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族刺绣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376字

侗族刺绣

侗族善绣,且绣种多样。有平绣、马尾绣、数纱绣、打仔绣、盘轴滚边绣等等,但锦屏县平秋镇的盘轴滚边绣更具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她们制作的绣品色彩斑斓,图案独特且精美,具有浅浮雕感。平秋镇地处锦屏县西北部,距离县城22公里,东邻本县三江镇,南临三板溪,西接剑河县磻溪乡,北与天柱县石洞镇相连,是锦屏、剑河、天柱三县的交汇处,现有3718户,16000人,侗族人口占99.3%,为雷公山脉延伸部分。由于这里山高水也高,因此形成了溪河峡谷纵横交错的地形。该地区为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平秋独特的民族习俗与文化。2011年6月,由锦屏县申报的《侗族刺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平秋一带侗族妇女酷爱刺绣,最复杂、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盘轴滚边绣工艺。传说在很久以前,平秋镇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从10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刺绣,在刺绣过程中不断摸索发明了盘轴滚边绣。她用这种绣法为自己做了许多嫁妆,如女性翘尖绣花鞋、女性围腰胸牌、童帽、荷包等,特别是做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小孩背带,让当地人赞不绝口。到她18岁出嫁时,这些嫁妆成了她作为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媳妇的最好评价。打这以后,哪家凡有女儿的都要求学习刺绣技艺,出嫁时,一条工艺精湛的盘轴滚边绣小孩背带便成为了她必需的嫁妆,一是作为纪念,二是留给子孙。经过祖祖辈辈的延续,这种刺绣工艺流传至今。

平秋盘轴滚边绣工艺的杰作制品就是小孩背带,侗语称“白”,这件生活用品最能集中体现盘轴滚边绣工艺的精湛水平。盘轴滚边绣背带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主体图案和背带手,下半部背带尾。上半部为主体部位,由很多块大小不同的绣片组成。周围边框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在彩色缎料底子上平绣出有严格数序规律的几何图案。上部两侧为背带手。下半部背带尾,也绣有精美的盘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使“白”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白”,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侗族中老年妇女制作“白”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可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彩色绣线刺绣,运用灵活自如,图案美妙耐看。盘轴滚边绣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它的造型是对客观物象进行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抽象概括、夸张变化和错位组合,使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独特的美感。

平秋盘轴滚边绣,是以盘轴绣和滚边绣相结合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主要体现在制作技艺与方法上。一是取彩色丝线1根作引线轴,再用手工将两根彩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使之成为一条较粗的预制绣花线,然后按照传统刺绣纹样或剪纸纹样,将这种预制的引线和盘线,一针一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称为盘轴绣。二是取一根白线作引线,再用手工将两根白线紧密地缠绕在引线上,使之成为一条较粗的预制绣花线,再将它在绣好的盘轴绣花纹的轮廓上滚上一道边,称为滚边绣。三是将五颜色六色或单色的彩色丝线用盘轴绣的手法,填绣在绣好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一般绣好的图纹由三道盘轴绣和一道滚边绣组成,每一道绣线弯弯曲曲像蚯蚓一样,又称为边绣。四是其余部分按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进行。

当地妇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精心制作一件背带、一双绣花鞋,用这种审美形式去凝聚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情愫,去完成民族繁衍的使命和体现个人生存的价值。如果没有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熏陶,盘轴滚边绣很难达到这样高的艺术水平。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