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忌锅灶婚俗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870字

苗族忌锅灶婚俗

丹寨苗族忌锅灶婚俗历史久远,主要流传于丹寨县内的“嘎闹”支系,分布于县内龙泉镇、排调镇、扬武乡、长青乡和雅灰乡,是从苗族婚姻口传史《姊妹歌》、《换嫁歌》里流传而来。忌锅灶婚俗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苗族婚俗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有着重要的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价值。2009年9月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丹寨县苗族忌锅灶婚俗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扬武乡为代表的苗族裤装亚族群扬武次亚族群忌锅灶婚俗;二是以扬武乡排莫长裙次亚族群的忌锅灶婚俗;三是以排调镇刘家村为代表的长裙次亚族群忌锅灶婚俗。

扬武次亚族群的忌锅灶婚俗属于“绝对型”,这类型的特点是新娘结婚到夫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象征性的摸一下锅灶,并从此忌娘家的锅灶。其内容包括娘家厨房内所有用具和食品都不能动,不能揭开锅盖、甑盖,不能自己盛饭、不能洗碗等。从姑娘出嫁那天起,连同夫婿一生都禁止动娘家(包括娘家五服以内的房族)的锅灶。

排莫次亚族群忌锅灶婚俗属于“相对型”,这类型的特点是新郎新娘在举行摸锅灶仪式前不能同房,不能动夫家的锅灶。摸锅灶仪式才是实质上的婚礼。行过摸锅灶礼后,新娘连同夫婿一生禁止动娘家(包括娘家五服以内的房族)的锅灶。行摸锅灶礼时把新娘招来,全家人借口有事情要做,一定要新娘做饭。或把米下锅后,故意跑开,使新娘被迫摸锅灶。有的地方将新娘接来后,妯娌们故意来看望,并有意识将甑盖、甑篾等放在新娘身上表示已经摸了锅灶,暗示晚上可以和丈夫同房。同时,家中老人要说吉利话祝贺。次日,夫家包上糯米饭、肉等到女方家报讯,从此忌摸娘家锅灶,长居夫家,开始过夫妻生活。

刘家村次亚族群的忌锅灶婚俗属于“象征型”。其特点是主动权掌握在女方身上,按照传统习俗,在举行摸锅灶仪式之前,新娘子不能动夫家的锅灶(但与夫妻是否同房无关)。行摸锅灶礼后,女方不能再跳芦笙和动娘家(包括娘家三服以内的房族)的锅灶(夫婿不忌)。行过摸锅灶仪式后表示已经由“少女”向“主妇”转化的过程,因此公婆十分重视这个仪式,一般选择在过年或吃新节等节日举行,以示重要。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