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斗牛习俗
所属图书:《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442字

苗族斗牛习俗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斗牛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传说最早是为纪念自己的祖先而举行的一种仪式。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2009年9月由凯里市、施秉县申报的《苗族斗牛习俗》入选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斗牛基本上是水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农忙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打架,这种牛称之为“业余”性斗牛。还有一种我们可称之为“专业”性斗牛。这种牛是由各个村寨挑选出来的,平时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或几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专门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加各种比赛。

开展斗牛活动的头一天,牛主们要把牛从牛圈里牵出来,用清水把牛身洗刷一遍。第二天早上,又舀上自家酿制的米酒给牛喝几口,以示欢送“英雄壮士”出征。同时,还要用菜油和锅烟墨将牛身涂得油黑发亮,显示斗牛威武雄壮,也象征着苗寨的富有,有的还用白色颜色在牛腰处写上“牛五”、“过江龙”、“常胜将军”等字。有的村寨还给牛配置鞍,有的甚至用银子打成饰品配戴在牛的头部,有的则用苗绣等做成饰物加以装饰牛头、龙腰等等,给斗牛出征前精心打扮,以整装待发。

送斗牛出寨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欢送,但只允许男子随斗牛出征,妇女是不允许参加的。寨外的亲朋好友也会提着鸭、鹅来送行,还把这些带来的东西挂到牛颈上,以示对主人家祝贺,并一直跟随着来到斗牛场。

在黔东南各苗族村寨,斗牛都有固定的比赛场所,一般固定在田坝、河边及比较宽敞的位置。待一切准备就绪,由几个德高望重、办事公平的寨主做中间人商议和宣布斗牛有关事项,并分别对参加比赛斗牛的年龄、牛角进行测试,划分出嫩牛组、宽角组、老牛组等,按来参加牛的多少进行抓阄“抽签”,抓到相同的号码,便是直接参加比赛的一对。

在双方放牛比赛前,由双方的牛主决定斗牛的方式,当双方商量好后,一方为防御,一方为进攻,斗牛比赛便拉开了序幕。当主攻牛放绳冲了十来米时,防御的一边挺身而出,力搏对手。为防止斗牛比赛冲过来的一方力量过猛,碰力过大,弄不好会两败俱伤,当场“壮烈牺牲”,经过牛主训练过的防御的牛会以声东击西或缓兵之计,左转右转,让对方扑了个空。这时趁对方足未站稳,拼命相抵,死劲碰击,左右开攻,东撬西扫。双方你退我进,我进你退,各使绝招。激烈争斗中最害怕的是被撬瞎眼,瞎了眼就失去了战斗力。如果两头斗牛不分胜败,双方都怕伤害了各自的牛,可以协商打平。有的牛苦战了几十回合之后,由于体力消耗过大,步步后退,扭头便跑,胜者一方便乘胜追击。这时,斗牛的双方为防伤到群众和致使败方牛伤残,便组织十几人的拉牛队伍将牛隔开,抓住胜者的牛鼻绳,胜者牛才停止追击。有趣的是,苗家人斗牛以娱乐为主,无论谁胜谁败,都会受到当地三亲六戚的欢迎,亲友们提着带来的酒肉到斗牛场上来,给双方决斗的牛淋上一点酒后,对牛主及随从敬酒,表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通常每次斗牛活动都会有几十上百头斗牛参加,规模宏大,场面热闹非凡。最后胜者被称为“牛王”。斗牛活动结束后,主办者要给“牛王”挂彩,戴上大红花,一路燃放鞭炮,把“牛王”送回寨子。斗胜了的牛,是吉利和昌盛的象征。寨子里得到消息后,杀猪宰羊以示庆贺。战败的牛是不吉利和不昌盛的象征,因此,战败后的斗牛,以前是不给进寨子的,在寨子边宰杀后,按寨子户数分割牛肉到各户。

黔东南的斗牛一般都是带有巫术文化色彩的娱神型斗牛。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有纯娱乐型斗牛,所以它更具有观赏性与娱乐性,同时也传递着一种神秘的东方文化魅力色彩。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