数之不尽的,其质量也是很佳的。其中比较感人而又为镇远人喜爱的有二十四孝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羊角哀与左白桃等故事,这些令人感动的孝歌一唱再唱总是令孝家和听众百听不厌,非常喜欢。如《柳荫记》(即梁祝的爱情故事)其中是这样唱的:“……远远观看人一双,四九背个小书箱。来到祝家庄门上,开口便问祝九郎……山伯辞别转回乡,英台一旁暗悲伤。山伯几次回头望,前倒后退颤康康……若还寻得药十样,梁兄病体保安康。若还没有药十样,奴家有个巧良方。建仓板子买一副,人工巧匠请一双。将板割成棺木样,梁兄死了棺内装。休要别处去安葬,埋在南山大路旁。异日姑娘马家去,来来往往好烧香……”这是较好的孝歌本子,深夜唱来,鸦雀无声,长歌当哭,感天动地,若是极好的配偶亡故,几乎要叫孝家和听众都要放声大哭。

三是讲笑诙谐斗阵类孝歌。这类孝歌主要唱给非孝家听众的。孝家请孝歌师傅,一般只请一处,只给一处钱。但是唱孝歌的师傅很多,或出于不服气,或出于比胜负,或出于诙谐逗笑,往往乐意参与其中,而且其他孝歌师傅要来唱,主家一般不能拒绝。这类歌不属于正统孝歌,随口便来,张口就成,往往由于机警活跃,将对方难住,甚至对方被骂得狗血淋头,使听众格外开心而哄堂大笑,这类歌有时也叫骂骂歌。如一首的唱词:“仁兄唱歌口气满,小弟听了不耐烦。你算哪块破尿片,来我面前干讨嫌。乌鸦不是墨来染,白鹤生来是粉团。你明明是个二夹皮,打肿脸泡充胖官……”因丧事气氛悲伤,为调和众街坊守灵气氛,这样的对歌常常让人捧腹大笑,同时更能检验歌师们的智慧与机灵。

四是送亡人到冥界类孝歌。这类孝歌严肃而肃穆,也就是在最后一夜黎明前送亡人上山安葬最后唱的孝歌,即孝歌尾声部分。这种唱法是,从亡人生前住地开始,一程一程的送,每个地名都点到,最后送到仙界桃源。孝家和孝家外的听众,对这段孝歌也极是重视,往往听得专心致志,甚至和孝歌师傅一样,挥泪送别。孝歌师傅也把这段孝歌看成是最高水平的体现,因此,唱起来格外投入,仿如身临其境一般。镇远县江古乡孝歌师傅保存有一部关于遗孀送亡夫的孝歌书,极为形象细腻,情感动人,其中一段唱词:“……送哥送到窗子边,双手抱住哥哥肩。推开花窗分两扇,好个明月缺半边。叫声地,叫声天,犹如弯弓断了弦。鸡蛋碰到石头上,哥无造化妹无缘。送哥送到绣房中,开门得见泪烛红。一杯热茶变冷了,几多恩爱化成风。好似箭,离了弦,从今一去永无踪。一对鸳鸯今拆散,你在西来我在东……送哥送到碗架边,转身流泪把话言。今朝辞别碗架去,犹如高坡水落田。叫一声,赴黄泉,狂风吹散各一边。阴阳只隔一张纸,吃饭不得共碗添……送哥送到匹马塘,风吹雨打好凄惶。哥哥要走无阻挡,奴家急得心思慌。想当年,情意长,同行同住是鸳鸯。谁料哥哥心肠变,半路丢我守空房……”这本孝歌书有几十页,有的歌师记性好不用看歌本,每每都是用哭腔唱颂,在场之人无一不是陪泪听完。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